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二十八章与全书的关系》
张恩En Zhang
引言:约伯记二十八章在约伯记中的存在一直是许多教会和圣经学者们探讨甚至争论的问题。为什么约伯记二十八章所探讨的问题好像与上下文没有直接的联系呢?二十八章所探讨的是智慧的问题,与其它的章节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所以首先我们要去处理二十八章当中所探讨的问题,然后,去站在约伯记全书的视角试着去探讨二十八章与全书的关系。
一、探讨二十八章的问题——智慧
约伯记二十八章一直以来像一个谜语似,但是它在约伯记中是完全单独存在,没有与上文或下文的讲论接在一起;然而,它并未打断本书的流畅,仿佛它不存在会更好似的;因为在这里有个自然的段落。这一章是一首颂扬「智慧」的优美诗歌。约伯藉此亦表达了他对神的信心,彷佛在暗示说,神的智慧远超过世人的,因此义人受苦的问题,只有神能解答。[1]
约伯记二十八章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小段落更好的去思考本章所提到的智慧的问题。第一,1~11节说明人类的探索还没有发现智慧;第二,12~22节说明人类的财富不能购买智慧;第三,23~27节宣告唯独神拥有智慧,这智慧仍是祂的恩赐。第四,28节对智慧作了个典型的定义,而完成了这首诗。[2]
我们首先来探讨第1~11节说明人类的探索还没有发现智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寻宝炼矿的科技上充分表达了人的高度智慧。在中国古代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比较系统的探旷理论。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篇》。它总结了一些矿床中矿物的分布规律,指出可以根据矿苗和矿物的共生关系来寻找矿床。第一,山上有赭(zhě),其下有铁;第二,山上有磁石,其下有铜金:第三,山上有铅,其下有银;第四,山上有丹砂,其下有黄金,第五,山上有陵石,其下有铅、锡、赤铜;第六,山上有银,其下有丹。[3]《管子·地数篇》里所说的这六点也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一个垂直的矿体或一条矿脉,山上露头中出现某种矿物,可能对下面赋存的另一种主要矿产起到指示作用,这种指示矿物在古代称作“苗”或“引”。又某些多金属矿体(脉)的上部和下部富集的矿种有所不同,这种垂直分带现象,在古代也是有所认识的。
第二,山上出现的某种矿物和山下出现的另一种矿物,分别产于不同的地层或岩石中,既不同属于一个矿体,成因上又没有明显的联系,属于这种情况的上下关系,仅仅是一种空间位置的相对关系。
第三,山上赋存有某种原生旷床,而山下出现另一种砂旷,这也是一种上下关系。这种关系也不一定和矿床成因有联系。
由于“管子六条”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直到今天科技如此发达先进的时代仍然是符合实际的,并且具有有科学价值的。
中国古代不仅仅探矿的技术很发达,采矿技术一样也不落后。我们的祖先对矿物的大量需要,必然要以发达的采矿业做基础,也必然会从生产实践中产生先进的采矿技术。北宋仁宗庆历、皇佑年间(公元1041年到1054年)已经开凿,凿井的工具是“圜刃”,凿出的井口只有小碗那么大,深却有几十丈。用粗大的竹子做井套,隔断淡水。用比较小的竹子做桶,出入井中,一筒装水几斗,用机械提升。这种"圜刃"是近代钻井用的各种各样凿刀的先驱,在深井钻凿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凿井的工作过程,在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中叙述得很详细。主要工作环节是四个:
第一,筒井用圜刃锉钻凿。这是一种新发明的冲击式环形锉,顿击井底而把岩石捣碎。每锉一次,重新提起,再作第二次顿击。这样循环往复,打成深井。
第二,井内下隔淡水用的井套,井套用巨竹去节,牝牡相衔构成。
第三,提卤用竹桶,竹桶用比井套略小的竹子做成,桶的底端开一二个小孔,把几寸熟皮绑在桶底,做成活门。
第四,用机械提卤。[4]
在当时世界上,这是最先进的凿井技术,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可以列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能去到无人居住之处,经过连动物也不知道的路,进入地底寻得宝物,又能提炼成为人可以享受的东西。这不是人的智慧吗?不过这只是处理事物的智慧而已。
其次,上面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去寻得宝物,但是这一段经文却提供了一个反向的问题。12~22节说明人类的财富不能购买智慧。特别是12节和20节说“智慧那里可寻?从何处来呢?聪明之处在哪里呢?”
