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的“安得”情怀
杜甫之受人尊重,令人景仰,除了其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外,更在于其作品散发出来的温煦xù的人文情怀——尽管杜甫一生穷愁潦倒,但他的诗歌却能给人一种温暖、一种振奋,一种精神。
本文拟从杜甫习惯性用语“安得”出发,窥kuī探杜甫诗歌特有的人文情怀。
一、杜甫的“安得”情结
“安得”一词,最早在诗歌中使用当是屈原。至唐之前,只有几位诗人在诗作中使用过“安得”一词。
最有影响的当数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壮士兮守四方。”
唐以后,到了李白,可以说在诗歌中才大量使用“安得”一词,共出现20次。而杜甫共使用28次,是迄qì他为止使用“安得”一词最多的一位诗人,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些诗中,“安得”俨然已成为杜甫的一句口头禅,成为他感时抒怀、悲天悯人、向往和平、祈求风调雨顺的一个专门术语,
一种融真、诚、爱、怜、恨、痴于一体的特殊语境。一句话,在杜甫的心中,氤氲(yīnyūn)着浓郁的“安得”情结。
二、杜甫的“安得”情怀
天资惇厚,伦理最笃。诗凡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都从一副血诚流出。 ——清 浦起龙
(一)感同身受的悲天悯人
杜甫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儒家强调“仁爱”, 杜甫忠实地践行着儒家的这一思想,堪称“醇儒”、“大儒”。
比如,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杜甫这种悲天悯人思想的典型表现。
诗人此时正寓居成都草堂。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这一年的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这里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谁知到了八月,一场秋风吹破茅屋,接着大雨又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一家的窘jiǒng困可以想见。然而,就在这最倒霉、最沮丧、最无助、最需要得到关怀的时候,诗人却发出这样的慨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置自己的现实处境于不顾,却生出这样的一桩豪情,在寥liáo寥的数语中将人性的温暖、光辉无限放大,不仅让自己因为有这份希冀jì和憧憬chōng
jǐng而变得充实安宁,更让全天下的人读到这首诗,顿生无限的温暖、温馨和温情。
这种胸怀,这种境界,足以让杜甫流芳百世。“安得”一句的设问,如惊天巨雷,千百年来,在无数人的心中炸响,它让“安得”一词与爱、与情永远结缘。
关于杜甫的仁慈之心,人们常引用“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典故来概括。其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nì者,由己溺之也;稷jì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在禹和稷那里,他们自己没有溺、饥的体验,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能在不溺不饥的处境中,体会到人溺人饥,而肩负起拯民溺、饥困境的重任。杜甫是“窃比稷契xiè”,祖述尧舜的。禹、稷的这种担当道义的精神和博施济众的胸怀无疑深刻地影响了杜甫。杜甫在唐代,是一生坎坷的文士,他中年以后的时光,大部分是在流离状态中度过的。杜甫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一方面为自己的“溺饥”生涯忧患重重,另一方面却又为广大的民众忧愤怜惜,甚至常常是在自己最困难艰苦的时刻,不由自主地想到天下的百姓,想到灾难深重的民族和祖国。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不假雕饰的,不带功利的忧患情怀,使杜甫的诗篇富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诗人的形象永远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二)“民胞物与”的博大胸襟
“民胞物与”出自张载《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miǎo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几天下疲癃lóng残疾,茕qióng独鳏guān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民胞物与”,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语虽出宋儒,但其思想却是自古就有的。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则讲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民胞”思想的记载。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显然是源自于这样一种文化背景。
如《洗兵行》写于乾元二年,两京收复后,相州兵败前,作于洛阳。当时战争形势很好,大有一举复兴之势。时值春耕逢旱,农夫盼雨,而“健儿”、“思妇”尚未得团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均有赖战争的最后胜利。
正由于这样,诗人在篇末唱出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的确,没有战争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社会——尽管这是一种理想,一种企盼,但却道出了杜甫心中的
宿sù愿,彰zhāng显其人性的光芒。
《九日寄岑参》是写给朋友岑参的,诗由连绵的秋雨堵住诗人拜访朋友的去路引起,进而由淫yín雨不止想到淫雨中的苍生稼穑sè:“吁yù嗟jiē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zhū云师,畴chóu能补天漏?”这种升华,使他于一己的私情中,看到天下的大爱与大情。
宝应二年(763)春天,
时春旱严重,忽有夜雨降临,作者喜不自禁,作了这首《喜雨》: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sāo屑xiè。巴人困军须,恸tòng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lì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峥嵘zhēngróng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突然的夜雨降临,让诗人喜出望外。作者清楚,久旱之后的一场雨还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有“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之说。对作者而言,老百姓安宁的生活尚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开始,作者心中郁积的愁思心结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解开。再进一步,作者由巴蜀,将思绪飞跃到吴越,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吟诵道:“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孙季昭曾云:“杜诗结语,每用安得二字,皆切望之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用‘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皆是一片济世苦心。”
诚哉斯言!
