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对人类的起什么作用?
(2020-04-07 14:17:20)
标签:
杂谈 |
佛教里有很多想像力,确实是神奇无比,世界上所有宗教,没有一个能像佛教那样,明确指出宇宙拥有无穷无尽的时空,其他宗教,都把宇宙想像成有限的时空,只有佛陀告诉我们,宇宙是无量无边的,是不可思议的浩瀚。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包括地球,月球和太阳在内的星球,构成了一个小世界。这相当于我们所熟悉的太阳系,集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世界,总称三千大千世界,佛陀常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而现在的科学也认为,宇宙中有无数无数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时空无穷无尽。
当时地球应该有个双胞胎兄弟忒伊亚,两颗行星在类似轨道诞生,结果毁灭性的相撞。地球存活了下来,忒伊亚从此消失,留下了环状残骸包围地球。这是创造复杂生命条件的第一步,地球不只从撞击中存活下来,更重要的是,它吞噬掉双胞胎兄弟的一部分。吞噬掉忒伊亚的部分成分后,地球的引力增大,足够的引力支撑厚重的大气层。如果不是引力加强,地球的大气会慢慢地散逸到太空中。地球独特的大气层让它能够保持温暖,它不仅形成气候变化,提供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还成为所有地球生物的天然保护伞。
地球之所以能成为一颗稀有的星球,还应该归因于三颗星球,第一颗便是月球。地球与它的双胞胎行星撞击后,产生的残骸环绕地球,凝聚形成月球,它至今仍绕着地球旋转。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形成方式,比起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的卫星,月球对于地球是又大又近。而在地球的发展史上,月球也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月球公转,绕行地球,引力将海水牵引,让地球拥有了不断变化的潮汐。这也形成了地球早期生物的进化实验室,潮汐不是月球对地球最大的贡献,我们更应该感谢它给了地球稳定的气候和四季。
月球引力避免了地球在太空里异常移动,否则将导致气候大灾难。如果没有月球,地球气温将从沸点降到冰点。这样剧烈的气候变化,也让生物难以生存,因此月球的运动如果出现异常,我们绝对不能轻视。
月球不会永远跟地球在一起,最终,它会飘进太空里。但我们不需要慌张,因为那需要数十亿年的时间。地球跟双胞胎行星的撞击,或许是地球史上重要的一刻,它让地球拥有保护性的大气层,让地球有磁场抵挡危险的太阳辐射,让我们地球来保持气球稳定,如果没有那一次的撞击,地球不可能像现在拥有丰富、复杂的生命。
还有一个偶然的因素,对地球上复杂生命的演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便是地球的位置。可以说,地球处在太阳系中一个恰合时宜的位置,非常幸运。我们可以看到,火星距离太阳太遥远,这使得它的温度太低,不适合生物生存。而金星却又靠近太阳,温度太高,水会蒸发掉。地球非常幸运,占据了太阳系里唯一的位置,在这里,温度刚好,形成了水,生物在地表生存最重要的条件。在太阳系里,只有这个地方足以滋养复杂的生命,地球正是这个区域里唯一的行星。
太阳是让地球成为稀有星球的另一个关键,太阳的表面每秒产生四百万吨纯能量,五十亿年来始终如此。太阳的长寿对地球来说,更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恒星越大,燃烧死去的速度越快,许多体积较大的恒星,都为此付出给惨痛的代价。地球上的复杂生物,花了数十亿年才成形,太阳的长寿让这一切成真。太阳系里,还有另一个地球的友邻,让生物得以在地球出现,它就是木星。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三百多倍,它的巨大引力,吸引力可能撞上地球的危险飞行物。它就像是地球的防护罩,科学家们亲眼见证了它的巨大作用,1994年7月,一颗慧星被木星的引力吸引,让它分解成了许多的碎片,并撞上木星,引发一系列强大的爆炸,并留下了像地球一样大小的坑洞。如果没有木星的话,每一万年,地球便要承受如此大的冲击力,在这样的轰炸之下,很难想像复杂的生物将如何生存。在数百万年间,地球生物成为伟大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生物相互依存,并一起维持着适合复杂生物生存的世界。
佛教认为,一切诸法,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各种因缘结合才能形成,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产生的。没有绝对的存在,当因缘消散了,事物也会消失和转化。佛陀在《杂阿含经》一再开示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根据科学家估计,今天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只不过是曾经在这个星球上出现过的物种总数的百分之一,非常的少。换句话说,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物种,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经灭绝,这些生物的灭绝,都是因缘改变的结果,这就是佛教缘起缘灭宇宙观的最佳注脚。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一直信奉孔子畏天命的教诲,以及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对大自然抱着敬畏之心。对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佛教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叫做依正不二。依是指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是指生命的主体,依正不二的意思就是,生命主体与环境并非对立,而是一体。因此,佛教主张人类对自然的万物不但要有敬畏之心,还要有慈悲之心。《菩萨睒子经》说,睒子菩萨履地常恐地痛,这就是敬畏爱惜大自然的慈悲心,一味的无所畏惧,往往造成的是无所不为,无恶不作。现代文明凭藉强大的科技能力,肆意的征服、利用了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傲慢。从佛教的因果观来看,这是人类无明贪婪,不知畏惧的表现,最终受害的会是人类自然。当然,佛教也提倡勇猛精进,在实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时,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人需要大无畏的精神。
林语堂先生把人类文明史划分成禁欲和解放两个时期,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世界各大文明,包括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都对人的欲望采取抑制态度。文艺复兴之后,人类社会先后进入解放欲望的阶段,人逐渐从严格的道德限制,和不自由中解放出来。但从此也走向了放纵欲望之路,为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人类毫无节制的开发和耗用自然资源,并且污染和破坏了大自然。短短数百年前,甚至几十年间,我们的地球遭遇了前所未见的人为劫难。毫无疑问,今天人类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已出现重大偏差,到了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时候。
佛教深知人类任由欲望膨胀的可怕后果,因此主张把欲望限制在最低限度,佛教特别倡导节俭和惜福。《佛说四十二章经》提出断欲以求,因为欲壑难填,是世间苦难的主要来源。我想一般人无法达到出家人断欲的境界,但做到节约和惜福,应该不难。星云大师曾经说小时候,他的父母常告诫他,一个人一天只能用七斤四两水,超过了七斤四两水,福报就透支了。福报是什么?福报就好比银行存款,有储蓄才能支出,只有节制物欲,珍惜大自然各种资源,资源才不会匮乏,我们才能在地球上继续的存活,继续的繁衍。如果你我能够从佛教中汲取智慧,净化心灵,慈悲喜捨,爱惜地球,相信我们的家园将会回复昔日的美丽,就像《维摩诘经》所说的那几句话,“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