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智本创新道德经国学财经 |
如何通过智能交易对冲股市风险?
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六十八
老子认为,在四维时空中,无论是人类的认知水平可以把握的客观规律(道可),还是人类难以掌握客观规律(道非),都是规律的表现形式(常道)。同样,无论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数理可表达的客观规律(名可),还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数理表达解说的客观规律(名非),都是客观真理的表现方式(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通常断句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是断句,无法理解老子反复论证的阴阳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理论,违背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天理。为此,笔者对《道德经》第一章进行重新断句,恢复了《道德经》作为述说《易经》之道的本来面目:老子通过阴阳对立统一的理念,构建了其理论大厦;人类作为凡夫俗子,只能掌握六识可及之事相即相对真理,甭想穷极绝对真理,即依靠肉体的脑、心、眼、耳、鼻、舌、身、意组成感觉、认知、识别器官的人类无法掌握宇宙人生的绝对真理;超越人类感性和认知范围的真理,老子定义其为“道非”与“名非”。道可与道非,名可与名非,有与无,阴与阳,有为与无为,是老子《道德经》理论体系展现过程中的基本范畴、蓝图、基石。大道之理在客观规律的矛盾对立统一过程中,表现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量化发展规律,从而形成对称、对立、转化、变化、循环运动关系,进而形成“冲气以为和”的平衡均衡与动态非均衡发展关系,为投资者建立“止损”和“止盈”规划提供了依据。
确实,我们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一直是处于矛盾对立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生活)、物质与精神、有形世界与无形精神等可以直观把握或不能直接掌握的两种客观存在或规律。有些东西可以通过直觉感觉,有些东西可以通过仪器测量,有些东西可以通过数量统计,但有些东西只能通过数理推论或理论抽象,有些东西超越了人类思想极限,无法有人类之理论思维去把握。
WMAP(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发现,人类可见的物质,包括山脉、行星、恒星和星系只占宇宙总物质和总能量的4%。大部分宇宙是神秘的不可见不可测材料构成:23%的宇宙是由暗物质构成,光线经过暗物质时会弯曲;73%的宇宙由暗能量构成。暗能量产生反重力场,使星系分离,宇宙因此加速膨胀。4%的可感知物质或能量(道可),“漂浮”于96%无法感知却真实存在的“虚空”中(道非)。现代宇宙学充分证明了老子的结论,即宇宙间存在人类无法感知与认识的“存在”(道非,名非),他以“无”这个概念来概括之。对于个体来讲,作为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反应的体现者,如果4%表现为人体可见的肉体力量,满足人类肉体力量需求的吃穿住用行的经济活动等构建了经济基础;96%或许就是人类不可见的心理、情感、知识、品德、精神力量,这些不可见的人类力量构建了“上层建筑”。
宇宙中起码还存在人类知识可以感知的4%部分,《易经》告诉我们,所有现象,都有规律潜伏其中,所有真正的规律都是可以量化的,所有可以量化的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结构中才有效,离开具体的时间、空间、环境、条件,规律的表现形式或作用范围产生效果就会变化甚至出现相反的表现,因此,“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产生规律的因缘、关系、结构起变化,量化的规律也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变化,无论是公司经营、还是资产配置,都要有一份“空灵”的心态,因为因缘随时在变化,原来的计划、规划、章程、方案需要随着时间空间条件而作修正,止损和止盈是经营者的基本素养。
但是,有些现象人类的感觉器官和相应的科学仪器都无法发现,就无从掌握规律或规律背后的量化关系,面对无穷的宇宙,有些领域相对论或量子力学也无能为力,因此,资本市场的智能化交易或人工智能或许也存在极限,并不是人们在21世纪10年代想象的恐怖,即人类为人工智能产生的机器人统治。有些规律或者现象,比如股市的运动规律,人类可以直接通过理论抽象、科学仪器进行智能化交易,有些现象或规律(暗物质、暗能量、人类心理规律),由于人类认知有限,不可能穷尽绝对真理,无法设计出完美无缺的软件,全部交给机器进行量化投资。宇宙运行的绝对理想表现为“天道圆圆”,但是在资本市场运动中,由于人间利益博弈的缘故,多数时候表现为“大成若缺”。人类至今还无法全面掌握宇宙人生运行规律的本来面目,有96%左右的规律因为由暗物质或暗能量或人类集体潜意识最深层的阿赖雅识控制,人类只知其所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人类永远无法通过智能软件完美战胜市场。同时,人类本来就是由肉体、情感、精神不同层面的“我”组成,不同的“我”的利益很难平衡协调,表面上“道可”的现实人生,或许布满了96%缺陷或陷阱,追求平安已经成为人生的福气。
