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庆新
孙庆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81
  • 关注人气:1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细节决定成败——从用户体验看校内网

(2010-06-11 12:47:43)
标签:

转载

 

    从5Q网到校内网,不知不觉已成了三岁校内人。校内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在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校内看有没有谁给我留言,有没有谁分享了好玩的东西,有没有谁偷了我农场里的菜……

然而我曾经两次注销过校内网。第一次是在5Q向校内合并的初期。一方面由于版面风格频繁的改变,使用得很不习惯;另一方面留言和提示功能经常出错。第二次是因为站内低俗、无聊、小广告的内容肆意传播,看着实在心烦。

可见,网站内容和用户体验极大影响了网站粘性。

国内几大SNS社区网,如校内网、开心网、海内网,都是在模仿Facebook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UCHOME开源,SNS的搭建几乎无技术门槛,许多专业性的垂直网站后起直追,比较典型的有一起网、5G网、蜂巢网等。SNS社区网站如雨后春笋般骤然出现。经过新一轮市场洗牌后,形成了几个大而全,和一批小而专的垂直网站的市场格局。

“开源节流”是每个网站的核心问题,在防止老用户流失的同时还要绞尽脑汁去吸引新用户,并给他们留下好的印象和体验。

产品的开发要满足用户需求,产品维护则需根据用户体验不断去改善。网络产品一旦被开发出来,没过多久就会被众多竞争对手争相仿效。就此而言,用户体验更应该得到开发者的重视。

下面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谈谈对校内需要改进的一些想法。

 

一、速度与稳定性

保证访问速度、上传速度、下载速度和系统稳定性是用户获得良好体验的基础。这就好比一家网吧,如果网速很慢或经常掉线,再好的环境和服务态度也难以留住顾客。

 

建议优先保证网络传输速度和网站稳定性

 

二、习惯与变化

培养习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户的使用习惯一旦养成后,网站的风格和产品使用方法就不宜改变太大或频繁改变。从5Q与校内的合并过程中就可以看出:5Q账号的用户对合并后的新版面非常不适应,而校内账号的用户不会有太多的不适。有时候页面上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产生不好的用户体验。最近主页面调整后的字体,有些用户并不怎么喜欢。

 

建议改动之前,尽可能地通过投票做决定,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完善中。

 

三、产品与服务

SNS网站的产品可以理解为网站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产品与服务是融为一体的。我们要用服务者的心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一切方便用户,用户选择多样性的原则去设计开发产品。由于网络的即时性,这种服务可短时间内得到反馈,有利于产品的及时完善。

 

1.       版面划分

 

建议提供多种版面划分可供用户选择

 

2.       留言板

有些用户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留言板上给好友(或陌生人)的回复,于是回复完后又把它们删除掉。对方查看回复的时候只能到自己的留言板。

 

建议开通只有自己或好友可以看到留言板回复的功能;添加表情留言和快捷键留言功能。

 

3.       相册

图片读取速度变慢,而且常有“读取图片失败”的现象;在好友的头像列表里无法返回好友相册列表;在好友的相册列表里访问“我的相册”和“好友最近的相册”,但却无法返回访问该好友的相册;

 

建议从硬件上、算法上保证读取速度,图片读不出的时候最好不要显示“读取图片失败”,这种字眼会造成用户不好的心理感受;在好友头像列表页面添加可返回好友相册的按钮;增加从“我的相册”/“好友最近的相册”返回好友相册的功能;是否可用鼠标拖拽图片实现转移功能

 

4.       日志

关于SNS网站的一个观点说网站内容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促进用户去建立各种社交关系。不可否认,SNS提倡建立个人丰富的关系网络,以及在这个网络中积极的互动。然,对校内网而言,他的主要用户是大学生。这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良好的知识文化水平,追求新鲜、潮流和个性。低俗、空洞、无聊的内容是无法留住他们的。

 

建议:鼓励原创日志,对“精华”日志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别人的日志页面里添加“写新日志”按钮;显示被分享的次数,并通过站内及时告知被谁分享;个人日志搜索功能;标签功能,有利于同类阅读;日志置顶功能。

 

5.       状态

状态也可以看做迷你博客,是用户快速发布信息的窗口。据统计,更新状态和分享是用户最频繁的两个操作。

 

建议QQ,MSN,手机同步更新状态;开通状态编辑功能。

 

6.       分享

分享是用户最频繁的行为之一,对于增强用户粘度十分重要。通过分享行为的数据统计和数据挖掘,可为社会调研、企业营销提供数据支撑。目前的分享方法都需要在站内输入被分享内容所在页面的url地址,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建议通过分享按钮将站外内容直接分享到校内。如果是站内的话,被分享者可以设置分享的权限。可以分享给站内特定好友,或站外好友,在新鲜事上有相应提示,并通知对方;在个人“分享”页面里可以查看同一分享的好友及评论,同时列出相关度高的分享;开通分享编辑功能。

       另外,观看站内视频时,点击视频框可否不跳转到源文件页面?

