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http://blufiles.storage.live.com/y1pkFP0jBhSnuLU1SIZWcZZsyR4RvMJEKjiNagYKVfiG_bjZOkIbkciqGqmF-lxacCv
最初想去震区拍片,最想看到的就是那些小人物的故事--一个普通农民、普通职员、普通小商贩、普通学生什么的,地震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很多做人的惯性是否还左右着他们的生活?
昨天和今天播出的这集《生者绵竹》(上、下集),主人公就是绵竹市清平乡一位叫杨庭泉的老人,故事非常简单:地震后,清平乡大部分居民自己逃离了山区到了平坝上政府安置的区域,但还有81位老人呆在山里不愿离去,杨老汉就是其中的一位。地震后他不愿离开,一则因为不习惯和孩子们住,二则他觉得自己手脚灵便,即便再有余震自己也能跑得脱。但市领导不这么看,因为上游的堰塞湖随时有可能垮塌,乡干部得到死命令要把老人们接出来。于是政府动用了直升飞机要把他们“解救”出来,老杨反复和干部们藏猫猫,直到几天后才被强行送上飞机,这趟飞机只运送了他一个居民!
片子结尾是“光明”的--半个月后,老杨住进了活动板房,上游的堰塞湖果然崩塌了,清平瞬间被完全淹没,他成了一个幸存者。这么简单的故事,或许十分钟就可以交代清楚,但我们却用了60分钟来讲述它,而且非常精彩,所谓的“彩”恰恰就在杨庭泉这位老人身上。老杨年轻时是位猎人,后来在集贸市场上开了一家杂货店。地震后,他甚至没有去乡上的临时安置点,索性把家搬到了集贸市场的大棚底下。
编导贾丁和摄影师万劲坐直升机进入清平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老杨身边。老杨不同于我们惯看的遇难者或是拯救者,他更像是“沉默的大多数”。地震中,他帮助过乡邻,震情逐渐平息后,他立刻恢复了自己的常人本色--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不愿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还想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尤其是第二次直升飞机前来营救,他趁着忙乱自己悄悄离开了人们的视线……真不怕给政府添麻烦哈。
这之后,他仿佛成了清平的主人--空荡荡的街市上,只有他一个人的身影。他东家看看,西家找找,一会儿戴了顶礼帽,一会儿挂了付墨镜,还搜罗了一把电动手枪,一扣“啾啾”直响……谁家孩子遗留的膨化食品,他拿起撕开就吃;谁家女人着装暴露的照片,他也捡过来仔细赏玩;闲急无聊时,他把一个摊位上的礼花拿来放了个开心……贾丁说,直升机离开的当天中午,老杨一顿饭用红糖水煮了十个鸡蛋--全是从别人家捡来的!最后民警责令老杨收拾行李离开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不忿,老人还掏出玩具手枪冲着民警的背影比划了几下……
应该说,这个老杨的形象太搞笑、太不正面、太不有利于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斗志了,但恰恰我认为他太真实。在灾区这么多天,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普通人,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常识中,不会轻易被煽情的口号弄得失去理智。他们有自私的一面,更有智慧的一面,他们软弱隐忍,但格外坚韧乐观。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刻意去讴歌什么?真实的生活本来就值得我们饱含敬意了。为了弘扬某种精神就去屏蔽生活的全貌,这正是人文纪录片的大忌,拍地震的纪录片也应该是这样,假如我们儿孙辈将来看到这次地震,除了感人的抢救和全国人民的关爱就没有任何别的了,他们会信以为真么?
记得在胡缠的博客上读到他摘抄的一段话,我深以为然。大意是说,从不相信所谓的黄钟大吕、气势磅礴,只有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才是最神圣最庄严的。今天又看到朋友老魏的博客,魏总总结了三条报道心得:1.独家不独立,累死也无益。2.人性化报道,要旨在于人性之真。包括人性之善,人性之恶,非善非恶,似善似恶。光有人性之善,就容易沦为知音式矫情和欺骗。3.细节要为人物服务,否则就是鸡零狗碎。看完我当时就想逐条回复,甚至写一篇“学习魏三条体会”以表达我的敬意。魏总说的是写作,其实拍片何尝不是这样呢?
好在这次的系列里,有几集片子还能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历史,我会尽量介绍给大家。这几天,有好几位朋友发来邮件,非常仔细地教我贴视频的方法,但我实在愚钝得很,对不起大家了。这里只能给大家一个链接,是《生者》的视频主页,麻烦您像范伟一样,走两步,走两步……权当锻炼身体了,但愿我不是赵本山。
播出时间快到了,又要自恋地看自己的节目。就像有位同事买了燕京的股票只喝燕京啤酒一样,我这个时候打开电视,权当增加收视率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