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作家刘迪三部曲之一:《飞机场》

(2010-02-22 21:23:21)
标签:

作家

文化

分类: 作家
                     

     刘迪写性,但她不刻意去写性。她的着眼点一直是“人”。小说关注的是“人性”,反映的是人的“困境”。在对两个顶尖的飞行员的深爱里,刘迪展示了格子爱我所爱和顺其自然的禀性,由本能“欲望”和现实“需要”,构成性爱情节的常态描述,却又非常清晰地与“另类”小说形成区别……


 

                特立独行《飞机场》

 

    喧嚣的红尘,沉寂的文坛。不经意间,刘迪的《飞机场》和早期的《落花成泥》相比,《飞机场》的文字更加洗练,有种成长和积淀后的直抵核心。
    《飞机场》讲述了一个在飞机场长大的女孩格子和她生命中的两个蓝天上的斗士的情感困境。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出选择。但这选择里没有对错的道理,也无幸福的标准。十几万字的文字,全是关于部队生活和人际景象,一些人与事,时与地,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
    相识是缘起,相知是缘续。有时候你一回眸,很多事情很多人从你身边走过,从你眼前掠过。多年的相处,我知悉刘迪的性格里有着桀骜的部分。这种桀骜里也许还包括骄傲、倔强、我行我素的特质。刘迪的笔触有着强烈主观色彩。飞机场的背景下总包含着她自己的我行我素的回顾,很真心的穿越时间的怀旧。刘迪的叙述非常平实。如同陈年老壶里的旧茶,却诉说着微妙而纠缠的情感世界。她写的是现实的军营生活,构筑的一砖一瓦则来自她自己精神情感的乌托邦。
    刘迪有着与生俱来的北方天空般的大气,她在喧嚣尘世的心态是由衷和平静的,生活在极尽奢华优雅之能事的上海,刘迪难得地保持着一种朴素的、天然的对美的追求。生活中的刘迪,不张扬,平实、认真并且努力,也懂得趋利避害。刘迪总是让自己和潮流保持一段距离,远远地认真地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刘迪是个喜爱文学的人,她愿意写作,并能从写作中获得乐趣,既不夸张,也不做作,怀着一颗至今仍平心静气的心。

    飞机场是神秘的。外场是男人的,庄严空旷,有挺拔的白杨和水杉;内场是女人的,幽静闲适,鸟语花香。飞行服的皮革味和栀子花香混淆成一种特殊的气息,让人想入非非又迷离惆怅,那是能叫人经久不忘的味道。悲壮的空难、凄婉的爱情,男人和女人舞出了极致的美。寂静和喧嚣、阴柔和阳刚、理性和欲望在此博弈,演绎出一个个匪夷所思的离奇故事
    刘迪写性,但她不刻意去写性。她的着眼点一直是“人”。小说关注的是“人性”,反映的是人的“困境”。在对两个顶尖的飞行员的深爱里,刘迪展示了格子爱我所爱和顺其自然的禀性,由本能“欲望”和现实“需要”,构成性爱情节的常态描述,却又非常清晰地与“另类”小说形成区别。

    小说中的格子和飞行员注定要发生一些不寻常的故事。随着吴为和樊飞两个顶尖飞行员的出现,格子的爱情之花开始绽放,绚丽异常,生命的欲望开始升华。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哥哥,一个沉稳、宽厚,一个干练、勇猛,一个戒定如山,一个智慧如海。他们是生死之交的战友。从生生死死的历练中走过来的他们,是怎么面对情爱的?他们在万米高空有一段大气磅礴的精彩对话,把男人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格子来说怎么取舍都是残酷的,她不希望情感世界的完美遭到破坏,她相信凡是天成的东西皆是大美……
    《飞机场》最后的气氛有些沉郁,或者说有些倦怠。小说最后是吴为的一次飞行,刘迪描述了格子的梦境。“在格子的眼里,吴为和他的银色战机如梦如幻……格子远远地望着眼前这个一直不懂得浪漫的人,这个视飞行为生命,在浩瀚的天空中芥子一般自由的人。她的丈夫,她的爱人。格子的鼻子一下子就被什么东西梗塞住了。”一副平淡的、细细簌簌的笔调,却让人有一种钻心的疼痛和悲怆。这种感觉,不是排山倒海的冲击,却是慢慢地渗进——骨髓。
    故事的结果好像没有结果,这让整个故事在结局中依然处于一种未定中。



