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关羽被吕蒙袭杀,荆州被夺之后,刘备不听众人劝谏,执意东征,后来造成惨败,从此蜀汉一蹶不振。那么刘备为二弟关羽报仇,是不是一时冲动的愚蠢之举呢?我想,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在当时作出这样一个决策,是为蜀汉发展大局考虑作出的英明决策。
一、东征伐吴,夺取兵家重地
荆州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在当时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要关羽镇守此地,原因也正在于此。如果蜀方当时没有丢荆州,那么后面的进攻曹操的时候会减少很多行军的路程。一旦能取回荆州,就能为蜀汉补充足够的军备。再者,当时单从兵力上看吴可以说是完全不能和蜀抗衡的。拿下荆州之后,进而灭吴,刘备一方将一统南方半壁江山,就有了长江之险和西蜀的山川之险,就能与曹魏形成对峙之势。吴蜀两地精英合作,对付曹魏乃至最后灭掉曹魏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也还是有可能的。从蜀国准备东征到开始的节节胜利,我们可以看到吴国上下的惧怕,他们要把矛盾转嫁给曹魏,被曹操识破;他们要主动求和,被刘备拒绝;他们要向曹魏称臣......,明显就是看到形势有利,刘备想想要一举吞掉吴国,继而成就自己的大业。灭掉吴国,蜀国前途无量啊。
二、东征伐吴,借此广布仁德
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是公元219年冬,而刘备大举伐吴则是在时隔近两年之后,曹操病逝,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后的221年。可见刘备兴兵伐吴也并非一时冲动。关羽是刘备的义弟,刘、关、张结拜时候的誓言是“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这三个人同生死共命运,在乱世中结下了比亲兄弟还要深的情谊。刘备素来以仁义名满天下,今其义弟遇害,如果他丝毫没有表示,则大大有损于其仁义的名声,甚至会背负“不义”之名。
所以对刘备而言,迟迟不出兵总也说不过去。虽然以诸葛亮为首的朝中众臣反对伐吴,但刘备如果果真不发兵攻吴,也必定会给后人留下口舌,况且三弟张飞当时就不会答应。因此,刘备自然是坚定伐吴的决心,挽回统治部属的向心力,只是以“为弟报仇”为出兵之名罢了。
三、东征伐吴,也是被局势所逼。失去荆州,蜀汉仅占益州,虽然成都平原也是“天府之国”,但和中原广大地区相比,其经济实力是无法相比的。诸葛亮在《隆中对》就讲要以益州和荆州互为救援。现荆州已失,以益州之地仅可固守保国而已,攻克中原难度太大,而诸葛亮向来以“联吴抗曹”为方针,是不会与东吴开战夺取荆州的。刘备自知年事已高,他死后必不会有人再提起夺取荆州,因此,他必须在固守保国和冒险出兵之间选择其一。刘备选择出兵,也是为了给蜀汉一个打开局面的机会。
四、东征伐吴,其实胜算相当大。
当初刘备久居刘表身边时,曾收吸招募大量的荆州人士,也任用这些荆州人的力量入川收川,荆州是黄忠、庞统、魏延、蒋琬、费祎、陈震等人的故乡。不管是对故乡荆州的熟悉或是对于攻略的向心力,虽然所剩无几,但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况且,麋芳、士仁等人新降东吴不久,如果刘备到来,凭着刘备以前对他们的恩惠魅力,昔日的荆州官吏,要回头的机会很大。战争目标范围并不会很大,因为刘备复仇的目标荆州,并不是当年曹操攻击刘表时的荆州八郡,而仅是南郡的郡治所在江陵城附近和荆南几郡。刘备倾巢而来,相当有胜算。
由此可见,刘备出师东征伐吴在当时还算得上英明决策。只是他没有料到张飞因脾气暴躁而被部下所害,黄忠不久病死(赵云因不支持东征,未受重用),更没有料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竟如此老成持重用兵如神(孙吴一方对陆逊起初也很多不服气的啊)。和敌兵几次交锋,互有胜负,后来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这一战略打乱了刘备速战速决的计划。蜀国位于丘陵一带,运粮十分不方便,再加上天气闷热,士气低落,刘备便命士兵驻守于树林茂密之处,这一举动被陆逊抓住,发动袭击,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壮志未酬,郁郁而终。白帝城托孤,哀戚之情,令人叹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