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 | 杜志磊
出品 | 科技观察
瑞幸咖啡创立不到19个月就上市,又一次打破了中国企业在美上市的记录。它也在近日大出风头,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下面,总有些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它何以如此着急上市?
众所周知,资本寒冬,企业融资越来越难。瑞幸咖啡自2017年至2019年第一季度,通过融资形式共获得的资金约为44.61亿元,但是深究这些投资方,其实不乏一些老熟人,从天使轮开始,多数投资机构与神州租车董事长陆正耀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资料显示,上市完成后,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的持股比例从30.39%稀释为26.06%,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EO钱治亚的持股比例从19.59%稀释为19.35%,而以黎辉为代表的大钲资本及刘二海所代表的愉悦资本持股比例则分别变为10.16%及5.76%。
可以说,这次IPO也是蓄谋已久,从之前的融资就已经开始了,把盘做大,然后给外界的表现当然就是前景形势一片大好,任谁都不会不看好吧。
而这就是套路,其实很多人应该都可以看出来,只是很多消费者并不会深究这些问题,他们最关注的还是价格和咖啡好不好喝。

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与CEO钱治亚
至于IPO,它更像是陆正耀呼朋引伴的一场派对,他给所有参加的好朋友都贴心设计了最合适的“玩法”。
资本家永远都是为利益至上,任何时代、时期,这个都是主流,个别的另说。而怎么看瑞幸咖啡都是急于求成的,一个用前期资本催生起来的泡沫,在IPO之后,瑞幸咖啡的泡沫还能存在多久,就要看这些背后的操控者会不会坚持做下去,还是套现走人了。
这个泡沫被吹到最大是在瑞幸咖啡上市当天,开盘大涨,定价17美元/股,开盘25美元/股,一天交易后收于20.38美元,上涨19.88%。
这泡沫不可谓不大,可惜很多人还只是在表面上欢呼雀跃,当然,真正拥有欢呼雀跃资质的人是少数,是坐在高层的那些人,而且瑞幸咖啡带着很明显的资本运作气味。
而小股民想从股市真正能赚到钱的也是少数,能从瑞幸咖啡想薅点羊毛下来则更难,多数是被当做韭菜了。
试想,瑞幸咖啡的这种“烧钱补贴”的亏本模式,开再多的门店就意味着亏损会进一步增加。它“疯狂”烧钱以及支撑高速扩张背后的高补贴与高亏损带来的是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它一共亏损21.3亿元人民币,而且这个亏损还在继续。
一但资金出现问题,这种模式带来的将是土崩瓦解,最后一地鸡毛没人收拾。

讲故事,每个公司都会,但是要基于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而更多的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及发展前景。
而另外一个故事就是对标星巴克,从一开始瑞幸咖啡就将星巴克作为竞争对手,这也让瑞幸从无闻到众所周知。不过,瑞幸咖啡与星巴克并不是一个等级,但是市场风云变幻,星巴克也不会无动于衷,2018年9月,星巴克在中国地区上线外卖服务“专星送”,来提供更多的服务形式。
再对比收入,瑞幸与星巴克的差距还很大。2018年星巴克实现营收247亿美元,瑞幸咖啡在2018年总营收仅为8.41亿元,即1.25亿美元,仅为星巴克的0.5%。而且,截至今年3月31日,瑞幸面临的短期债务增加至8.48亿元,其中有8.2亿元债务需要在一年内偿还。
但资本背后,瑞幸咖啡似乎完成了对传统咖啡行业的一个颠覆,只是资本下的真面目还并没有浮出水面,即使其与星巴克形成对立,二分天下,但是在还没有盈利的前提下,资本供给能否持续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毕竟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全年,瑞幸咖啡的营收为8.41亿元,净亏损16.19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净收入为4.8亿元人民币,净亏损5.5亿元人民币。
如此“烧钱”,即使IPO融来的6.95亿美元巨额数字也烧不了多长时间。
回顾瑞幸咖啡在短短十几个月时间里进行的多轮融资,让咖啡更像是瑞幸的一个金融项目,快速地进行一轮轮的融资。另外一点是瑞幸的运作模式跟神州租车的打法如出一辙,它的操作几乎完全复制了神州系的资本运作、烧钱扩张、流量营销等手段。
正如有人这样评论瑞幸咖啡上市,如图:

可如今的事实是,瑞幸咖啡IPO,也算是对自己的“功德圆满”,这让很多人羡慕,同时也存在很多质疑。羡慕的是又多了一些财务自由的人,质疑的是咖啡泡沫越来越大。
因为伴随着规模的扩张,是激增的成本以及不断增加的亏损,瑞幸咖啡还没有一个盈利的模式与之进行平衡,想要持续下去,除了融资获得的资金支持外还没有其他方式。
而且在用户补贴上,在消费咖啡还未成为习惯与品牌忠诚度不高的情况下,瑞幸咖啡“首单免费、复购打折、分享有礼”的用户裂变营销方式,需要不断投入资金来增加新用户与挽留老用户。
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在用户补贴额的花费为2981万元,是上年同期用户补贴额748.6万元的4倍。且在销售和市场费用中,用户补贴额占比也从上年同期的13.8%上升为17.7%。
这种高额的补贴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看一下共享单车最后的结局就可以得出,在补贴过后,如果还没有找到一个盈利模式与成本平衡,那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步履维艰。
所以,回到为什么瑞幸咖啡会如此急于上市的问题上,因为上市时间拖得越久,那么它背后的逻辑、模式以及隐藏的目的就越容易被人看透。
而且瑞幸咖啡上市早已蓄谋已久,2018年瑞幸收入低于10.7亿美元,符合“新兴成长型公司”的标准。在招股书中,瑞幸简单地一句话:使用该定义所拥有的豁免权。不仅上市要求及流程有所简化,而且享受多个特权,比如不受审计师认证要求的约束、不用遵守新的活修订的财务会计准则等,为瑞幸的上市路自动屏蔽多重条件阻碍。
这是瑞幸的底牌,也是陆正耀和钱治亚的早已计划好的一步。
在资本寒冬时期,融资将会更加困难,在现阶段还可以有故事可说的情况下,瑞幸咖啡尽早上市也可以带来更多的资金,同时收割一波韭菜,先达到自己的目的、得到利益再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