 

7.       好友

 

建议好友对你的操作都能得到及时的通知,如好友注销、解除特别好友关系、解除好友关系;新注册的用户有一个缺省好友,以帮助用户更快的熟悉各个产品的操作方法(在用户体验上,这比单纯发一封站内信来得更人性化)。

 

8.       举报

举报功能对网站和谐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建议奖励的方式鼓励用户举报不良行为;从各个高校、群体里挑选用户参与管理员工作,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

 

9.       站内信

从公关的角度来看,校内与用户的沟通还有所欠缺。Web 2.0时代,用户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站应该不断地与用户进行对话,而不是一味的强势。

 

建议校内的一举一动(与用户相关性大的)及时通过站内信告知用户,如:版面改动、新功能新服务的开通、线上线下活动。(很少人会主动去点击页面右下角的“校内日志”、“客服”栏目)

 

 

四、   盈利模式

SNS网站目前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广告和增值服务获取收入。个人比较看好将电子商务与SNS进行结合。

 

建议:

 

1.“分享+电子商务网”模式:

借助分享功能将电子商务引入SNS运营中,实现二者的双赢。越来越多大学生有倾向于网络购物的消费习惯,因此最有可能合作的要属淘宝网。比如用户甲在淘宝网上购物,页面提示是否将该商品分享到校内(事后对商品和商家进行评论),确定分享后可获得一定的积分(兑换折扣卷)。用户乙看到甲的分享信息和评论,由此进入淘宝网产生新的购买分享行为。同样的,用户乙获得积分。并且,用户甲也会获得相对少的奖励积分。此后,只要是借由用户甲的分享页面进入淘宝网产生购买行为,甲都能获得积分奖励。当然,为了获得更多的积分,甲有可能对其购买行为做虚假评论。发生这种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受害者可对其进行投诉。投诉到达一定次数扣积分。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里,用户与商家,用户与用户之间是互利互惠、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持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

 

2.“影响力指数+数据挖掘”模式:

用户资料数据,行为数据本身就是网站的一大财富,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不仅可以为网站运营提供支持,还可以与调研公司、广告主合作从而获取利益。

用户影响力指数的算法类似于GOOGLE的PAGERANK算法。通过评定用户影响力指数,并细分到不同行业,使精准营销效果最大化。

关于用户影响力指数详细介绍可参考文章《用户影响力指数——Google探索SNS盈利的新举措》。文章指出影响力指数的算法:

i)          该用户活跃好友的个数、活跃好友的活跃好友的个数;

ii)        该用户添加信息、添加评论、获得评论、分享、被分享等动作的频率;

iii)      该用户活跃好友、活跃好友的活跃好友的影响力指数;

 

3.“时间银行+线下活动”模式:

每个用户在时间银行里开设时间账户。账户里有“想要获得的帮助”和“能提供的帮助”两张列表,包含各种属性:事件内容、时间、地点、要求等。银行根据列表内容为就近的用户“牵线搭桥”。(好友之间可以看见对方列表里的内容。)事情结束后,受助者可对本次“帮助”进行满意度评价和付费。付费公式:实际时间*满意度比如A帮B修理电脑,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B根据满意度对A付费。满意度是50%(一颗星)的话,则按3*50%(小时)计算,以此类推。此时,A的时间储蓄减少,B的时间储蓄做相应增加。

花钱买时间在这个模式里得到很好的体现,结合线上、线下活动,既提高互动性,又增强粘性。问题在于用户是否愿意花钱,花多少钱来购买时间。所以,个人觉得不收费或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式执行起来容易些。

 

 

五、思考

 

1.       同一平台里各个应用程序的积分或金币是否能通过换算通用?

2.       应用程序中做植入式广告?

3.       校内豆奖励——闯关or抽奖or金币兑换or…?

4.       开心渔场?

5.       引入虚拟货币,能买能卖,娱乐赚钱两不误?

6.       有学生群体,也要有教师群体?

7.       大学毕业后,多数用户转向开心网。如何尽可能留住有价值的用户?

 

 

PS:在我看来,用户一开始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只是在网站的引导和产品体验中才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开始对产品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凸显了细节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用户需求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户体验作用的结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