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溪书声】陈勇:记劳乃宣与嘉兴人的交往

(2022-04-23 14:01:06)
标签:

历史

时评

文化

分类: 桐溪书声

422日,周五,晴。《嘉兴日报》“江南周末”今日刊发陈勇所作劳乃宣一文:

渊明犹是未归人

——记劳乃宣与嘉兴人的交往

陈勇

杉青闸下水粼粼,杨柳湾头柳色新。

咫尺陶家三径近,渊明犹是未归人。

19013,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户部主事劳乃宣终于得返家乡,他感叹道:今春携家自吴迁禾,乃真归矣!

1921721日,一代饱学之士劳乃宣在青岛黯然病逝。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并未引起太大的涟漪。

在一些人的眼里,劳乃宣忧国忧民,是传统士大夫的典范。但他在“礼法之争”中主张维护礼教、立足本土,却为后世所诟病。劳乃宣身为中国最早的大学——畿辅大学堂的创办人之一,又做过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前身)校长,不仅孕育无数国之栋梁,更是一位才学绝佳的学问大家。他还协助卫礼贤将《论语》《易经》等翻译成德文,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09年,他与赵炳麟、汪荣宝在北京成立简字研究会,积极推广他的合声简字和注音字母方案,成为中国拼音运动史上正确解决方言与共同语关系问题的第一人。

劳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别署矩斋,晚号韧叟,桐乡乌镇人,祖籍山东阳信。同治十年(1865)进士,光绪五年(1879)至十五年(1889)间,历任临榆、南皮、吴桥等知县,创办畿辅大学堂,后出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总理,浙江大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总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其人被视为通儒,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古筹算学家、音韵学家、文字学家、法律学家。

他有着很深的桑梓情怀,原桐乡县青镇二十五都南六图是他的籍贯地,所以在所有的诗词文章及著作中均署“桐乡劳乃宣”。1900年,从吏部主事职上请假南还就暂住在嘉兴徐家埭。他的外祖父沈涛是嘉兴人,两个女儿也嫁给了嘉兴人。还曾在桐乡桐溪学堂主课,培养了像卢学溥、朱辛彝等优秀的学生。他关心嘉兴的文化,主持《续槜李诗系》的刊刻并为之作序。六十岁后更是返回桐乡定居,在梧桐镇上的宏远路筑学稼堂,以期终老家园。在这之中,劳乃宣或因姻亲或因学谊,与不少嘉兴籍的名流硕儒交往甚密,现举其要者,略作介绍。

落帆亭畔落帆时

首先是他的一批嘉兴亲属。外祖父沈涛就是嘉兴人,1843年在直隶正定府知府任上,劳乃宣就在其府衙内出生,从5岁至19岁,基本上随着外祖父生活。而这样的生活经历,令他终生致力于程朱理学。外祖母戴小琼也是一位才女,著有《华影吹笙阁遗稿》。生母沈蕊,幼承庭训,亦善作诗词,著有《来禽仙馆诗稿》。

晚清两广总督陶模则是他的亲家。陶模,秀水人,同治七年进士。1891年,由陕西巡抚改任新疆巡抚的陶模,得知劳乃宣次女劳纺为人贤慧,遂请何退庵、丁孝莘做媒,于当年夏天,率儿子陶葆廉前往直隶吴桥县衙成婚。劳乃宣女婿陶葆廉,字拙存,别署淡庵居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曾避居桐乡。次年秋,因愤疾交加于桐乡去世。1900年,陶葆廉受湖广总督张之洞之托邀请劳乃宣入幕。1902年至1903年间,翁婿二人同在浙江大学堂同事,当年底劳乃宣辞去浙江大学堂总理后,力荐由陶葆廉代理浙江大学堂总理。1906年至1907年间,两人又同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府。1910年至1911年,同为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在劳乃宣去世后,陶葆廉曾与沈曾植、刘承干等人在上海组织公祭活动。特别是在1922年,编辑整理并刊刻《桐乡劳先生遗稿》。

劳乃宣最小的女儿劳綝(善文)则嫁给了沈曾植的儿子沈熲。沈曾植曾任安徽提学使、署理安徽布政使,并护理巡抚。1910年以病归,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他与劳乃宣的交往始于19017月,当时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南洋公学办理译书院一事,两人曾有接触。次年1月,又为请劳乃宣任南洋公学总理一职,数度会面相商。此后十余年,因分居上海和青岛,往来渐少。1915年,劳乃宣最后一次返回桐乡,途经上海停留十五天,其间与沈曾植有过会面。

19209月劳綝与沈熲在青岛举行婚礼,婚礼皆用旧冠服。从他们的往来信件可知,沈幼时就很受劳乃宣外祖父沈涛的欢喜。在劳乃宣的自订年谱刊刻时,沈为其作《韧庵尚书像赞》。在劳乃宣去世后,沈还与刘承干、章梫等在上海组织劳乃宣公祭活动。

