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家刘迪三部曲之一:《飞机场》
标签:
作家文化 |
分类: 作家 |
http://s5/middle/623707e7g8030bf78cc64&690
王周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我认识刘迪13年,很早就看过她的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感觉刘迪有写小说的天份,有很细腻的文学感觉。《飞机场》使我自叹不如,这是刘迪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但我觉得她还可以写得更好,她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刘迪的文学作品数量不多,她不急功近利,她对文学是真的喜欢。急功近利会破坏艺术的感觉。文学的立场不应该急功近利,所以她能够写出《飞机场》这样大气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有刘迪这样既有文学修养又有飞机场生活经历的作家能写出来。这部作品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练但能量大。小说中的人物,我喜欢吴为,他和格子的恋爱经历很简单,又闪电式结婚。他们的个性很不一样,一个是理性的,豁达的,沉稳的;一个是感性的,细腻的,骚动不安的。飞机场的意象很好,可写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吴为这个名字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只可惜吴为的出场太晚了点。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小说结构有点前重后轻,开始枝蔓太多,有的人物可以不必出现。
原来也看过几篇刘迪写飞机场的小说,感觉是蝉还没变成蝴蝶,比较青涩。这次读飞机场,感觉化蝶了。读飞机场有兴奋感,是那种令人舒服的兴奋。飞机场的元素与感情的铺叙在结构上很匀衡。小说有很好的节奏感。
刘迪的小说有自己的语言,写得大气平和,提供了我们许多生活的质感。作家的气质是善良温柔的,那种东西会在文字中渗透出来,温暖着我们。
刘迪写作是没有文学野心的,不像有些作家故事还没有叙述好就在那里发挥。刘迪写得很有快感,最终反而实现了文学野心。
刘迪小说的格调是温馨的,我喜欢所有的男人都喜欢格子的那种浪漫主义气息。刘迪的小说没有那种善恶的对立,里头没有坏人,人物之间虽然有冲突,但没有写到极致。中国许多作家喜欢写恶的东西,在这里有种误解,认为写恶就可以表现深刻,而我认为,小说的快感比深刻更重要。生活中已经充满了太多丑恶的东西,文学不写也罢。不是说你想深刻就能深刻,而刘迪的温馨中未必没有深刻。
吴洪森(香港《文汇报》编辑):
刘迪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中所流露的文字风格和气质让我感觉到她具有优秀作家的潜质和潜力。刘迪文字质朴真诚,心灵敏感细腻。
2003年的一天,她突然告诉我,不做生意了,一心写小说。刘迪的决定使我非常敬佩。在这几乎人人想钱谈钱的时代,居然还有这样的人。
一年多后刘迪写出了好小说《飞机场》,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这几年来,她不断的写,她的执着,她的用心,都已经为写出好作品做好铺垫了。
《飞机场》以写主人公格子三代家族史的形式,写出了人物的心和情,这心和情既是常心常情也是诗心诗情,两者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融合。整部小说既真实又虚幻,既世俗又浪漫,语言风格诚挚质朴,在诚挚质朴中透现出非常大气的优美。
《飞机场》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给读者印象深刻。就十几万字的篇幅而言,小说达到了信息密集和叙述空灵的完美结合。
《飞机场》未发表之前我读过两遍,在《收获》发表后,为了参加作品讨论会,我又读了一遍,它依然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好的小说才经得起再读、三读。
我很为刘迪写出了好作品高兴。作为她的朋友,我也分享到了光荣与自豪。
召开刘迪的作品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刘迪的小说个性比较鲜明,《飞机场》是刘迪生活的积淀。
正如刘迪自己说的,小说追求的是一种无障碍的叙述,不仅叙述的语言流畅,小说的视角也比较独特,可以说是军旅小说题材的一种突破。小说写了两代人,在相对封闭的飞机场,展现的却是社会、人生的全景。尤其是写了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间的情感生活,包括兄妹之间的性爱,在这方面的突破比较厉害,突破了传统道德的底线,但小说写得还是有点美感的。作为我来说,觉得有点不能接受。
总的来说,小说是写实的,但结尾是写意的。我也谈不上这是种成功还是失败,但总体上看风格有点不太协调。
廖增湖(《收获》编辑、《飞机场》责编):
