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家长问题及文章分享

(2011-03-15 10:07:59)
标签:

杂谈

分类: 矫老师随笔

有家长在博客中给我发纸条问了一个问题:

矫老师:您好。看了《教女儿学语文》,也想学着教女儿,我想问问只是背古诗就可以了吗?

 

我用纸条回复,失败了。在此回答吧——

 

我现在对语文的理解,是:1、语文要学到做人。做人要有两个标准:博爱和自强。2、语文要学到幸福。幸福的最高标准:能摆脱对外物的依赖。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体验到生命的幸福。

如果没有这两条,那就不是真的语文。

学做人,第一条,要让孩子看到“人”的样子。你不能让孩子天天看到残次品的人,还期望孩子自己摸索做出个真正的“人”。

所以我现在给孩子们选的课本是:

1、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读这些书,每句话后面都有一个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灵魂。一个天人合一中境界中的“真人”。如果这股浩然正气进入到我们孩子的心灵中。真正善莫大焉。

2、史书中最好的。司马迁的《史记》。一本《史记》,似乎就是告诉我们:这个是真正的人,他走向了幸福,而且永生;这个是不完全的人,他留下了永远的缺憾;这个根本称不上是人,他不可阻挡地走向了毁灭。

我最近读《史记》,有这样的感觉:史记不过是四书的通俗化故事化。我想《史记》的学习也是孩子背诵的四书内容的一个印证的过程,这个学习肯定会越来越有趣。

3、诗词中最好的,“人”的样子最鲜明的:杜甫和辛弃疾。“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典范。我反对小学现在推广的“疯狂背古诗”。一锅大杂烩地乱背。真是恰如其题:疯狂。

 4、孩子们大了以后,要放开眼界了,我推荐泰戈尔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

有的家长说:“那么,就不用孩子看看现在流行的书吗?”

流行的书,我推荐《恰同学少年》《亮剑》《士兵突击》的小说。

如果学校和家长只引导甚至强迫孩子看杨红樱,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杨红婴很难,他为了自我娱乐,就只能看漫画书。

家长和老师成天陪着孩子读古文,孩子到十岁时,就应该感觉读《三国演义》的原文就很简单了。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的白话文学习,不用担心他的阅读和作文了。

 

 

附录:(分享一段我在《过去的教师》一书中看到的文章)

老师决定教我《书经》(《尚书》),每天上一段或一篇,只教读,不讲解,书中有注自己看。放学以前,要捧书到老师座位前,放下书本,背对老师,背出来。背不出,轻则受批评,重则打手心,还得继续念,背。我已经受过背书训练,不论文言白话,也不吟唱,都当作讲话一样复述。什么“ 日若稽古帝尧”,无非是咒语一类,不管意思,更好背。《书经》背完了,没挨过打骂。于是他教《礼记》。这里有些篇章比《书经》更“佶屈聱牙”了。我居然也当做咒语一样地背了下来。剩下《春秋·左传》,他估计难不倒我(!!!),便叫我自己看一部《左绣》,这是专讲文章的。还有《易经》,他不教了,让我自己翻阅(!!!)。

                                         ——选自《化尘残影》 金克木。

 

 

作者简介:金克木 , 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历任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第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

 

百度对他的介绍:1、只上了一年中学就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其最高学历不过是小学毕业。

2、金克木是举世罕见的奇才。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的日语也很不错。金克木学贯东西,知兼古今,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自己在生前也自称是“杂家”。他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矫老师疑问:这从短短的小学教育到后来的成就之间,飞跃也太大了吧?或许后来的成就与小学的教育毫不相关?

 

    请听金克木本人的言论:

    少年时期只拿过小学文凭、并教过小学的金克木先生,特别看到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一个人的求知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在上小学时培养出来的,是小学的老师和环境给我塑成的。定型以后是再也难改的。大学老师,无论怎样高明的灵魂工程师,也只能就原有的加以增删,无法进行根本改造。大学只是楼的高层而不是底层。中学、小学的底子不好,后来再补就来不及了。教育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不顾基础,只修大层顶。”

 

    其实,我更愿意说:他的小学教育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一开始学习就站在人类文化的最高峰。最难以学习和领会的,他已掌握。其他的学问,只要他想学,就自信能学会。他看所有的学问是“一览众山小”,永远感觉“我已经学过那么最艰深的了,再学这个,完全可以的!”

    我们的教育是:老师一直在陪着我们努力地学“小猫钓鱼”,让我们以为自己的智力就配学“小猫钓鱼”。结果我们想起随便一点学问,都是“山外青山楼外楼”,永远自惭自卑,永远觉得自己是门外汉,永远觉得自己无价值。

 

 

    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金克木那么聪明的孩子。而是老师太无能了。所以我们不管聪明学生笨学生,一概不爱阅读不爱写作文。为什么?老师和教材都太差了!

    像我这样所谓的“国学老师”,给孩子讲一本比《左传》更通俗的《史记》,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看到某个同学举手要提问,先自己在心中说一句:“完了,我肯定不会。”结果真不会。只好不顾羞惭地承认:“我的历史太差了。”

    王沁楠调侃说:“老师的历史差,还教我们国学。”

    真是一语中的!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孩子们,这一代的老师都太差了。你们来负起一个责任,用广博深厚的自我教育,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人吧!”——可是,这应该是一个老师说的话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