除此之外,劳乃宣长孙劳元裳娶桐乡濮院人曹英为妻,生子志畴,女志颐、志明。

梁燕归来异旧时

劳乃宣的师友中有不少也是嘉兴人。他四岁从邵叶辰学习,七岁师从沈开之(名嘉薇),九岁师从高翼哉(名鸿猷),这些嘉兴人都是其外祖父沈涛的幕僚。另外还有为国镇边的分巡雷琼兵备道朱采,是劳乃宣早年的知交。他和劳乃宣于保定相识,光绪四年(1878),京畿大旱时,与劳乃宣、吴甸候一起在保定创设平粥会。因得到李鸿章举荐,此后两人均谋得实职。光绪六年(1880)之后,两人各自奔波于仕途,再无交往。

平湖人、著名藏书家葛金烺也与劳乃宣有过交往。葛金烺,字景亮,号毓珊,一作毓山。进士出身,授刑部主事、户部郎中,未补官即卒。劳乃宣作有《题葛毓珊同年遗照》一诗。令人不解的是葛与劳既非乡试同年,亦非会试同年,不知为何以同年为题。

沈曾植的弟弟沈曾桐,字子封,号同叔,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北考官、广东提学使。两人交往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当时劳乃宣任清苑知县,受直隶总督王文韶命创办畿辅大学堂,在学堂学长的选任上,劳乃宣与时任保定知府沈家本先商定请沈曾植,因其丁忧而未成,遂改请沈曾桐为首任学长。1921年初,劳乃宣致信沈曾桐,为劳辛酉重赋鹿鸣之岁向嘉兴籍诸公征诗。在沈曾桐去世后,劳乃宣送了挽联。

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翰林院侍读,曾任晚清嘉兴府中学堂第一任校长的嘉善人钱骏祥作有《玉初先生乡举重逢蒙赏扁额有诗纪恩敬赋一律》,此外交集不多。

乌镇严辰的从弟严锦和严鈖,有“桐乡二俊”之称,同治四年(1865)曾接待到访乌镇的劳乃宣,诗酒流连,乐共晨夕

位列“近代四大文人画”首位的香严居士金蓉镜也与劳乃宣有过交往。从现有资料可以发现,劳乃宣与金蓉镜多诗歌唱和,如1912年的《乞金甸丞画劳山归去来图》《浼金甸丞作劳山归去来图金君题作劳山归隐图赋此抒意》。1914年正月,金蓉镜为劳乃宣作《题滏麓归耕图诗》。1915年劳乃宣作《步金甸丞寄怀元韵》等诗。

平湖人葛嗣浵,是葛金烺季子,徐用仪的女婿。其与劳乃宣交往始于1910年,为醵刻《续槜李诗系》事得到劳的支持。1911年,劳乃宣出任江宁提学使,葛嗣浵携书稿至南京,劳乃宣与金兆蕃主理其事,后因辛亥革命,此书不知存亡。稿本经乱散佚,原本尚存,由葛嗣浵继续经营。为此,劳乃宣称是编克永其传之匪易,而词蔚之功为不可没也

嘉兴人中与劳乃宣联系最为密切的是金兆蕃,从现存资料中他有十数封致劳乃宣的信件。他们的交往始于1911年,也为《续续槜李诗系》事,忆在金陵,与籛孙商榷刻事,时相过从……”此后双方保持书信联系。劳乃宣为其母七十九岁庆生,曾作寿联一副。1914年设立清史馆,金兆蕃亦曾以馆长赵尔巽之名邀请劳乃宣加入,但劳乃宣未允诺。但金兆蕃时常去信请教修史略例、庙号谥号、粤捻两役方略、光绪会典以及其他私家著述等。其中一信谈到家乡螟虫为害,家兄金甸丞欲求减赋之议,约同家乡父老数人来京陈请一事。又请劳乃宣帮忙,为其侄子金问淇从上海同济医工学校欲转入青岛礼贤书院一事。帮助将劳乃宣的《共和正续解》一书分送京城中同乡和朋友。另外,双方各有诗词唱和,金兆蕃在《安乐乡人诗》中有《劳玉初先生寄示出都诗和韵》《柔坚居士(劳乃宣之别号)属遥题釜麓归耕图》等,他母亲去世后,劳乃宣作挽联致哀。

梧桐乡里客舟回

劳乃宣曾在桐乡桐溪书院任教,回报桑梓,培养了不少弟子后学,其中不乏有名者。

濮院人刘富槐,是桐乡弟子中与劳乃宣关系最为密切者。两人初识于1900年,当时劳暂借住苏州醋库巷。1908年至1910年间,劳乃宣在京师任职期间,刘富槐经常前往拜谒,谈道讲艺,获益良多。1901年,刘富槐得劳乃宣保荐,得授内阁中书。民国后,劳乃宣隐居于涞水郭下村,刘富槐曾数度访晤。在劳乃宣离开涞水移居青岛时,刘富槐作《送劳玉初先生移家青岛》《摸鱼子·〈题劳韧叟劳山归去来图〉》相送。劳乃宣去世后,他又积极参与校订《桐乡劳先生遗稿》。1927年,他还向桐乡县政府提议将劳附礼杨园祠堂,称旧有先儒杨园先生祠宇,故绅既趋步于生前,宜羹墙之并见。为此呈乞县条,准将故绅劳乃宣神主附祀杨园祠,庶几励合邑之士林,隆人师于杯朽”。

