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工作不^理想--纪录片 |
和三个河北人吃饭,王曦、老六和六太,酒过六旬,开始思乡。
三人的出生地相距不远,石家庄辛集赵县左近。一千多年前,隋朝工匠李春在这里修造过一座石拱桥--赵州桥屹立至今不倒,被称为桥梁史上的奇迹。当代的奇迹是几年前辛集的皮匠创造的,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生皮子都在这里被加工成熟革,辛集也因此得了个“中国皮革之都”的称号。皮革加工污染很重,“每次回老家,满世界里漂浮着的都是皮处理(还好不是P处理文件)的臭味。”说到此处,王曦老师神情变得黯淡起来。
一九八七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当天,老六就住在王曦家里,彼时王曦已是北大的大一学生,谈吐不凡。在那个夏夜的小院里,王老师先谈了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接着又谈到了哲学、艺术和文化……,老六完全插不上嘴,只有痴痴地听着的份儿。趁着王老师打嗝的间隙,老六适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哥,您能跟我说说什么是文化么?”
“文化?”酒酣耳热的王老师抬起了手臂,指尖慢慢划过了繁星点点的夜空,最后指向院子里:“瞧,文化,不是那棵树!”一颗炸雷在半空劈开,老六浑身六处痉挛……此时他耳畔只有高玉宝的心声:我要读书!我要读书!
时隔廿年之后,老六仍然记得当年的醍醐灌顶,昨晚他重复着当年王曦的那棵树:“你还记得你是用sinzi话说的么?”sinzi就是辛集的石家庄郊县发音,王曦的回答的口音也立即变成了sinzi话,两人你来我往,六太不住插嘴,完全忽略了我的听力极限。老六不时挑衅地乜斜我,那意思是:俺也是有方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