所有的人都寻求智慧和聪明,因为人人都需要智慧和聪明去解答生命的问题和困惑。但是人想了解人生生命奥秘的智慧,也就是真正的智慧,却是无处可寻。这种智慧的价值无法估量(13节上),只知远超过人世间所有的珍宝。圣经很清楚的表明智慧的源头既不在人本身(13节下),也不在地的深处(深渊)或海洋(沧海)之中(14节),你纵使你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宝物,你也无法用你的宝物去换取整个生命的智慧(15-19节),虽然宝石不能逃脱人类的追索,但是价值更高的智慧却一直漏过人的手指。一切活物(包括人在内)和阴间一切势力,充其量只是听闻过智慧吧(20-22节),都无法解答「智慧之源」这个问题。
第三,23~27节宣告唯独神拥有智慧,这智慧仍是祂的恩赐。在这个美丽的宣言中,约伯声明:唯有神才是智慧的源泉,因为“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晓得智慧的所在”(23节)。神是智慧的来源,是因为他是无所不知的(24节)万物的创造者(25-26节)[5]。因为神遍察万物,设计一切,所以神不单看见智慧,而且还述说、确定和查究。故此只有祂知道智慧的所在。
第四,28节对智慧作了个典型的定义,而完成了这首诗。唯一能找到智慧──也就是成为聪明的道路就是:与神建立正确的相互关系,必须敬畏神,远离恶事。
二、二十八章的“智慧颂歌”与全书的关系
关于约伯记二十八章与全书的关系,这样的参考资料很少,不知道是真的参考资料少,还是我孤陋寡闻,总之今天只能试着去探讨他们的关系。约伯记全书中的苦难是为谈论智慧提供一个场景,“谁更有智慧?”这个主题,在全书中不断出现。在这种语境下出现二十八章对智慧的歌颂,和全书的主题有密切关系。约伯记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智慧。现在让我们给约伯记分成几个段落去看看他们与二十八章智慧的歌颂之间的关系。
二十八章与一、二、四十二7-17的关系。约伯记很奇妙的是一头一尾是叙述文。他们这一头一尾是前后呼应的,一、二章是叙述约伯受苦前的他的信仰和家庭的情形,四十二7-17是叙述约伯受苦后的他的信仰和家庭的情形。那怎么样从这一头一尾的叙述中看到与二十八章的关系?从这一、二、四十二7-17里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二十八章所讲到的神的智慧,1、从这个叙述的文体看神的智慧,开头和结尾神用叙述文为了表示(1)叙述文这样的文体主要是记人叙事,表示这个故事是真人实事;(2)受苦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事,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远。2、这样的前后呼应有相似却有很大的差别就告诉我们(1)就算是义人也有可能受苦的;(2)让我们知道不要仅仅满足于现在的生命信仰光景,约伯他以前就是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人,但是经过苦难的洗涤之后他却说:“我以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四十二5)。(3)一个敬畏神的人受苦之后一定会得到神的安慰和加倍祝福(四十二12-13)。
二十八章与三、二十九~三十一章的关系。这三章圣经是约伯的独白,第三章是约伯最初的独白:在诅咒诅自己的生日,二十九~三十一章是约伯最后的独白:在回忆过去的美好,哀叹现在的愁苦,并且起誓自己是清白的。约伯的独白中也认为自己是智慧的,他认为上帝让他受苦是不公正的,他要直接向神申诉。反尔显示了1、人本性的软弱,最刚强的人同样也会软弱的;2、人的自义,在苦难中会单单把目光定睛在自己的身上;3、人目光的短浅,苦难中的人只会回忆过去的美好,无力去展望将来的盼望;4、往往有时候是神美好的安排,但是在人的眼中却是神的不公。但事实上人并没有资格向神申诉,智慧的神在约伯什么好事都没有做之前就以其大能创造天地,为人类安排美好的生存环境,并白白赐予他生命和爱等各种恩典。这些恩典不管是多是少、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都值得每一个人不尽地感恩。
二十八章与四~二十七章的关系。在四~二十七章中约伯和三位朋友辩论的中心为:对约伯的受苦,谁的看法更有智慧?约伯与三个朋友都认为:按照神公义的原则,必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的三个朋友认为自己是智慧人,他们指责约伯犯罪,但事实上是约伯并未犯罪却遭苦难。这说明三个朋友并没有真正的智慧。
二十八章与三十二~三十七章的关系。三十二~三十七章是以利户的独白,以利户从那里来?在第一、二章和最后一章神都没有提及他。以利户好像是一个“不请自来”的人,这也许就意味着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并不重要。那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神为什么要留这么大篇幅的圣经来记载他的话呢?我相信智慧的神这么做肯定有祂认为的价值,我想只少可以看到二个方面的价值,第一,他的言论的确有过人之处,与神后面所说的有相同之处;第二,这样一个“不请自来”的人,是否也表示他缺少智慧。从他本人来讲他也许认为自己是很有智慧的,但是他的行动好像恰恰相反。这一点也同样的说明了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与拥有无限智慧的神相比,人真的是那么的渺小。
二十八章与三十八~四十二章6节的关系。人遭受苦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神对罪的惩罚、撒旦的攻击、控告者的试炼、神给人的功课以磨炼和造就人、神藉他忠心仆人的受苦得到荣耀……人的智慧难以判定。神在回答约伯的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用神学理论,而是用大自然创造论来回答,神的话与约伯朋友的话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比,人怎么样认为对的正确的,但是在神那里却了另外的。只有神是真正的智慧者,人是无法参透的,所有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敬畏、顺服、信靠神是得到真智慧的出发点。
结语:约伯记二十八章所探讨的主题:智慧。是贯穿在整本约伯记的中间。虽然苦难的问题一直是我们很难解释问题,但是二十八章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苦难的方法和途径。约伯的遭遇,的确需要真智慧去了解。约伯既然敬畏神,应有此智慧,只是时候未到而已。不久我们便看到约伯在得到神智慧的启示后,他的矛盾就不思自解。
或许今日你我的遭遇也有许多不能明白的矛盾,但只要存敬畏的心等候神,透过祂话语的启示和圣灵的光照,不久必会得到了解人生奥秘的智慧。这样你我的生命光景也会像约伯一样更加的亲近神、经历神、与神相遇。
※ 参考书目
1、电子版.《新旧约辅读》
2、电子版.《丁道尔圣经注释》
3、管仲.《管子·地数篇》.长江出版社.2000
4、苏轼.《东坡志林》. 华北出版社. 1996
5、莫克.《约伯记》. 加尔文出版社.1999
6、熊润荣.《约伯记大纲》.20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