《夏夜叹》乃夏夜之喟叹,由“炎蒸毒我肠”,自然想到“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似乎诗人只在关注自己的炎热难耐,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一己的感受上,而是由己思人:“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在炎热天,闲夫野人已觉难受,更何况那些披甲戴盔的戍边战士,他们不但要克服天气炎热给生理带来的负担,更有艰巨的军事任务。作者哀时伤怀,一首夏夜苦热的诗作,就这样得到情感的升华,不能不令人动容。
(三)国泰民安的虔qián诚祷dǎo祝
《凤凰台》作于杜甫弃官客秦州同谷县时。诗以同谷县凤凰山起兴,以国泰民安为矢shǐ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由虚而实,由实而虚,折射出令人景仰的普世情怀:
亭亭凤凰台……安得万丈梯……恐有无母雏……群盗何淹留。
杜甫由凤凰台而想到凤声,又由凤声想到西伯,再由山峻想到人迹罕至的山顶,并进而玄想山顶有失母的幼雏。诗笔至此,杜甫情感的闸zhá门彻底打开,不可自禁。诗人愿剖心沥血,饮啄抚慰这孤独的“雏凤”。
诗人渴望君主神明、国家安宁、人民幸福,借凤凰以托己意。“安得”二字,挽起诗人千钧的心事。浦起龙说:“是诗……亦只是杜老平生血性。不惜此身颠沛,但期国运中兴。刳kū心沥血,兴会淋漓。……
(五)亲情友情的真诚呼唤
杜甫是一位非常重情的诗人,这些深情,除了前面所述的对国家、君主和人民外,还包括那些亲人、友人。这种亲情、友情,在他的“安得”类诗歌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是杜甫乾元二年十一月所作的一组诗。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国家板荡,诗人亦穷愁潦倒,狼狈不堪:“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jū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cūn皮肉死。”
白头乱发的杜甫,过着一种衣不蔽体,
食无着落的悲惨生活。杜甫有弟四人,此时只有杜占跟着杜甫。就在自身难保的背景下,杜甫仍惦记着自己的兄弟,这就是第三首诗的内容: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jiā鹅后鹙鸧qiū
cāng,安得送我置汝傍。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兄弟天各一方,动乱中的手足情,更显珍贵。杜甫已经自顾不暇了,但还对远方久无音讯的兄弟放心不下。无奈之下,结语生离已作死别,凄怆chuàng哀惋,令人感喟kuì。
三、杜甫“安得”情怀的意义和影响
杜甫的这种“安得”情怀,
是发扬儒家仁爱思想的一个历史结晶,这种伟大的人格感动了且还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王安石对杜甫非常尊敬,在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里曾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闻一多先生认为杜甫是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这里所谓的“光彩”,不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表现吗?
尤为可贵的是,只要诗人一息尚存,无论写作何种题材,其中念念不忘的总是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和人民。杜甫真正将自己的脉搏与国家和民族的脉搏紧紧地连在一起跳动,孔子所谓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或许即此。
通过杜甫的“安得”类诗篇,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伟大的心灵,一个高尚的人格,一种知识分子应当具备的良知。诗人试图用他孱chán弱的双肩,担负起自孔子以来优秀华夏儿女都曾试图担负的伟大使命。而诗人既韧rèn且刚的性格、包容万有的胸襟、鞠躬尽瘁的品格、博爱慈悲的情怀,作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铸zhù就了华夏民族的脊梁。
浏览后世诗人的“安得”类诗作,可以说随处都可见到杜甫的“影子”。
后世文人缅怀凭吊杜甫,甚至也用“安得”连缀意蕴yùn,直入杜甫“诗心”。如裴说的《题耒lěi阳杜公祠cí》:
骚人久不出,安得国风清。拟掘孤坟破,重教大雅生。
皇天高莫问,白酒恨难平。悒怏yì
yàng寒江上,谁人知此情。
还有韩维的《读杜子美诗》:
寒灯熠熠yì宵漏长,颠倒图史形劳伤。 取观杜诗尽累纸,坐觉神气来洋洋。
高言大义经比重,往往变化安能常。 壮哉起我不暇寐,满座叹息喧中堂。
唐之诗人以百数,罗列众制何煌煌huáng。 太阳垂光烛万物,星宿安得舒其芒。
读之踊跃精胆张,径欲追蹑niè忘愚狂。
徘徊揽笔不得下,元气混浩神无方。
这种杜甫精神,已演变为后世文人潜意识中的皈guī依和膜mó拜;而“ 安得”所指向的,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人伦之美和人伦之境。杜甫的伟大与不朽,庶shù几亦正在于此。
积累:契【qì】古文字的“契”字,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它形象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结绳记事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记事方法———契刻记事。契的本义为刻,引申为指符契,又引申为指契约、文卷;用作动词,则有符合、投合之义。
~约 、相~、默~、~舟求剑、
~机
契【qiè】 古同“锲”,用刀子刻。
契【xiè】 ◎ 古人名,中国商朝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凤凰台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hé长,举意八极周。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yóu计划;谋划)。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