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口舌没^纪律--想到说 |
http://blufiles.storage.live.com/y1pKYcopCc2MFLCWre141SsXTaJQQQcRwjf9gK-x5IhCC822gAyq1IFXrkvgWaunjZqsJ7BqKK68l0
杨晓肃杨二哥每次喝大了都会重复一句话:“桂林还是要去一下的。”我认识他十几年里,大概去过二十几次桂林。到了桂林嘛,阳朔还是要去一下的,所以,我也去过十几次阳朔。
但现在的阳朔变了,尤其是西街,和凤凰、大理、丽江已经没什么两样,街两边鳞次栉比的商铺,卖着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酒吧的门口站着招客的马仔,震耳欲聋地吆喝着;酒馆里已经不再允许看书打牌,也不允许喝自己带的罗汉果……当年的那种宁静和自在,没了。
我已届中年,自知没有权利对这里今天的变化说三道四,还好,我有回忆的能力。记得十年前在西街认识了一位姑娘,姓陆。关于她的身世有多个版本,最流行的一个是说,小陆是阳朔乡下的,当年高考被某军队外语学院录取,但苦于没有盘缠,只得在西街一家酒吧打工,由于她英语说得流利,鬼佬客人都喜欢到她服务的这家“没有饭店”里盘桓,以至于著名的lp中国分册里都有绍介。
见到小陆是九六年,从她与外国人交流的蹩脚口语中,我知道传说里有夸张的成分,但“没有饭店”肯定是阳朔西街上最舒服的所在,铺着蜡染桌布的桌子上,随便点杯啤酒或者咖啡,蜷缩在舒服的藤椅里面,任由初冬的阳光烤晒。偶尔小陆会过来聊天,或是问问老外外国是什么样子,她浅声低语的,不时微笑,就像你在他家里做客,一整天,时间似凝固一般。
后来小陆嫁了一个荷兰人,在北京转机时我们见过一面,这时她已是“没有”的老板娘,出国前店子交给了弟弟。分别时,小陆已经习惯用拥抱表达情感,她反复说,“去阳朔一定还去我那里,我让弟弟好好招待你”。言犹在耳,可现在的“没有饭店”已经做成了一个旅游餐饮集团,很大的买卖了。坐在那里,客人非常多,店员忙碌而冰冷地跑前跑后,我本来还想找一下小陆的弟弟,但实在没有了兴致--耳朵快炸了--酒吧里面传来的是震耳的沉闷的迪斯科,身边行走的商贩们还不时变着花样整出一些高频的呕哑啁哳的民族器乐:笛子、巴乌、葫芦丝,曲子从《紫竹调》到《我心依旧》……
只好逃。
但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倒霉蛋,国庆节来阳朔时就发过誓,再不进西街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我就又从北京来到了枯水的漓江边。同行的老兄没来过桂林,下车就要去那条著名的街,我只得说:“好,我陪你去。”看着熙熙攘攘的人脑袋,真陌生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