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要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
(2010-09-02 20:55:17)
标签:
城里人村民范进中举丧事苗卫红田园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作为从农村长大的我,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感觉有什么奇怪。类似的情况也在我的家乡发生过。相信7、80年代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应该也都不会对每日泼妇谩骂感到陌生,谁家的鸡羊跑到谁地里了,谁家的瓜果白菜少了,甚至谁家庄稼被行人踩到了,谁家的小孩别家孩子欺负了......叫骂声似乎不绝于耳,邻里和睦也有,感觉总是时好时坏的多些。越是近邻,矛盾越多。大度点的还好,小心眼的可能十年八年除了对骂就不再说上一句话。偷东西、砍果树、点麦穰垛等种种报复被报复现象总会难免发生。所以,常常纳闷:为什么一说到农村,人们总爱说民风淳朴?一说到农民,人们总爱说老实厚道呢?
深思这一问题,我认为,农村人被认为淳朴厚道的应该有以下原因:
首先,我不否认农村人相对城里人要热情好客。为什么他们会真的热情好客些呢?我想这是由于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过去生产条件又差,大家要集体劳动,有困难也要互相帮助才能度过难关。所以,如果别家有事你不热情,等你家有事就会没人帮忙。在生产生活条件低下的中国农村,需要热情好客,这方面农村人似乎比城里人要强烈些。但是,农村人对你热情好客是有条件的,是希望他有事时候你也对他热情好客。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说农村人淳朴厚道的大多是非农村人。文人墨客的描写自古有之,他们不需要参加体力劳动,在官场打拼得疲惫不堪,无奈选择归隐田园。看到宁静的田园风光,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吟诗作句,总感慨自己曾经官场是“误入尘网”,回归田园才知“今是昨非”。何况这些人到了农村,那老百姓没见过世面,以能结交这样的贵人为荣,于是对它们不薄,所以在他们看来自然也就是农村的民风淳朴、农村人的热情好客了。
最后,我想说:虚伪势利并不只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村人毫不逊色。读过《范进中举》的都知道,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和众乡邻对他家的态度是天壤之别。城里人认为农村人淳朴厚道是因为他们没有长期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没有深入了解大多数的农民。作为生活在农村多年的我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穷山恶水出刁民”反而很有道理。他们会为鸡毛蒜皮的一点点小事而撕破脸皮、争吵不休。为争地边子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小孩子发生矛盾了,最常说的就是“你还吃过我家的@@呢!还我的。”孩子对问题的反映比较直接,他们的言语是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可见大人拿自己东西给别家孩子吃有时也很虚伪,
行文至此,我不能不替犯罪嫌疑人苗卫红说上几句。
那些村民帮助办丧事,是应当感恩。但是那些村民也太欺负人了。他们在别人痛失亲人的时候往疮口上撒盐,让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苗卫红不仅物质上受损,更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种做法难道不可恶至极?我可以断定,苗卫红不是得罪了全部或大多数村民,而主要得罪的应该是村里部分有权势的人及其帮凶。看看农村的选举,尽管是投票形式,但被选上的哪个不是家族势利强大的主。农村人不管是选举还是打架吵架通常很少去辨是非,往往都是亲帮亲。我认为法制栏目说苗卫红应该对村民感恩,不应该伺机报复的说法有失公允。在农村,苗卫红面对强势群体的欺负,如果不想忍气吞声,只能采取这种手段对付那些人。靠拳头,他不是对手;靠法律,不仅提供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澄清是非,而且那些人多势众的将来还会狠狠整他。
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力度大,但是农村也绝不是每个人生活的理想乐土。如果一个人老实内向能力不足,在农村圈子里同样会遭人白眼、受人欺负。不过如果在城里多年打拼有了足够的积蓄,回到农村去,还是可以受到村民优待,感受到村民淳朴厚道的。要知道,那可能是你在村里“物以稀为贵”,或者是你和他们没有利害冲突,农村人也不是都淳朴厚道的哦!把目光放到最底层,你会发现:乡村田园里也有被弱势歧视、欺负的更弱势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