    附一: 刘迪手记 

http://s5/middle/623707e7g8030bf78cc64&690

    我走到哪里都不入流,这有时叫我难堪,但也叫我感到特立独行,也许这缘于我是从飞机场那个地方出来的。

    飞机场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很多人对它不熟悉,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确切方位。那里大多的人穿一样的制服,几乎都讲普通话,那里看上去有些寥落乏味,其实,它并不像外表看到的那样。那里汇聚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有顶尖的飞行员,也有各色花样女人,那里的丰富与精彩是以另一种形态来表现的。那里特殊的味道和声响总是叫人难耐寂寞并想入非非。生命是非常奥妙和难以琢磨的,理性和欲望的博弈使生命荆棘丛生。飞机场的喧嚣和宁静以及理性与欲望的对立,虽然叫我的童年压抑并不太愉快,但这许多年我就是很难把它遗忘,所以,我试图用文字把它找回来。也许这种对于生命的“讲述”,只能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吧!

    我不能违心地说《飞机场》是一部让我满意的作品,但不可置疑的是它叫我了了一桩心事,同时它让我在写作当中和作品发表之后意识到了写作上的一些关键问题,有点化蝉为蝶的味道。它试图带我走进一条没有障碍的叙述通道,我希望自己能像蝴蝶一样在文字的海洋轻盈飞舞。

 

 

    附二:作家评论  

       
  王周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我认识刘迪13年,很早就看过她的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感觉刘迪有写小说的天份,有很细腻的文学感觉。《飞机场》使我自叹不如,这是刘迪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但我觉得她还可以写得更好,她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刘迪的文学作品数量不多,她不急功近利,她对文学是真的喜欢。急功近利会破坏艺术的感觉。文学的立场不应该急功近利,所以她能够写出《飞机场》这样大气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有刘迪这样既有文学修养又有飞机场生活经历的作家能写出来。这部作品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练但能量大。小说中的人物,我喜欢吴为,他和格子的恋爱经历很简单,又闪电式结婚。他们的个性很不一样,一个是理性的,豁达的,沉稳的;一个是感性的,细腻的,骚动不安的。飞机场的意象很好,可写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吴为这个名字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只可惜吴为的出场太晚了点。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小说结构有点前重后轻,开始枝蔓太多,有的人物可以不必出现。

 

    杨晓晖(《新民晚报》编辑):  
  原来也看过几篇刘迪写飞机场的小说,感觉是蝉还没变成蝴蝶,比较青涩。这次读飞机场,感觉化蝶了。读飞机场有兴奋感,是那种令人舒服的兴奋。飞机场的元素与感情的铺叙在结构上很匀衡。小说有很好的节奏感。
  刘迪的小说有自己的语言,写得大气平和,提供了我们许多生活的质感。作家的气质是善良温柔的,那种东西会在文字中渗透出来,温暖着我们。
  刘迪写作是没有文学野心的,不像有些作家故事还没有叙述好就在那里发挥。刘迪写得很有快感,最终反而实现了文学野心。
  刘迪小说的格调是温馨的,我喜欢所有的男人都喜欢格子的那种浪漫主义气息。刘迪的小说没有那种善恶的对立,里头没有坏人,人物之间虽然有冲突,但没有写到极致。中国许多作家喜欢写恶的东西,在这里有种误解,认为写恶就可以表现深刻,而我认为,小说的快感比深刻更重要。生活中已经充满了太多丑恶的东西,文学不写也罢。不是说你想深刻就能深刻,而刘迪的温馨中未必没有深刻。

  
  吴洪森(香港《文汇报》编辑):  
  刘迪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中所流露的文字风格和气质让我感觉到她具有优秀作家的潜质和潜力。刘迪文字质朴真诚,心灵敏感细腻。
  2003年的一天,她突然告诉我,不做生意了,一心写小说。刘迪的决定使我非常敬佩。在这几乎人人想钱谈钱的时代,居然还有这样的人。
  一年多后刘迪写出了好小说《飞机场》,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这几年来,她不断的写,她的执着,她的用心,都已经为写出好作品做好铺垫了。
  《飞机场》以写主人公格子三代家族史的形式,写出了人物的心和情,这心和情既是常心常情也是诗心诗情,两者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融合。整部小说既真实又虚幻,既世俗又浪漫,语言风格诚挚质朴,在诚挚质朴中透现出非常大气的优美。
  《飞机场》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给读者印象深刻。就十几万字的篇幅而言,小说达到了信息密集和叙述空灵的完美结合。
  《飞机场》未发表之前我读过两遍,在《收获》发表后,为了参加作品讨论会,我又读了一遍,它依然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好的小说才经得起再读、三读。
  我很为刘迪写出了好作品高兴。作为她的朋友,我也分享到了光荣与自豪。
  
