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投资绩效的内在力量(9)

标签:
财经历史文化 |
分类: 智本国学 |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是一种无可否定的潜在力量,只不过面子不可捉摸,不讲规则,只按照人们的常识来废除和替换,在社会各项游戏规则中,面子、关系和人情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但过多的“润滑剂”反而使其作用走向反面。

1、人情和面子只偏向自己人圈子,对“圈子内”和“圈子外”的人,实行完全不同的标准。在人际关系中人情和面子往往就决定了一切,一个圈子的中心、领头人怎么样,他圈子里的人就怎么样。中国文化是非常有人情味的文化,中国人是非常有人情味的人,但人情一定是有范围的、是有具体指向的。对圈子内和圈子外的人,中国实行完全不同的标准处事。对“圈内”的“自己人”,当然是情义为上,什么都可以;对“圈外”与自己无关的人,但毫不关心,甚至损人利己。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圈子内部进行内幕交易、内部政策或保密政策向关系圈泄密,这是常见的违规行为。当然由于圈子到处都是,信息在私人间迅速传递过程中也往往促成了羊群效应和从众行为。由于过分讲究圈子,过分重视和相信圈内的信息,使投资者对公开的信息反应不足,可能失去了投资机会。

3、建立人情,抛弃法理。重“情”抑“理”就是重面子、重关系而抑是非,因为“情”更多偏向于“礼”及一切形式化的应酬和交际。中国人特别强调我与自己人,即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紧密联系,通过“家”的面孔织成各式各样的“关系网”,并在人情网中获取某种资源。人情的大圈子里有小圈子,小圈子里有更小的圈子,谁都相信只有在更小的圈子里,别人才真把自己当“亲兄弟”。因为,中国人相信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关系圈中才安全,才能维护自己本该得到的利益。中国人以脸面二字为核心,关系、人情、面子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的社会文化概念。同事、同乡、同学、邻居,拐弯的亲戚、抹角的战友、远在海外的旧友、一面之交的新朋,均在审视之中,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力争成为“社会关系”的大户。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与价值认同中,是通过人情文化来认同,情与理并不对立,巧妙统一在情中。在中国,法治的难以推进很大程度上是被根深蒂固的人情面子关系软化,有人便是有理,有人情便胜过了一切理。
4、面子文化牺牲个人利益和尊严为代价。中国的个人是由群体来定义的,做什么事,不管是为公或为私,都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要为整个团体有利的说词才容易成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以五伦为基础架构,五伦又以亲族关系为其中心价值。这个价值系统,从家庭强调等级分明的和谐秩序,发展到社会系统强调群体忠诚;这种等级分明与忠诚,乃是要求个人为维护群体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 中国人所提倡的“孝道”的最终目的就是“光宗耀祖”,即为父母、长辈争面子。西方人为了挣体面,便要努力去“做事”;中国人为了保体面,却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做人”上。这“做人”主要是领悟各种事关面子的人际游戏规则,学习如何获得和处理面子的艺术。为了面子,说一些违心的话;为了面子,许一些违心的承诺;做一些违心违法的事。过后矛盾、后悔、心烦、意乱、自责、自罪,面子越背越重,心身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压力过大,如果出现一些突发的消息或事件,中国人就很容易形成心理群体,个体从而丧失了基本的理性,普通的投资者无法在心理高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只能非理性地去处理各种信息并做出不当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