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一是养心为先 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养精则养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呵护心境的安宁与舒适为先。《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二是强调食养保健 《论语·乡党第十》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 《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
三是讲究夫妻阴阳平衡
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强调男女之事阴阳平衡。 男女阴阳平衡方面,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未定”的青少年时期,儒家认为应戒色,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
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讲究阴阳平衡。现代医学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阴阳平衡,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 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承认性的合理性。
道家讲究男女之间的交合是阴阳调和的手段,并认为通过一定的技巧能通过此长生,古往今来有道家很多在房中术方面的著作。
释家即佛家认为性是人的罪过,多少罪业因此而起,因此释家对此退避三舍。
后世大儒偏离了孔子五十而学易得出的养生讲阴阳平衡的大道,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相比各家而言,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最为合理。
四是强调精神心性修炼 精气神养生,相对而言,儒家也讲究心性的修炼。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所得: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认为,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
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
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
因此,不管寿命短长,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与天共命,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养生法。
五是注重日常正气培养
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与道义配合,力量与宇宙浑一。“浩然之气”源于正念正语正心正行,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