乌镇人卢学溥与劳乃宣交情最为深厚。劳与卢相交,始于卢学溥祖父卢景昌。卢景昌,字小菊,同治十年举人,先后任乌镇立志书院、南浔浔溪书院山长。劳乃宣有“三世论交,五十余年,不堪回首,沧海桑田”之说。卢景昌与劳乃宣的交集当在同治四年(1865),彼时劳乃宣返回浙江参加乡试,其间曾回过乌镇。在桐溪书院求学期间,卢学溥曾得劳乃宣当面教导。辛亥革命后,劳乃宣隐居涞水,卢学溥曾往拜谒。在劳乃宣去世后,卢学溥捐资联系出版,使得《桐乡劳先生遗稿》得以刊刻。

乌镇首富徐棠,号冠南,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寓上海。1912年冬,徐棠在青镇东栅营建颐园,奉其父遗像作颐园永怀图,遍请名家题诗。劳乃宣此时初到青岛,接函后为其作《题徐冠南颐园永怀图》。1920年徐棠去信劳乃宣,为乌镇东栅劳氏东栅化坛桥堍宋代劳家祖茔一事,即梅水滩公地,请求劳乃宣致函县长以阻此事,免得侵占牵连,徒扰纷争。而徐棠堂弟徐钧也为其父《风月庐诗稿》请劳作序。劳乃宣在序中称:同邑徐君晓霞刊其尊人绿沧君遗集《风月庐诗稿》成,邮致阙里,请弁其首……士大夫终身劳劳于外,迨暮年得返乡土,与一二侪辈赏析吟讽,共慰桑榆,亦人生一乐。”这篇序引发了劳乃宣真切的思乡之情。

海宁王国维与劳乃宣在多半情况下是通过罗振玉等人代达问候的。如劳乃宣请罗振玉将《归来吟》请“王静安兄鉴定”,同时向罗代乞静安《壬癸集》。但王国维也有信致劳乃宣,信中对获赠《归来吟》表示感谢。六年未见,他向劳乃宣谈及为哈同编辑《学术杂志》之近状,自己从事音韵学研究的心得,以及准备研究古代字母的设想。因劳乃宣索读诗作,王国维遂另纸亲笔抄录了数页,随信附上。劳乃宣很快回信称:“可以预料我公宏愿有成,当可为救时之药石,特予望之。”在劳乃宣故世后,王国维送有挽联:“五岳岱宗高,尚有劳山峙东海;九重归賵厚,不须皋羽恸西台。”

桐乡炉头人沈承俊,沈宝启孙,任京汉铁路长辛店机务处长十余年。他与劳乃宣的交往始于1909年,时在京师。1913年,劳乃宣经周馥介绍接受德国人卫礼贤之邀,自涞水往青岛。乘火车经长辛店、天津、济南再至青岛。在长辛店,接受沈宜荪、刘富槐的邀请,同时参加聚会的有陈廷琛、徐坊、宝熙以及日本的一宫房次郎等。1917年,受沈承俊之邀,为其父沈善孳作《有清诰赠资政大夫候选主事沈君墓表》。

石门县(今桐乡)人沈焜,当时为南浔刘承干“书笔札”(即秘书)。19197月,沈随刘承干、章梫、王舟瑶等赴青岛,看望劳乃宣并请教。事后赠劳乃宣诗一首,题为《奉谒劳山归率成长歌一篇呈求教诲》。

海宁张宗祥与劳的交往始于1902年乡试之前,桐溪书院举办决科(预考)之试,当时由劳乃宣阅文,经过考试,劳乃宣依次将濮院张愫、乌镇卢学溥、濮院朱辛彝、海宁张宗祥列名。张宗祥在得知榜发后,即雇快艇赶往桐乡县衙赴宴,时劳乃宣在场,彼此谈笑风生。等正式乡试发榜,四人名次大略相同,故张有前辈真巨眼矣的叹服。

濮院人朱辛彝,是光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朱善祥之子,1901年中举人。作为桐溪书院的学生,他接受过劳乃宣的当面教育。和张宗祥一样,在乡试之前桐溪书院主持的决科考试,也参加了桐乡县衙举办的宴会。在劳乃宣去世后,由陶葆廉编订的《桐乡劳先生遗稿》,由朱辛彝负责校对工作,费时五个月才完成,这也是学生对老师最好的纪念。

除此以外,劳乃宣与乌镇的族兄劳欣蓬,在光绪年间也有数度书信来往。客居江苏震泽的乌镇人周家均,是劳乃宣乡试同年周善咸侄子,曾请劳乃宣为其父作墓志铭。崇德人吴炳元曾邀劳乃宣为其祖上吴之振的黄叶村庄种菜图题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均可见劳乃宣与故乡人之间颇为频繁的互动,他们共同构成了近代嘉兴的一道别样的人文风景。

 

搜索

复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