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雨中歌唱
(2020-10-06 08:30:28)高二语文阅读材料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4分)
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
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sn,脑门)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
实际上,人们只有通过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鉴赏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庄子式的睿智和讥讽,而是和蔼可亲、听天由命的幽默,这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唯有与他朝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才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福音》写客西马尼园的一段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论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呆在黄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其命也乎。”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开卫,接连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温无所试”。
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发现自己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1.文章说“孔子的人格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那么,批评家是如何评价孔子的?(6分)
批评家认为孔子是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每点2分)
2.第四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孔子的弟子有什么作用?(4分)
写其弟子的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在于与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形成对比,突出了孔子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指出对比2分,说明表现什么2分)
3.请说说你对“孔子在雨中歌唱”这个标题的理解。(4分)
作者运用比喻,形象地突显孔子一生坎坷,四处碰壁,饱受羞辱,然而始终从容不迫、乐观豁达,坚持对理想追求的人生态度。(4分,指出比喻1分,一生坎坷给1分,答出“从容不迫”或“乐观豁达”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4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了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有出息,这里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兴奋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儿不洒脱呢?
4.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6分)
提出问题:由把《论语》当闲书读,提出自己的观点。
5. 举例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
特点:诙谐幽默,准确严密,(2分)如文中第段,诙谐幽默,让人读来感到很轻松;再如"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一个"都"字,说出了人们对"仁"的理解的狭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
6.文中第段说“一个真正的人是不成器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一个真正的人不会为功利去读书,而读书是为真才实学,为活的悠闲自在。
参考答案
1.批评家认为孔子是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是社会公德的光辉典范;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每点2分)
2.写其弟子的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在于与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形成对比,突出了孔子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指出对比2分,说明表现什么2分)
3.作者运用比喻,形象地突显孔子一生坎坷,四处碰壁,饱受羞辱,然而始终从容不迫、乐观豁达,坚持对理想追求的人生态度。(4分,指出比喻1分,答出“从容不迫”或“乐观豁达”2分,“坚持理想追求”1分)
4.—提出问题:由把《论语》当闲书读,提出自己的观点。
5.特点:诙谐幽默,准确严密,(2分)如文中第段,诙谐幽默,让人读来感到很轻松;再如"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一个"都"字,说出了人们对"仁"的理解的狭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
6.一个真正的人不会为功利去读书,而读书是为真才实学,为活的悠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