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康哲学:中和为上

(2009-12-24 13:20:57)
标签:

宗教

知常

奇点

老子

儒者

 

 

 

健康哲学:中和为上

(图为大明山养生别墅)

在中国古代,凡是大儒者、大道者、大佛家都是通达医学者。

子思在《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时,人的内在处于中和状态,心理宁静而安乐。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在这样的人生境界中,就不会为外来的邪气侵害。儒家认为,如果能够修身于社会实践,类似于禅宗的吃饭睡觉中悟道一样,将自己的事情扩展成与众生相关联,不是为一己而生活与奋斗,心情就会宁静。孔夫子在《论语》中直接教导他的学生们,身体好、学习好、品德好的“三好生”,要善于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否则即使发财,也是以身发财,是牺牲自己的健康、品德、地位为前提的发财。他的原话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中国在清末民国时期,是邦无道的时期,有些人求富贵,但却是鸡飞蛋打,比如“四大家族”就是例子。

人间养生不仅与时代相关,还与自己的本份相关。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儒者认为养身,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的客观位置,在不同的位置,就做好相应的工作,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保持革命的本色不变,等待最有利时机出现。我们因此看到,儒家之静,是待机而动的准备工作,是为亲民的前期。 

佛教之唯识宗认为,”致广大而尽精微”者才能圆融事物真相之知,通过全面把握正反力量的掌握,可以知道何时何处要止(戒律来表示),然后“尊德性而道学问”。

老子《道德经》中强调,不要为身外之物损害自己的健康,身外之物包括名声、地位、金钱甚至面子。如果为向外之物牵挂而损害身体,老子认为太不值得。因此,他反复警示我们:“名与身孰亲?生与财孰重?得与亡孰害?知足然不辱,甚惜必大损,多藏必厚失。知止则不殆,由此保长久。”因此,老子讲究以守静养生,类似于有人开玩笑说的“乌龟养生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种守静养生法,基本上是以心理活动调节身体的功能,强化身体功能的力量而恢复健康法,所谓的“虚极”类似于“无极”状态,佛家定义之为“空”,是物质与能量高度统一状态即英国伟大科学家霍金讲究的宇宙时空开始爆炸前的“奇点”。

但是,人们的知识始终无法达成真理的状态,缘于我们自身的限制,放弃外在的“知识”,通过内心的直觉感悟,才能得人生宇宙观的真相。

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子反对人们向外追求物质享受而放弃内心的安静。因为过分的物质追求,也无法满足人心的虚空,人心不足蛇吞象。为此,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始以过来人的口气教训我们:“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反复要求的是,我们不要为外在的物质利益诱惑,要回归内心(腹,丹田,脐轮,奇点)的宁静,修心养身。

为此,儒家曾子在《大学》以修身为中介,向内求证自己的心灵(正心)、意志(诚意),并以绝对真理为武装(格物而致知),从而打造出一个丰满而身心健康智能发达的个体。个体生命的意义,不仅是自觉、自悟、自立,而是发扬光大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养家而正风气,去治国而惠民众,去平天下而让众生得太平。

诚如是,还会身体不健康吗?

健康哲学:中和为上

(图为长潭水库边遥看朝荣老家五尖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