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 从古至今,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
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
道家从事丹法修炼,先要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知识。
道家历史上高人,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 道家的起源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老子的道囊括天下所有,“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庄子继承老子思想,《史记·庄子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庄子把“道”和“仙”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描述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
《庄子》书中多处提示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养生方法之圭桌。
道家修炼以后天之道为本,改“无为”为有所为,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境界。
一是修身之道
养生调摄,修身生长的修身之道,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 《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悉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杰。……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杰。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羔弱骨疏,风冷易伤滕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道家对于季节、饮食调摄的讲究,是非常的细致。丘处机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中后饭(注:即午后三至五点钟)。” 明代,百岁道人冷谦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注:与陈传祖师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杰,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著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讲到一日起居及注意事项,备极细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可借鉴。其中也参考了甚多中医学养生知识,如背宜常暖、久行伤筋等等,可见道家养生也是兼容并蓄的。 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杰。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这篇是告诫人们不要依赖房事获得快乐。能不动欲最好,更不要给自己创造动欲的条件。一旦动欲,“强欲闭之”反而生病,所以减少动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还讲到色、声、味使人迷失本性,不利保守元气。这与释家所倡的,色、声、味使人蒙蔽了一与生俱有的“真性”,使历劫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己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
二是养心之道 养心,是道家养生要旨。如“致虚极,守静笃”功夫,即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也言:
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三是养性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根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
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
道家的养性之要,求之于静与定。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
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
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四是养神之道 养神,为道家养生之首要。中医也很重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
所以,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
玄中子言:
“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
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 修养性情,养神之源。 端正心地,养神之根。 节制七情,养神之道。 强健体魄,养神之法。” 道家之“清静无为”,乃先清其心,寡其欲,而后能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者,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
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中养生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养生修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