长篇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物性格一定要鲜明。刘迪小说中的人物都在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小说中有两个最大方向,男人向天上飞,女人向地上走。一般男人的力量体现在金钱上。刘迪的小说中,男人一旦失去方向,就驾驶飞机到天空中去翻筋斗。吴为与樊飞的高空对话我认为写得很精彩,他们在天空中寻找精神的力量。
我觉得男人与女人距离拉得越开,小说的张力就越大。一个从物质的角度,一个从精神的角度,吴为由虚入实,格子由实入虚。这种结构是一种非常好的结构。
有一种误解,以为写俗的、恶的才是真实的,写正面的就是虚的。我觉得作家要敢于写正面的、善良的东西。刘迪的小说写的这些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物,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我特别看重这种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刘迪小说中的最大问题不是小说写得好不好,是刘迪不大珍惜自己的资源。她像个财主一样花钱如流水,很多重要的人生经验一次性挥霍掉了。如果写第二篇长篇小说就可能有心理障碍。假如第二篇长篇不如这篇,也不用紧张。这时,主要的不是经验问题,而是要有勇气,不要放弃。
徐韬滔(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名流》杂志社长):
刘迪是个叙事能手,她笔下的故事鲜活,真实亲切,读起来叫人感到畅缓舒服。她的语言平实、干净、准确,贴近小说中的人物和时代。刘迪还善于营造特殊的氛围,比如对丽园的描写,阴柔潮湿,有鸟语和花香,还有腐败和忧郁的味道,使我们身临其境一般。希望刘迪在今后的创作中加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描写,以及善于制造矛盾和冲突。
徐蕙照(作家):
刘迪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虽然不熟悉,但却非常真实可信的生活场景———部队大院。可以这样说,她的小说得益于生活,但也被困于生活。她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说元素,并且能用最准确、简洁、平民化的语言表述出来,读来亲切、自然、生动。她的小说写得这样精彩,一半是来自她的天赋,另一半,就是来自于生活。但生活在给了她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同时,也局限了她的写作,使许多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及大开大合的故事成为一个个互不相关的独立情节,这不能不说是对这么丰富的小说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使她小说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的显而易见。但这毕竟是刘迪第一次尝试长篇,我相信在她今后的创作中,她会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养份,并加以充分的开掘,写得更完美。
孙建成(《申江影视》杂志编辑):
小说具有了好看小说的元素,人生的悲欢离合,命运的大起大落,爱情的纯真美丽,飞行员职业的特殊背景,让人读的时候总是想知道,下面怎么了,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
《飞机场》不是一种关系小说或者说矛盾冲突小说,而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展示,一种生活原状的诗意再现。小说里面的人物出现了,活蹦乱跳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他们活着,死去,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眼前过去,我们看着了水花,看着了旋涡,看着了两岸的风景,看到了在这个环境下的人如何活着。所以,我姑且将《飞机场》定义为状态小说,或者说画面小说,再或者说场景小说。小说在展示人性弱点方面缺乏力度,如果稍微狠点心,再往深里挖一挖,小说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会给人多一些思考的东西。另外,感觉上小说的下半部结束得快了一些,交代大于呈现,如果没有结尾那个充满诗意的迫降,我有点担心她怎么收场。
丁旭光(上海作家):
《飞机场》是刘迪创作生涯的又一个起点。作者没有追求小说的起承转合,没有刻意去铺陈,而是以断章式的散点切入视角。如此结构的好处是读后亲切自然,它使我想起了《浮生六记》、《干校杂记》和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但这种结构的先天不足之处是“散”———尽管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清人李渔的忠告:“立主脑、竖主干、去头绪、密针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