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陈子善趣谈张爱玲

(2016-08-25 08:44:39)
分类: 转载

听陈子善趣谈张爱玲
听陈子善趣谈张爱玲

/

   2016813日下午, 以张爱玲研究名世的学者陈子善做客桐乡“伯鸿悦读沙龙”,开讲《张爱玲作品版本趣谈》。

  “我始终是把张爱玲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而不是把她作为一个我崇拜的对象。” 从《说不尽的张爱玲》《看张及其他》《研读张爱玲长短录》,直到《沉香谭屑》和《张爱玲丛考》,30余年,陈子善不遗余力地对张爱玲的佚文、生平、著译、研究史等方面进行发掘、整理及研究。众人戏称他为张爱玲的“未亡人”。

自然,这位爱猫爱藏书的教授,不止干巴巴的学术,不止一个张爱玲。但对张爱玲其人其文生前身后,我们更愿听陈子善说,张爱玲在她那个时代是以怎么样的形态和方式和读者见面的?当年那些读者是怎么阅读张爱玲的?现在,让陈子善带领我们重返历史现场。

 

讲座片段

 

  在《亦报》上发现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

  1986年秋,我在研究周作人的时候,在上海图书馆查阅1950年代上海《亦报》,无意当中发现了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小艾》。《小艾》是一个保姆的名字,一个农村的女孩子到上海来当保姆,张爱玲以小艾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保姆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人生经历。

  我发现,这篇小说没有收入张爱玲的任何一部作品。我把这部小说复印下来,寄给当时已有不少交往的香港编辑,这位编辑马上给我回信,说你这个发现很重要,我们马上要把这部作品重新发表,希望你能写一篇文章。这就是我研究张爱玲的开始。人生有的时候很有趣,往往是偶然带出后面一系列的必然。

编注:陈子善为此撰写了《张爱玲创作中篇小说〈小艾〉的背景》,刊于金庸创办的香港《明报月刊》1987年元月号。

 

  张爱玲走上文学道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的天才梦》

  1939年,《西风》(一本介绍西方世界畅销杂志)创刊三周年时,举行征文活动,当时张爱玲刚刚高中毕业,以很好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因为战争,转入香港大学就读。当时,她写了篇征文《我的天才梦》,将近七百篇征文,张爱玲得了名誉奖的第三名。这是张爱玲后来自己承认的走上文学道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这篇处女作写得非常特别:一系列的比喻,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对未来的种种向往,很多奇思异想,尤其是文章最后: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西风的评委对张爱玲的文章很是欣赏,后来,得奖的作品出版单行本,单行本的书名就叫《天才梦》。

 听陈子善趣谈张爱玲

  张爱玲以写作谋生,第一阶段的写作是英文写作

  1940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在短时间里被日本占领,香港大学停课。张爱玲不得不从香港回到上海。1942年,她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退学后选择了卖文为生。张爱玲以写作谋生,第一阶段的写作是英文写作。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能用双语写作,屈指可数。张爱玲给当时上海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了很多英文作品,包括两大类,一是介绍中国的文化,二是写电影评论。

 

  张爱玲不仅是个作家,同时是个装帧设计者

  张爱玲出版的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传奇》。封面很特别,孔雀蓝的封面,浓稠得使人窒息。张爱玲把书名定名为《传奇》是有她自己的考虑,她在书的前面有两句话: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这就是整本书的宗旨。

  整整四十年之后,张爱玲在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看老照相簿》(19946月台北皇冠出版社初版)中,谈到母亲对她的影响时,才正式揭晓了这个谜底:我第一本书出版,自己设计的封面就是整个一色的孔雀蓝……

  “目录”之后有一插页,是张爱玲的大幅“玉照”。现代女作家在自己作品集卷首印出近照,大概也自张爱玲始。

  1944出版的张爱玲第一本散文集《流言》,收录了张爱玲有名的散文。有个朋友说,《流言》进入台湾后,有个封面就是张爱玲设计的。张爱玲不仅是个作家,同时是个装帧设计者,这点和鲁迅差不多,鲁迅大部分作品也是自己设计的。

 

  梁京是现在我们知道的张爱玲第一个发表小说的笔名

  张爱玲第一部长篇,最初取名《十八春》,这本书是张爱玲在小说写作中第一次使用她的笔名梁京。张爱玲后来在接待一个研究者时当面承认,梁京是她的笔名。我后来把《小艾》找到,当时的署名也是梁京,所以我马上联想,这个梁京也是张爱玲。这是现在我们知道的张爱玲第一个发表小说的笔名。(当年)张爱玲给《亦报》写了一个长篇,一个中篇,长篇就是《十八春》,中篇就是《小艾》。

 听陈子善趣谈张爱玲

微访谈

 

  陈子善:为什么张爱玲要例外?

  张爱玲读鲁迅读得很认真的

  记者:张爱玲在海外地位很高,但在我们这,两极分化,普通读者把她当成小资符号,主流的学术界似乎态度并不明朗,作为研究者,你怎么来看这样的现象?