平安生活生于感恩之心,感恩之心在于心理满足,心理满足在于知足,知足在于知道人生边界,知道人生中多数情况存在不可控制、不可测量、不可知的“道非”力量,最好的办法是自我约束,不越过自己行为边界,即修身,曾子因此大《大学》中,反复告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样,老子也反复劝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知足者知道人类理性在无限宇宙面前是有缺陷的,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不可能事事如愿,因此只能在“大成若缺”或“大盈若冲”的背景中保持止盈和止损的思想,否则容易陷入非理性的癫狂状态。只有知道人生是有缺陷者,才会感恩别人的恩惠(如出现群体非理性下的估值泡沫或估值压缩形成的投资机遇),才会思想别人在自己缺陷动作下可能的伤害,才会“止”住自己动作,才会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才会在现在成绩下获得满足,才能远离金融泡沫时非理性的癫狂状态。
真正会止损者不用止损,因为他将可能的风险已经计算好,不再去碰撞风险。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暗合。老子讲的无为,是顺势而为,不是逆势而动;在“道”面前承认自己无知,向大道学而不与“道”斗,即“弱者,道之用”,顺应客观规律,不做有违天理良心的事情,无为而治,清静守法。
不与“道”斗,可以分解成“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与人斗”。
“不与天斗”,是尊重时间周期规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与时间周期过不去。无论是宏观经济、行业、公司都有其生命周期,这些周期,因为时空“因缘”不同,从而形成了周期集或周期链,形成从时间周期-天气周期-情绪周期-农业生产周期-物价周期-货币政策周期-资本市场周期运行的链条关系,这种链条关系不一定是线性传递,很可能是多重的交互关系,因此,会形成自然和社会交错的“场”,因此运用单一的线性模型,无法预测复杂的经济金融运行。
“不与地斗”,是尊重学习大地的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生态、绿色、有机的生活,反对高碳经济,讲究绿色金融。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安全农产品和绿色安全工业品,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绿色代表低碳,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人对自然的尊重,代表人对自然母亲的孝心。因此,“不与地斗”,是人们内心的向自然母亲尽孝表现。
“不与人斗”,就是在国际资本、国家资本、地方资本、产业资本、机构资本、居民资本间寻找主导力量。在四维时空中,无形的大道外现为时势的时候(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五十一章),就演化成人间有形的利益博弈的关系。国际资本、国家资本、地方资本、产业资本、机构资本、居民资本间,利益博弈时时事事存在。在利益博弈中实现最大的利益目标,唯有利用时间周期和时代潮流,谁主导时间周期中的主导力量,谁领导时代潮流,投资者就跟谁行动。跟随主导市场者进行投资,是顺势而为,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活学活用。一旦主导力量成势,就如江水春潮,汹涌澎湃,无可阻挡。势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冲破一切阻力,直达其力量消耗完毕。这时新的主导力量会成相反的方向形成,投资者得重新选择投资的方向与组合。
在主导力量转换阶段,往往是行情拐点出现的时候。所谓止盈或者止损,就是提前预测并能够坚决地执行自己内心命令的行为。如果为情绪感染或者为群体心理控制,止盈与止损都难以实现,投资者往往失去了力量势力转换阶段的最好的机会。为防止非理性或贪婪或面子对止盈或止损干扰,通过编程智能交易下单已成时髦。因此,未来A股市场可能出现人机博弈进行投资的情境。当投资群体人数上亿规模时,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就成为市场的新生力量,这种“道非”力量左右着多数投资者的行为。能够开发并计算出投资者心理行为并量化者,有可能占有先机。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智能机器可能会“预测”人们下一步可能心理行为或者错误动作,并与群体行为“对冲”交易。这样程序化智能量化交易已经出现,不久可能成为风险厌恶者主要的投资工具。当然,投资者不能过度迷信智能交易,由于“道非”的存在,比如出现黑天鹅事件,量化智能投资不是对冲而加剧风险。
(李国旺 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