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行为金融解析之27:常善救人

(2010-06-27 14:51:18)
标签:

宗教

善人

《道德经》

善行

财经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者无绳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我们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析如下: 

善于行走者不留痕迹;善于言谈者不讲错话;善于计算者不用筹策;善于关闭者不用门栓却无人能打开门;善于捆绑者不用绳索却无人可解绳索。因此,圣人总是助人为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所遗弃。这些做法遵循大道的明智之举。所以说,善人(得道者)是不善人(失道者)的老师;不善的人是善人的镜子(反面教材)。如果不尊重老师(得道者),又不以失道者作为镜子(反面教材)来借监,再有智慧也在迷途中。这是大道的要妙所在。

第二十六章主要是对比分析得道与否的三种人的镜况,指出要实现人生目标,得如君子一样将百姓装在心中;要象环官一样,办事沉稳安静,千万不要学自我为中心的管治者,以百姓利益为代价,只顾自己利益。在第二十七章,老子告诉我们,真正得道者在品德上以百姓为重,在行为上沉着安静,但还得修持“五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

善行者无辙迹,指的是真正得道者,做事是无为而治,清静守法,做事不自我张扬,行为合乎大道规范,因为道创造万物但不留下痕迹,无声无息无味无求,因此不会出现违法违规失德的行为。

善言者无瑕谪,指的真正会讲话者,希言寡言无言,即使要发言发声,也是合规范合规距。善言者发表的声音是大道的显现是真理的表现,不会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不会为了上电视而乱说一通,不会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发表另类的声音或者“反动”的文章,混淆视听,危害百姓。善言者少说少做,做的说的一切中规中距,完满无瑕。

善数者不用筹策,指的大道运行的一切现象,本有定数,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完美表述。有形必有象,有象必有理,有理必有数,有数必有变,有变必有通。世界万物,森罗万象,错乱纷呈,杂乱无章,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在表象背后,有情众生,为基因所控制,自我复制,自我强化,为此进行资源、利益、权位、名誉等的争夺,为的是吃得饱吃得好穿得暖穿得靛住得豪华后代有更好的生存享受发展环境等等,因此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筹划谋略。真正得道者,已经超脱于现实世界的物质诱惑,以百姓之心为心,不用谋略而用道心,一切计算考核的标准是以国家实力、人民利益为标准。

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指的是得道者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不是有形的写字楼、监控器、门卫、门锁和随身保安从而将自己与百姓与他人进行隔离,而是低调、大方、慈善、守法,从而将自己与他人,将自己与社会,将自己与国家的利益一体。当大家形成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时,有形无形的伤害就不会涉及到善闭者,因为有口碑、有品牌、有法律保护着得道者,得道者就在这无形的大道保护之中,失道者不可能打开伤害他的缺口。

善结者无绳而不可解,指的是得道者不用强硬的合同等法律约束,而是关心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就能够将利益相关者团结在周围。曾子认为:“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君子先慎乎德,不贪婪财色,不与民争利,而是散财与国与民,则会与利益相关者结合成一个混然整体。国有难,民有困时,如果聚大财者还如铁公鸡一样,不捐不助,一毛不拨,即使他有多少上层关系,也会受百姓唾弃而大失民心。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指的是得道圣人日常行道时主要是想着如何帮助别人,让失道者回归大道,让百姓日常在大道中自得其乐,因此不抛弃任何人,如果失道者严重侵害他人的正常利益而不得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严厉“教育”,做到人尽其才;同样,圣人对待任何事物,做到不随便抛弃,而是发现其可用之处,物尽其用,将物品的自然功用和社会功用发挥到极致,因为所有物品,都是大道的显现,无论是自然产品还是社会人工的产物,都有其逝远反的循环功能,得道者就会进行循环利用,因此没有所谓的垃圾和废品概念。因此,大道运行之下,人无弃人,物无弃材,只要言行谋略利益与百姓相关,只要言行利益与百姓为重,就会出现人与物的和谐循环。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指的是善人即得道者有义务帮助教育扶助失道者(不善人),将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的修道的方法与道行传授于失道者;因为失道者受到的惩罚与教训,可以为得道者的借监,加强修道的决心与定力。,从而形成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的良性互动的好气氛。在任何家庭、社会、国家中,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会存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产生的善与不善两种人,这是大道的自然表现,是阴阳互补,相互制衡的过程。大成若缺,万事万物不可能完善完美无缺,如果将缺点与不善之人善于教育与借鉴,就可能成为进步力量的逆增上缘,保证进步力量不蜕化变质的反面教材。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指的是如果不尊重得道者不以得道者为师为范,不以仁爱之心对待失道者,这会走向混乱的局面,这会迷失道心,就会违背大道理,这是分别判断检验是否真正得道的“标准”和关键奇妙之处。大道相反相成,大成若若缺,总是包容相融正反力量善恶势力,因此,我们既要尊重崇敬得道圣人,同时要心怜悯之心爱护之心去帮助教育落后者失道者,当然这种帮助可能是“小惩大诫”。正如《周易·系辞下》:“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对于失道犯规者,如果过分宽容,只能损害守道得道者的利益,为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对于一些失道者用扣工资、停奖金、辞退、处分甚至移交司法机关,都是“惩前毙后、治病救人”教育行为,也是为善人提供反面的借鉴。因此,既于大道的两面性二分法,我们既然要以乐观的态度去理解人性之善可能出现理性行为,也要以悲观的心态去分析人性之恶产生的非理性行为,这是把握事物真相的奥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