  
陈东湖(《主人》杂志主编):
  召开刘迪的作品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刘迪的小说个性比较鲜明,《飞机场》是刘迪生活的积淀。
  正如刘迪自己说的,小说追求的是一种无障碍的叙述,不仅叙述的语言流畅,小说的视角也比较独特,可以说是军旅小说题材的一种突破。小说写了两代人,在相对封闭的飞机场,展现的却是社会、人生的全景。尤其是写了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间的情感生活,包括兄妹之间的性爱,在这方面的突破比较厉害,突破了传统道德的底线,但小说写得还是有点美感的。作为我来说,觉得有点不能接受。
  总的来说,小说是写实的,但结尾是写意的。我也谈不上这是种成功还是失败,但总体上看风格有点不太协调。
  
  廖增湖(《收获》编辑、《飞机场》责编):  
  长篇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物性格一定要鲜明。刘迪小说中的人物都在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小说中有两个最大方向,男人向天上飞,女人向地上走。一般男人的力量体现在金钱上。刘迪的小说中,男人一旦失去方向,就驾驶飞机到天空中去翻筋斗。吴为与樊飞的高空对话我认为写得很精彩,他们在天空中寻找精神的力量。
  我觉得男人与女人距离拉得越开,小说的张力就越大。一个从物质的角度,一个从精神的角度,吴为由虚入实,格子由实入虚。这种结构是一种非常好的结构。
  有一种误解,以为写俗的、恶的才是真实的,写正面的就是虚的。我觉得作家要敢于写正面的、善良的东西。刘迪的小说写的这些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物,都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我特别看重这种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刘迪小说中的最大问题不是小说写得好不好,是刘迪不大珍惜自己的资源。她像个财主一样花钱如流水,很多重要的人生经验一次性挥霍掉了。如果写第二篇长篇小说就可能有心理障碍。假如第二篇长篇不如这篇,也不用紧张。这时,主要的不是经验问题,而是要有勇气,不要放弃。
  
   
  徐韬滔(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名流》杂志社长):  
  刘迪是个叙事能手,她笔下的故事鲜活,真实亲切,读起来叫人感到畅缓舒服。她的语言平实、干净、准确,贴近小说中的人物和时代。刘迪还善于营造特殊的氛围,比如对丽园的描写,阴柔潮湿,有鸟语和花香,还有腐败和忧郁的味道,使我们身临其境一般。希望刘迪在今后的创作中加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描写,以及善于制造矛盾和冲突。
    
  徐蕙照(作家):  
  刘迪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虽然不熟悉,但却非常真实可信的生活场景———部队大院。可以这样说,她的小说得益于生活,但也被困于生活。她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说元素,并且能用最准确、简洁、平民化的语言表述出来,读来亲切、自然、生动。她的小说写得这样精彩,一半是来自她的天赋,另一半,就是来自于生活。但生活在给了她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同时,也局限了她的写作,使许多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及大开大合的故事成为一个个互不相关的独立情节,这不能不说是对这么丰富的小说资源的一种浪费,也使她小说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的显而易见。但这毕竟是刘迪第一次尝试长篇,我相信在她今后的创作中,她会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养份,并加以充分的开掘,写得更完美。
  
 孙建成(《申江影视》杂志编辑):  
  小说具有了好看小说的元素,人生的悲欢离合,命运的大起大落,爱情的纯真美丽,飞行员职业的特殊背景,让人读的时候总是想知道,下面怎么了,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
  《飞机场》不是一种关系小说或者说矛盾冲突小说,而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展示,一种生活原状的诗意再现。小说里面的人物出现了,活蹦乱跳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他们活着,死去,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眼前过去,我们看着了水花,看着了旋涡,看着了两岸的风景,看到了在这个环境下的人如何活着。所以,我姑且将《飞机场》定义为状态小说,或者说画面小说,再或者说场景小说。小说在展示人性弱点方面缺乏力度,如果稍微狠点心,再往深里挖一挖,小说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会给人多一些思考的东西。另外,感觉上小说的下半部结束得快了一些,交代大于呈现,如果没有结尾那个充满诗意的迫降,我有点担心她怎么收场。
  
  丁旭光(上海作家):  
  《飞机场》是刘迪创作生涯的又一个起点。作者没有追求小说的起承转合,没有刻意去铺陈,而是以断章式的散点切入视角。如此结构的好处是读后亲切自然,它使我想起了《浮生六记》、《干校杂记》和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但这种结构的先天不足之处是“散”———尽管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清人李渔的忠告:“立主脑、竖主干、去头绪、密针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