  陈子善:(把她当成)小资符号是不合适的。研究张爱玲的人很多,每年研究张爱玲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就相当可观。(体制内主流学术圈)那大可不必去关注,因为文学还是要回归到文学,关键是她的文学本身有没有艺术魅力,能不能站住脚,这是最重要的。对于其他附加的东西,没有必要多去关注。

  记者: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作家群里,张爱玲的作品独特又丰富,也有人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是鸳鸯蝴蝶派的改良写法。

  陈子善:她自己也说过,她还是五四的产儿,但她的(东西)和五四主流的东西又不一样。实际上她用她的作品,要表达的是(从)五四的传统走出来的,可以像她这样,也是一种方式。

  包括鸳鸯蝴蝶派的一些前辈作家都是这样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是鸳鸯蝴蝶派的改良写法)。但更切合实际地讲,她从鸳鸯蝴蝶派这里也吸取了有益的东西,但她主要还是在五四这个大的框架里,她还是有她自己的追求。她不仅鸳鸯蝴蝶派学了很多,《红楼梦》她也学了很多。

  记者:除了《红楼梦》,《海上花列传 》和五四传统,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除了她个人的人生境遇外,是不是也是从中国白话传统中走过来的?

  陈子善:是的,她的白话写得很好,有一点,很多人很少关注,张爱玲读鲁迅读得很认真的,她读过很多鲁迅(作品),读得很细,只不过她不会像我们这样,表面上去学鲁迅,她绝对不会的。她有她自己的感受。

  记者:每隔着一段时间,都有张爱玲的遗作出来。之前,台湾有个张爱玲的遗物展,包括要出版她的个人信件,也曾引起张迷的强烈关注,就有人质疑这是否违背作家意愿。

  陈子善:这个是(一些)“张迷”的态度。我觉得,作者什么意愿呢?其他作家也可以展,不仅仅张爱玲一个人,鲁迅穿过的鞋子——套鞋、皮鞋都展览在那里,鲁迅可以,张爱玲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张爱玲要例外?这也已经不是张爱玲乐意不乐意的事情。你作为一个作家,你是一个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就应该承担公众人物应该承担的东西,这个没有办法。

  研究作家,首先问他的作品是不是吸引你

  记者:我们知道港台和海外张爱玲研究的兴旺发达,上海作为张爱玲创作的起步和辉煌的地方,也是留下了不少研究内容。

  陈子善:上海之外,外地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之大,研究张爱玲没有地域区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最近不是《爱憎表》(由张爱玲遗产继承人宋以朗提供、文学评论家冯睎乾整理的《爱憎表》全文刊登于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发表了么,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研究成果。

  张爱玲研究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她作品的整理,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作品出来;二是研究张爱玲的论文、专著,每年都有出版,数量很多。

  记者:杨绛去世时引起过一些争论,杨绛先生身上的聪明,干净,刻薄,也让我想到张爱玲。一个文人,在她生存的年代,早早明白怎么去生存。您怎么来来看待文人的生存观?

  陈子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自由,包括杨先生也好,钱先生也好,都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不要去指出他们应该这样,他们应该那样。张爱玲更是如此。张爱玲走了,我们就看她留下了什么东西。对一个作家来讲,主要是作品。她选择什么方式,留在大陆还是到海外,我觉得这不是决定性的,不是主要的。你留在大陆,你没有作品,也没用;她跑到海外,她留下作品,你还是要承认她。即便你不可接受,你有看法,哪怕她的政治态度你不能认同,也没用。她的作品还是留下来了。

  记者:今天在桐乡,这里是茅盾、丰子恺、木心的故乡,这里关于名人文化的研究也非常热,给有志于做作家研究的后辈提点建议吧。

  陈子善:要想研究什么东西、什么作家,首先问他的作品是不是吸引你。问题的(关键)是看你和你的研究对象多大程度的契合,这一点很重要。

  记者:那您读张爱玲,她最吸引你的作品是什么?

  陈子善:张爱玲每部作品都很有趣,最吸引我的是《小团圆》,它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的作品,它早期一些最好的东西它里面也有,后期等于说是她变化的东西,它也有。

  记者: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无处安放的张爱玲,她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陈子善: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张爱玲,才使我们的文学史更加丰富。为什么要给她占一个位置?文学本身是更自由的,文学史不过是写文学史的这个人对文学史的看法。他可以这样写文学史,你可以那样写文学史。夏志清可以写下他的文学史,很多人批评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有什么对不对的。

  记者:那如果你写文学史呢?

陈子善:我不写呀(笑)。

 

据悉,“伯鸿悦读沙龙”由桐乡市图书馆、桐乡市新华书店和梧桐阅社联合主办。今年暑期推出的是“与人文名家面对面”系列,先后邀请了著名作家和学者孔明珠、周立民、陈子善和蔡天新到桐乡讲学。四位嘉宾除了做专题讲座外,还于夜间各安排了一场与读者更近距离的著作分享会。本次活动吸引了听众近千人次,虽是炎炎夏日,却在桐乡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崇文好书之风。

 

(来自《嘉兴日报》2016/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