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投资绩效的内在力量(1)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积累形成的共同观念体系,它是一个民族通过风俗、风尚、价值观等体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是民族思维模式、处事方式和行为准则。经过40年来的改革,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经济伦理以及价值观念以适应时代要求已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在人们对个人经济事务的处理上,人情、关系和面子作为根深蒂固的民族潜意识和传统文化因素,仍然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模式、处事方式和行为准则。
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重关系,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关系高于一切的情景并没有因为市场化而消除,反而衍生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形式。中国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理财方式、投资目的和投资行为等等,都同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处事方式和行为准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情、面子、关系都是中国的制度性的人脉机制和各种潜规则的理论源头,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影响很深,人们常常把个人“关系”看得甚至比机构之间的正常联系和法律标准更为重要,在无形中左右中国投资者的行为。 顾名思义,关系之“关”原意为“门”,引申为“合上”,含有“圈内人”的意思。“系”原意是“结”,引申为“联系”,含有形式和等级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是机构联系之外的“个人联系”,跨度很大,可以从私交到轻度礼尚往来不等,因此是一种心照不宣,双边互利,以备他用的私人“社会关系”,一般不公开或半公开;但可以存储,遇“机”而用;还可以转让,如“介绍关系”等。在官方中立的情况下,“关系”连接的方式和给双方带来的好处是没有限制的,一旦损害国家利益,就可能成为反腐的对象。

“关系”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动力之一,它可以分配或分享稀有资源,但“关系”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之上的,一旦无利可图,便容易崩溃。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关系”作为正式体制外的替代物,事实上具有普遍性。因此,民营企业比集体企业,集体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加仰赖“关系”。“关系”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礼尚往来”原则在现代商业中的运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朝鲜,以及海外华人圈等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者也都讲“关系”。中国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的,日本人是建立在小群体的基础之上的,朝鲜则是建立在等级的基础之上的(泽熙,2001)。
(未完等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