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投资绩效的内在力量(3)

标签:
财经历史文化 |
19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以来的中国社会中人的关系意识产生新的诸多特征。

二是中国人的关系意识中公、私因素交融一体。在中国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中,都存在较为普遍的公、私领域相结合的现象。在任何一个单位中,特定的个人能否得到顺利发展,既靠其工作能力和实际表现,也有赖于个人与领导的私人关系的好坏。这种关系意识的深入人心,并将对的公共效忠与对领导者个人的私人效忠结合在一起。2003年5月,“上海首富”周某某折戟香港,是他不了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游戏规则”,他在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行为仍然带着浓厚的“原始积累”色彩,即寻求与权力的结盟,包括与金融机构的不正当交易,不适应香港法律体系而闯祸。
三是中国人的关系意识保持了以人情原理为基础、追求关系平衡性的历史传统。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中国人有着浓重的以人情为基础追求关系平衡的传统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虽然,功利性的价值目标在关系主体的价值体系中地位日升,但追求关系平衡仍有很突出的地位,因此,在日常中仍然表现为谁也不得罪,谁也得罪不起的和事佬现象仍然存在。
四是中国人的关系意识中的关系准则追求模糊化,抽象化。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坚持以儒家的抽象伦理原则取代理性的可预见性的规则。这种“模糊化”的传统,不仅在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意识中地位显要,在今天的中国人关系意识中也至为重要。人们希望用一个模糊的准则来衡量关系网络的建立。从中国人的关系意识中存在不分公、私领域的现象,公、私不分促成了关系主体化公为私,往往把公的社会资源纳入私人关系领域。证券市场中频繁出现的各种违规和违法行为,都有是化公为私的具体化表现。
五是中国人关系意识强调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在关系体系中的作用。传统中国社会中,人的关系确立突出“伦”,其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是最为基本的。关系主体在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及具体的行为准则的遵循,都应与主体的“伦”相联结,一切相互关系都立足“伦”的原则要求,这种具有身份或地位性的因素成为整个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的基础。这种传统在今天仍盛行,所谓“论资排辈”的泛化正是主体的地位和身份因素在关系建立中的显要地位所致(李金泽,1999)。

中国人关系意识的上述诸特征,既与传统文化的连续性有关,但也与当今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机制有关系。虽然在推行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但国家和政府调控经济仍然是常态,国家调控影响仍广泛渗透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个人资源的利用和增殖仍然受制于国家政策的运用,关系主体希图通过各种关系行为来提供资源的配置效益,一旦化公为私触及法律,必然受到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