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了一方净土

(2009-11-13 20:41:08)
标签:

杂谈

  为了一方净土

       ——旧作重提

  

    秋天一到,我的心境就有了些许的宁静。人生之秋,更是让我悟得先前的奔波、成败……都是名利惹的。名利多像一个艳丽而歹毒的骗子啊,在迷乱你的心志,吞噬你的生命;而芸芸众生却沉溺温柔之乡狂热无知且不可自拔!

  我有些后悔,当初不应该爱上文学。文学也是个沾惹不起的情人。但是,文学让我战胜了生活、工作中的不幸,深入研究了社会与人生,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在诸多文学师友中,有一个文友值得我记着,尽管这些年彼此交往极少。我站在远处,却一直目睹着他的一系列文学创作、文坛活动成就,如他执行主编的黄冈文联刊物《东坡文艺》入围湖北文学期刊奖、本人入围湖北优秀编辑奖等,为之妒忌而激动。

  近来,不是在《湖北日报》上看到他被进入全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名单,就是听到他的长篇小说《走吧,兄弟》在九宫山定稿……我不得不翻出十年前,曾为之写的一篇文章,为之点赞——

    前几天,我和一些不甘沉沦而甘于寂寞的文友聊聊心中的苦闷。聊到当今文坛,大家一阵唏嘘,又各抒己见。当下文学的不幸已疲劳了许多曾有志于正统文学者的神经,那种以文学为己任,专攻无论技巧还是思想都承传国粹与外来精华,反应时代与社会的心声,在一定的历史时空得以生存的文学作品的人,多半经不住浮躁的诱惑,慢慢地却步改行。文学的受众因物质利益的驱使,也只能于劳累、困顿、余闲之时,借助影视、网络媒体消遣一下不用动脑筋的肥皂剧或带点刺激的消遣作品。一些读起来费力又要深思的“老古董”,是难上读者菜谱的。纯文学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时代的精神空虚、价值的多元与道德的缺失,尽管我们处在一个一切急需创新的时代。因为急需,难免良莠不齐,鱼目混杂,定性不足;所以,曾一度出现文人下海,纯文学刊物面临破产。只有少数文人为大小纯文学报刊劳碌奔波,努力保住阵地却几至穷愁潦倒……然而无论如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政治气候、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文学一旦毁灭,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人类社会的自动消亡。这也许是我认识谭冰兄后得到的感悟。 

    与谭冰兄的认识,在去年的夏末秋初。我由于工作上的失意,便拿起已搁多年的笔。青年时一腔热血,看到别人的作品得了这样或那样的文学奖,而且他们有些是我的同乡、文友,就整天拼命,总希望成名。殊不知,这写作比从政、赚钱更难!没有先天的禀赋、后天的多读、品味、笔耕,献身与痴狂,是少能文章盖世的。即使一时侥幸登上大雅之堂或得什么大奖,如果不能让人回味,表达点那个时代与社会的实在,恐怕也会如许多网络文学作品动不动被后来者覆盖了,满腔热血与百万言文字就变成垃圾。况且,我们的文学品评与鉴赏标准有诸多清规戒律和门户之见呢。我知道自己的那点能耐,又不得不为了忘却烦恼与失意,硬着头皮去写。写成的东西孤芳自赏,但投到一些文学刊物石沉大海。

    于苦闷彷徨之际,我突然想到本市文联有位熟人,便去拜访,适逢君不在。是谭冰兄接待了我。我把《小孩的雀雀被吃掉之后》给他。他一看就说,标题不雅,至于文章我看下再与你联系。

  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清晨,我在凉爽的秋夜里惬意地睡了一觉。窗前的晨鸟又在为我的懒起唧唧喳喳,我的手机响了。谭冰兄打电话告诉我,我的小说录用了,只是将标题改为《影儿》。他还向我说了一番道贺的话,并要我多支持。我对他渐渐熟识起来。

    谭兄原在湖北有线电厂工作。电厂改制后,他加入了另谋职业的队伍。论他的能力可以经商,可以到南方闯荡,也可以写些纪实文学、媚俗文学赚一大笔稿费。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依然故我,选择了办刊和严肃文学创作。

    他很小就热爱文学,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作品也较早,后来佳作不断。那次,我们无意中聊起《诗中国》,想不到该学会刊物《诗中国》编辑之一的谭冰就在眼前!我是1985年下半年在英山加入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的,那时正值文学热潮期,想上《诗中国》谈何容易!

    他告诉我,自己还在几家报刊当过编辑、副主编、主编。为了纯文学这方净土,他只想多做蜡烛,多做根的事业,哪怕前路漫漫,哪怕衣带渐宽;他说自己相信文学随着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明媚春天一定能到来!倘若每个文学工作者仅贪图安逸、富贵,不顾文学的未来,那就有悖从文的宗旨。因为文学浓缩当代,昭示未来。

    没想到他一干就是几十年!在“三无”(无编制无工资无办刊经费)的艰难困苦面前,他放下了文化人的清高,用一颗对文学事业的红心去温暖日益被冷落的纯文学家园。面对暴发者的冷眼与一些人的热讽,他特立独行,跋涉在文学的荒漠,为古城黄州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绿色与一处又一处亮点。黄冈文学的家园芳草萋萋,新荷点点,姹紫嫣红!

  谭冰兄一方面为黄冈文学和自我生活的生存不懈努力,同时坚持学习写作相结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的作品先后荣获多种奖项,影响力不断在提高。我通读他的作品集《红茶坊》和后来发表的一些诗歌散文小说,见证了他的起色与成就。有关他的具体篇章,姑且不论。总而言之,他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诗歌小说散文评论面面俱到。作品内容广泛,较多涉及都市、工业、故乡,他将笔触较多地放在时代、社会与弱势群体上,思想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即使一些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小说中流露出哀其不幸的情绪,也是对现实中无助者的同情与人文关怀;故事情节曲折,叙述委婉流畅;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人物较为典型而鲜活;作品中的语言诗意、圆熟,富有张力、表现力,给人美感。我很喜欢他充满激情的诗与充满忧患意识的小说以及对故乡对亲情友情的抒情散文。可以说,谭冰兄既是文学上的多面手,也是文坛上的全能家(创作,编辑,行政等样样精通)。 

我想,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谭冰兄不可能对文学如此执著;如果没有一颗甘为人梯之心,也就不可能在文学边缘化、文学期刊步履维艰的当下,一往如前,无怨无悔,一路走下去,坚守文学这方净土,培植发现文学新人,为黄冈的文学事业奉献几十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谭冰兄的人生之旅与修为,一焉。

    200689初稿,2015828日改于黄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