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我见
牛湘坤
(从《中华网》2025.1.25.转来)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目前有很多种回答。我在此也尝试性地作一回答。
“会写文章”是很多人非常羡慕的能力,然而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很多文章都是能够仿写出来甚至变相抄袭出来的。现代的智能写作器所进行的“智能写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仿写,它对很多文章都能仿写出来,这当然帮助人们做了很多快捷而有效的工作。前不久,我夫人在深圳盐田区外国语学校作20年校庆发言时,就是“智能写作”完成初稿,她再删改而成。确实省了很多力气。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类文章却很难仿写,这类文章就是科学理论,现代的智能写作器至少在目前还仿写不出来。将来能否仿写?我不敢断言,但估计很难。其实两千年前的西方人恐怕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即科学理论至少从表面上看是无法仿写的。
但科学理论又如此重要与诱人,致使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它的写作方法,于是就产生了哲学。所以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科学理论的写作方法的研究。因而也可以说,哲学是“写作理论”的第二部分,就像微积分是初等数学的继续一样。人们通常说的“哲学是方法论”大概就源于此。而对该种写作方法研究较深者大概就被人们称为哲学家。人们平时常讨论的写作大多属于写作理论的第一部分,即现在流行的“写作理论”的内容。形式逻辑也属于哲学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哲学中相对次要的关于文字表述的这一部分,并且概括得也不是很全面,因为它没有完整地涉及“抽象到具体”的文字表述或写作方法。在《试答<</font>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一书衍生的一些哲学问题》一文中,我曾对形式逻辑的归属划分问题稍微讨论了一下。
毫无疑问,在研究中哲学家们发现,科学理论的写作远不像理论表面一样简单,因为实际上作者或科学家为了让人们看懂理论内容而将表述文字或语言简单化了,通俗化了。很多人尤其是很多中国人往往把科学理论与一般议论文混为一谈,没有领会理论中的奥妙。人们即使把某一科学理论整个地熟背下来,来回排列拼凑,还是写不出另一个新的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的模仿写作为何如此之难?哲学家们在研究中无疑发现了一个奥秘,那就是科学家的一部分很重要的思维实际上并没有写入科学理论中。然而“这一部分思维是怎样的?”“该种思维有什么规律?”“该种思维的运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等等问题实际上就成了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当然这些问题到今天人们并没有完全研究透。
科学家没有写入理论中的这部分思维后来就被马克思称为“研究过程”或“从后思索”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根据马克思的意思将其称为“研究思维”“探索思维”等。好像爱因斯坦将这部分思维称为“寻根究底的思维”,现在也有中国学者将其称为“探究思维”。我模糊记得在西方哲学史上,似乎也有哲学家用别的名称称呼它。所以严格说,研究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当然,这种研究的目的无疑是为后人写作科学理论提供方法,当然也可以说为后人研究复杂问题提供方法,因为实际上科学问题通常都是很复杂的。
那么,科学家的“研究思维”是不是一种无任何拘束的天马行空似的思维?当然不是,它也有自己的规律。究竟有什么规律?应该说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不过这种思维在运行过程必须遵循很多原则,对此西方人进行了几乎两千年的讨论。这些讨论的结果大多以哲学原理的形式留存于世。因此我认为,所谓哲学原理就是指“科学研究思维”在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目前我们国家编写的哲学原理书籍应该说最全面,尽管它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举例来说,在科学研究中遇到“某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无神论者、辩证唯物论者可能会去追究原因,而有神论等唯心论者就不会或不善去探索。或者说,唯心论者可以写出一般议论文或知性议论文,但写不出科学理论或辩证议论文。当然对于唯物论者来说,也只是具备写出科学理论的条件,但能不能写出来及会不会去写,则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不会“打腹稿”的唯物论者或说没有认识写作本质的唯物论者无论怎样也写不出科学理论。当然还有实践境遇的问题等。这些有关“研究”的类似问题就表明了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性。至于哲学所体现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很多问题则主要是哲学原理讨论过程中的产物,或者说在讨论过程中哲学家们发现了哲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功能。
当然对哲学问题的更多看法,尤其是关于哲学思维或辩证思维的运用方法及我个人的尝试性运用并做出一项科学小发现的状况,我以前说过,此处就不再赘述。
以上为我个人的看法,供人们参考。
“美篇”读者反馈2025-1-15
王小豆恒(云南):对于哲学这门学科,需要不断追问和思考才能有所领悟。
牛湘坤:同意您的看法,谢谢指教!
素心(四川):哲学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看待世界也会有不同的视角。
牛湘坤:赞同您的见解,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