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本创新助力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2019-02-13 15:04:51)
标签:
文化历史财经 |
分类: 智本国学 |
智本创新助力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在许建平大师(上海)文化艺术创意工作室开幕式上的发言)
热烈祝贺徐建平大师(上海)文化艺术创意工作室入驻上海! 前面几位老师发言的非常好,我都同意。我从国学视角,中华文脉如何传承与创新,讲这几个意思:
一是处理道与器的关系。道是心,是思想,是文化,是价值观,是形而上学,存在于精神领域;器是方法论的问题,是形而下学,是具象的物质性的东西。相由心生,器由道生,即一个时代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艺术品来表现。时代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精神风貌,艺术品表现形式也不同。因此,复古与复制,不可能是与古典相同,只是当代人站在当下时空想象古典文化产品进而加工生产与创造,因此,对宋代文化艺术的传承重点在传神,即传递其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仿古或复古。
二是处理好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民族历史潜意识的继承者,都在阿赖耶识中与民族历史文化同在,因此每个人都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正因为如此,才能欣赏、理解、学习、品鉴、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但历时性离不开共时性,我们生活在当下,并与全国、全球的文化意识相联系,这些文化意识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因此继承与复制必须处理好历时性、共时性这个关系的问题,否则就难以立足当代,难以走向未来、难以走向世界、难以开辟市场。
三是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问题。即对待历史文化要有扬弃精神,继承不是对历史文化照搬照抄,因为时空变化,精神的、物质的、人事的、环境条件都已经迥异,不可能百分百照搬照抄,因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先要有继承,再结合当前的文化需要,创造出民族的、大众的、世界性的新的文化艺术品,才是对待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中华文化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主流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价值观主导,东汉后又受佛家文化冲击。当代人喜欢的宋朝的文化艺术,确实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峰,主导思想是儒家理学思想,兼容并蓄了道家自然哲学及佛家禅宗至简思想。
理学是孔孟儒家思想创立1500年后一次新的高峰,它是汉代经学后的儒家思想里程碑;明朝有心学,脱胎于理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异趣理学,把人类精神境界提升到中世纪最高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新高峰。我们发现,恰恰是诞生理学与心学宋朝和明朝,中华文化艺术形成两座高峰,相应的书画、家具等器物的文化境界也臻于巅峰。这刚好证明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器由道生的道理正确。
因此,没有理学将儒家思想推向高峰,就不可能有宋代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艺术的高峰,因为创作者先要在心中有想法有创意,才能通过书法、绘画、瓷器、家具等器物表现出来,即相由心生,所有的器具都是心里想出来的,是创意的产物。宋朝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美好的器物呢?这与宋朝士大夫集体以仁爱为主导思想,以民胞物与、以天人合一精神,看待天下万物,通过至简至易的表现手法,把儒家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思想发挥到极致,这些优秀的历时性传统文化,确是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源头活水,但宋朝文化又是对原始儒学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并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碑,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士大夫阶层都具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的特质,喜爱字画,善于诗词,收藏古董。同时,宋朝又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最高的一个朝代,是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科技创新的时代。宋朝三百年历史,以儒家仁爱思想立国,仁爱思想,按现代的解读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将仁爱扩展到了天下万物,即社会责任思想与生态文明思想在宋代已经成熟。因此,宋代的器物比如书法、绘画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人与人心灵想通、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灵动感。
那么,如何让中华历史文脉赓续?如何让历史精神成为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首先,要做好对传统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说宋朝是农业社会下发展知识经济,新时代,已经进入到了信息社会下的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的前提 ,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现代中国正处于传统文化复兴期,复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策,但要让国策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复兴的推动力量,还需要在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上做好工作,因为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文化艺术市场假冒伪劣横向,这对文化大师,对于创意创新者是极大的伤害。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对知识分子尊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智慧型劳动的基础。只有让广大具有非遗文化功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安心于创造,让他们的智慧劳动不受非法侵害,我们才能谈得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第二,要做好历史文化意识的弘扬。我们说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因为我们都是历史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形成民族潜意识,已经深深沉淀于在每个华人心灵中。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当中,记录了五千年历史的全部记忆。只要我们每个人对父母的孝心、对朋友信义、对国家的忠诚没有中断,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核心思想就存在我们民族的潜意识中,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演化成为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追求中,演化成中华文化复兴的行动中。每个人现代的人,其实是生活在历史文化的潜意识中,民族历史记忆与民族潜意识,沟通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沟通了历时性与共时性,使得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交互联系。
