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魏书生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致女儿的信教学内容教育 |
分类: 青葱校园 |
听了同事的谈话,我想如果是上课学校老师故意安排学生不配合,那老师怎么好意思在学生面前说出口呢?应该不能这么武断的怀疑他人,课堂教学不成功的原因还是要从自身上来找寻。我想结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谈谈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
谈到什么是一节好课。我感觉教师务必在思想上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近几年听过的包括市里推出的语文课,感觉都有做作的成分。传统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是预设好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铺设的一条思维运行轨道,学生的思维不能“出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可以是非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创新的。第一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本校学生说有兴趣,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和老师比较熟悉,课堂上比较轻松随意,所以能有啥说啥。而上公开课学校的学生回答对爱情这话题没兴趣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和老师不熟悉,况且还有其他听课老师,他们紧张的心情还没放松下来,怎么轻易发出对爱情感兴趣的声音呢!第二个老师说学生指出他文章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与学生探讨如何写作的契机呀!如果老师能说:“我感觉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大家谁能帮我再修改修改呢?”我想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要超过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每个老师都熟知的一句话。教师怪学生不配合,正体现出教师潜意识里主宰课堂的心理。很多情况下,教师尽管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但压根不愿意承认学生的见解是有意义的,所以也就不能因势利导,把课堂教学引到理想的境界。教师的职责是要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而做到这一点,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而不是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使得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才能有可能有师生灵魂的的交融和精神的汇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有了宽广的胸怀,才能营造出平等、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才能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想想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发出不同的声音,就怀疑学生不配合,甚至怀疑学生受了教唆,自己怎么能够进入参与者的角色。自己不能放松的进入角色,课堂怎么能够成功?
近些年市里搞的观摩课,尽管有不少很热闹的语文课,比如课堂上有小品、舞蹈、音乐、师生主持、家长与学生对话、心理老师点评等各种形式,但我认为可以当作文艺演出来欣赏,并不能算作好的语文课堂。在我听的课里,我还是比较推崇魏书生、余映潮等大师级人物的课堂,推崇魏书生、余映潮的课堂,是因为他们的课堂有自己的特色,可学习的地方多,可操作性比较强。在他们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非常投入,学生似乎忘记了下面有几千双眼睛。即便是他们老师事先安排课堂上不要配合,估计在课堂上他们也会把老师的“教导”抛之脑后吧!
做到大师级,自然很不容易啊!知识要渊博、教法要灵活,控制课堂能力要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同行们,在课堂教学上不断感悟、再接再厉吧!共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