中国第四家证券交易所毫无疑问应当设在北京(雄安)
(2021-04-07 12:32:38)
近来,关于中国将设立第四家证券交易所的讨论风起云涌。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要不要设立,而是设立在哪里。综合各方讨论,南方基本被排除,原因是目前三家证券交易所都在南方,即香港、深圳和上海。其他选项主要集中在三个城市,天津、西安和重庆(其实这也是南方,西南)。因为成渝都市圈的缘故,认为设在重庆的声音似乎更大一些。不管怎样,北京都被排除在外。
综合上述,我有一点是赞成的,即第四家证券交易所不易设在南方,因为那里已经够多的了。而且,“北轻南重”的问题目前已经凸现。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此以往,不仅会在“东西差距”问题上再增加一个“南北差距”,加剧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可能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将第四家证券交易所放在南方。
但是,把北京排除在外我不敢苟同。我认为,第四家证券交易所除了设在北京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地方。
关于在北京设立中国第四家证券交易所的问题,我很早之前就提议过。2018年9月20日,我就写了一篇评论,题目是《“新三板”应当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建议将交易所放在雄安,由北京管理。2020年3月9日,我在《新三板、雄安新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文中再次提到此事,提出“深圳有深圳证券,浦东有上海证券,雄安,就需要有北京证券。”另外还有,《北京终于不再掩饰建设金融中心雄心》《强大深度是世界性规律》等评论,同样包含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和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期盼。
金融中心不是封的,无一不是市场选择的产物。深圳能够成为金融中心,得的是地利,开放窗口,靠近港澳;浦东成为金融中心,靠的是天时。改革开放渐入佳境,工业中心亟待腾飞,扩大开放恰逢其时。现在呢?包括香港在内,中国目前已经有三大证券交易所,在此基础上设立第四大交易所,既不得天时,也不得地利,没有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上市企业进入,是站不住脚的。放眼整个北方,除了北京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具有足以支撑第四证券交易所的磁吸力。更何况,重庆也在长江沿线,也被属南方区域?!
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配置着全国最大的资金流量;作为科技金融中心,拥有最强大的科技研发和金融管理融合优势;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拥有中国最多的基金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也是中国上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市值双双高居首位的城市;作为中国唯一的后工业化城市,集国家科技中心城市即科技创新示范区、扩大综合服务示范区、自由贸易区和国际服务贸易中心于一体,存在巨大资金交易需求。全球10大金融中心中,中国有四家,上海、香港、北京和深圳,北京排第六位,在日本东京之前,也在深圳之前。这还是北京缺少证券交易所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补上这一短板,其全球排名肯定还会大幅度提前。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还有个非常好的基础,就是“新三板”,现在,“新三板”已经有了“精选层”,有了“证券交易所”的构型,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就是证券交易所。这种平滑过渡水到渠成,比新建交易市场明显简便许多,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我还是坚持以下建议,既然“雄安新区”是作为首都的“一翼”设立,重点将发展绿色低炭经济、“轻量高值”经济、技术知识经济和健康金融经济,那么,把北京证券交易所设在雄安是完全可行的,就如同上海证券设在浦东一样。因为,证券交易不仅是绿色的,而且是带动型的。通过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可以促进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也可以聚集雄安人气,促进雄安发展,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这“两翼”都做强做硬,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方经济复兴的新增长极、新发动机。这不是很好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