第三,做好历史文化现代性的重构。我们既然是历史的人,我们就要继承历史,我们又是共时性的人,我们就要创新。假如没有创新,直接复制历史文物,我们就很难赢得市场。没有市场,我们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我就没办法去继承,要继承的成本很高,就无法产业化,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历史文化有创新成果。
为此,对于中华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我从智本创新视角,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做好市场创新。有市场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吸收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红利,并将地方政府的文化产业创新基金、投资机构市场资金吸纳过来。要有市场,文化艺术品就需要得到当代投资者与消费者喜欢,将文化艺术品的精神消费与人民幸福相结合。因此,文化艺术品创新者,需要考虑市场中六维主体的不同需求的交集,即国际资本的投资增益、国家资本的文化自信、产业资本的产业升级、地方资本的结构优化、机构资本的资本增值,居民资本的投资收益与精神享受,如果能够在六大主体中寻找并扩大其交集,市场创新才能成功。因此,继承也好,创新也好,首先市场效益。有了市场效益,才能扩大社会效益和人文环境效益。
二是做好资源创新。文化艺术创新是属于绿色金融创新范围,作为创意产业,主要是人才资源最重要。当然,文化艺术创新,需要有自然的资源,如羊羊红木家具馆生产需要的木材。红木家具等艺术品的继承创新,需要大量的红木材料,红木材料恰恰是不易生长的珍贵木材,国内已经稀少,需要大量进口海外木材。如何最低成本获得全球最好的自然资源,这是智本创新的历史任务。智本创新论认为,资源是广义的,文化艺术品的资源,包括自然的、经济的、金融的,社会的,人文的、政治的,法律的,等等,其中自然资源是基础,其它资源资本化,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人才资源决定了创意水平,因此起到关键与杠杆的作用。
三是做好技术创新。非遗传人许建平大师讲,要修旧如旧,这是对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就像学书法一样,你帖还没临好,就搞创新,容易偏向旁门左道,不是书道,也不是书法。在传承过程当中,我们还是现代人,一定要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我们不可再找到或复制宋朝文化艺术品创意过程的材料、工具、场地、气场、人物。在智能代时代,传承重点是传神,技术肯定要创新,简单的构件或标准化部分,可以智能化操作的,实现在传承中文创产业化。每个时代都在发展,我们生活在历史文化的影射中,又生活在互联网主导的知识经济新时代当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关键点,在于工艺技术创新,把传统技艺与新的智能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文创效率。
四是做好产品创新。历史可能是古老的,也真有可能是鲜活的。要让历史文化鲜活起来的,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恰恰是文化艺术产品创新的方向。历史是鲜活的,通过适应当代的技术创新,继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将老古董老树新花。时转位移,我们不可能重新生活在1000年前的农业社会。那个时候确实是很休闲,苏东坡先生贬到黄州,还可以开荒种地,还可以精气神饱满地挥毫写出千古名帖《寒食帖》,一吐胸中块垒,因为他当时没有朝九晚五的奔波,也没有现代红尘的俗事缠身。
五是做好政策创新。文化艺术的产品一定要民族的大众的世界的,才能有市场,才能得到政策扶持。文创工作的政策创新,一方面是围绕文化复兴、文化自信展开,这是国家资本的重要任务,是公益性的政策支持,即文创要上天,向民族精神提升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文创工作要围绕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和市场效用展开,这是地方资本出台政策支持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即文创要落地,为人民幸福、为产业发展服务。无论文创上天还是落地,都需要政策上进行支持,包括土地出让、租金减免、税收减税、资金资助、人才引进等。
六是做好金融创新。文创本是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级脑力劳动。文创大师、非遗传人的知识产权,可以证券化、资本化、期权化,并可以将这些金融化的知识产权进行股权化交易。比如,设立专项基金,对文创大师某类作品在当下市场价值进行评估,投资者对其未来十年或二十年的此类产品的收益权进行期权或股权投资,到期按合约获得收益或得到对等估值的作品。
七是做好品牌创新。国家级非遗传人是文化品牌的人格化身,引入非遗传人开设工作室,获得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的基金投资或资助,获得国际资本的投资等,都是品牌创新的过程。品牌创新核心,是文创作品的市场估值,市场估值越高,政府越支持,投资者越喜欢。品牌是质量保证、是信用加持、是地位象征、是幸福保障,因此,品牌可以创造投票权、可以创造股权、可以获得分红权等等。
八是做好管理创新。通过合伙性的股权创造,加上市场收益分成,可以吸纳非遗大师加盟,这也是品牌创新向管理创新的题中之义。对文创大师,非遗传人的创新管理,是能否实现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关键一招。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将股份制,合伙制,股权功能分置等制度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让文化大师的智慧入股,让文化大师的収益与市场效益直接挂钩,由市场来评价其经济效益,由社会来评价其社会影响,从而满足其自尊心,激发其自我实现的需求,让创意在传承与创新中迸发。
九是做好战略创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无论继承也好,发扬也好,我们必须要清楚,哪些传承为主?哪些创新为主?哪些只能继承无法创新?哪些传承加创新?哪些需要重新创新?传统与创新的边界清楚后,我们才能在传神基础上无中生地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新时代新文化艺术品。当然,有些历史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能乱创新,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才能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总之,赓续中华文脉,需要做好智本型八大创新并做好加、减、乘、除的战略创新工作,吸收精华,去掉糟粕,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历史文化潮流,为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出力。
(李国旺
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