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溪书声】陈平原:因为是学中国现代文学出身,我当然知道桐乡。
(2023-04-19 12:29:25)4月14日。《中华读书报》公众号今日发布陈平原《江南春雨与浙江文脉》一文,写其近日的江南见闻,含桐乡之行。其中写道:
此行来去匆匆,真正在浙江工作兼游玩的时间只有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乌镇校区出席“数字文化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建设”高峰论坛暨“中国近代文学文献数据库百校共建共享联盟”成立仪式,并作主旨发言。十一点离开桐乡,由浙西转浙东,赶到绍兴市上虞区参加下午一点半在春晖中学举行的“寒之友金石书画展”开幕式,顺带参观校园。傍晚来到绍兴市越城区云松村,考察其乡村文化建设。
一天忙碌下来,感慨良多,对浙江的文化底蕴及文脉形成颇有思索。看好浙江经济的学者很多,但着眼于文化,从细微处入手,兼及古今,谈出一点道道来,还真不容易。
……
因为是学中国现代文学出身,我当然知道桐乡。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嘉兴市,政治、经济、文化都很有名,行政上包括二区二县,还代管三个县级市。这三个县级市,我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少有所涉及的,包括桐乡市的茅盾、丰子恺、钱君匋,以及海宁市的王国维、徐志摩、金庸,至于另一个县级市平湖,则实在想不出哪个文学名家。
路上聊天,谈及我在浙西的见闻与游历,称对平湖几乎没有任何印象。突然间想起,不对,有将近三十年时间,我每年都会收到一位从未谋面的平湖人寄赠的书籍。那地址很特别,故好记:“浙江平湖乍浦食品站。”一位食品站普通职工,每年给我寄赠他编写的《文坛杂忆》,这事让我大为感慨,还专门写过两篇文章。
回家后上网检索,方知这位可敬的普通人顾国华已于2021年8月去世。相关报道提及其30年坚守,自费编辑印刷了30卷《文坛杂忆》,发掘抢救出现代文史资料两千余篇,还引述我的话——“学者陈平原说:‘对于那些不求功名、没有稿费、纯属雅趣的投稿者及编书人,我始终心存敬意。’在他看来,这是中国‘读书种子不绝’的重要表征。”(《一位普通老人的30年坚守:百年后我的书里只要有一句有用,所有努力就值得了》,《文学报》2021年8月30日)
《文坛杂忆》创办于1985年,每年一卷,油墨印制,仿古线装,顾国华邀稿编辑,好友许士中毛笔清誊。撰稿者以江浙为主,遍及世界各地,基本上是地方上(非高校)的文化老人(据说作者平均年龄87岁)。谈文说艺、忆旧怀人、金石书画、野史逸闻,乃典型的笔记文体,质量不均,但每卷都不乏可读之作。更重要的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无数读书人脱下长衫,下海经商,一些地方政府也只对能为“经济唱戏”搭台的“文化”感兴趣。一时间,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世人弃之如敝屣。这个时候,还能守先待后,不为潮流所动,实在难得。
2000年,我为《文坛杂忆》初、续编(顾国华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撰写推荐文章《民间的记忆》(《新民晚报》2000年3月12日)。2014年,随着年事日高,加上时代变迁,学术转型,顾国华准备收工了,恳请我为《文坛杂忆全编》撰写序言。下面这段话,很能体现我当时的立场与心境:“一个时代的史料搜集与文化积累,本该由政府部门或学术机构来承担,但居然让一位热心的读书人占了先,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对于那些不求功名、没有稿费、纯属雅趣的投稿者及编书人,我始终心存敬意。在我看来,这是中国‘读书种子不绝’的重要表征。比起今天诸多敲锣打鼓、争取到国家大笔投入的‘辉煌编书’来,我更怀念那逐渐消沉或已黯然退场的‘民间学术’。”(《民间立场、精神与趣味——顾编〈文坛杂忆〉合订本序》,《中华读书报》2015年7月22日)
收录一百八十余位历尽沧桑的文坛老人忆往感怀文章的《文坛杂忆全编》,精装六册,约二百万字,上海书店2015年5月刊行。为此,夏晓虹专门撰写了《〈文坛杂忆〉及其编者》,刊《书城》2015年第11期,除了讲述我们与他“神交”的经过,更以个人研究经历,说明《文坛杂忆》的史料价值。顾国华的使命其实已经完成,但并非一切都很完满,还是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在《文坛杂忆全编》序言的结尾,我写下类似广告的一段话:“金盆洗手前,他希望‘帮三十卷《文坛杂忆》原稿、封尊五和许士中手抄原本,以及六千封信件,一百六十余幅字画找一个归宿’,对于敏感的学术机构或图书馆人来说,这是个收藏并研究‘民间记忆’的好机遇,值得认真关注。”
不仅广而告之,我和夏晓虹还亲自出面,牵线搭桥,希望为这批宝贵资料找到合适的去处,也让顾先生晚年生活有所安顿。他本人对此寄予厚望,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提及。翻看他去世前半年与夏晓虹的短信联系,还在商讨此事。可惜我们人微言轻,虽也努力争取,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重读我23年前的推荐文章《民间的记忆》,以下这段话今天依旧适用:“此等全凭个人兴趣、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雅事,不出在八百年古都北京,也未浮现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而是落实在历来人文荟萃的江南,实在并非偶然。”这也是我对“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寄予厚望的地方——这里的文学与文化,既有显赫的名家,更不乏深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