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高秉涵新书《乡愁》发布暨作品研讨会

分类: 文艺活动 |
深沉“乡愁凝聚家国情怀——高秉涵新书《乡愁》发布暨作品研讨会
10月12日上午,高秉涵新书《乡愁》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在菏泽市图书馆举行。活动由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菏泽日报、牡丹晚报、菏泽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菏泽市政府党组成员鲁志成出席,主办单位有关负责人及市作协部分成员、文学爱好者共计70余人参加活动。
http://www.heze.la/uploads/image/20191014/1571022213461989.jpg
用乡愁诉国恨,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
10月12日,一场秋雨落在牡丹之都,迎接归来的游子。
8时30分,发布会尚未开始,市图书馆四楼会议室的候场室外,等待高秉涵签名的读者就排起了长队,希望第一时间收到高秉涵的签名及赠言。
84岁高龄的高秉涵坐在桌前,与读者初步交流后,慎重地为每个读者在新书扉页上写下赠言,亲切回应着每个读者的期待与热情。
9时许,活动正式开始。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委台办主任王敏在致辞中表示:“书的名字叫乡愁,但记录的是高先生的人生记忆。它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符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魂。书中的乡愁记忆,是个人与家族的历史,也是我们国家与民族海峡两岸历史的折射。”
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赵统斌介绍:“中华文化中,游子对故乡的感情,自古以来都是一脉相承的。高先生对家乡一腔爱恋,也是他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缩影。”随后,赵统斌现场朗读了他写给高秉涵的赠诗,并代替菏泽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翟永华向其赠送了书法作品。
http://www.heze.la/uploads/image/20191014/1571022232529420.jpg
《乡愁》主编、菏泽开发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菏泽一中教师董晓康介绍,在新书筹备过程中,他曾与高秉涵不断进行沟通,确保将作者的情感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也使读者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了解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事业的认知。
http://www.heze.la/uploads/image/20191014/1571022213585232.jpg
用作品呼唤被淡忘的故乡情
高秉涵1935年出生于菏泽,13岁时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开始向南逃亡,备受流离之苦。
在战争年代,高秉涵的亲人在国共两党中均有任职。这样复杂的家庭环境,也使高秉涵对革命历史及乡愁的感受与他人有所不同。
作为旅台菏泽同乡会会长,高秉涵多次在台湾举办同乡联谊活动。新书《乡愁》,更是选择了《我的老家》作为首篇,向国内外读者讲述了对菏泽的深厚感情。
“乡愁在当前社会中,是一种稀缺的感情。很多年轻人面对经济利益,已经淡化了对故乡的感情。高先生的作品是一种呼唤,也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反思。”董晓康表示。
http://www.heze.la/uploads/image/20191014/1571022276107682.jpg
据透露,新书编排过程中,编辑曾向高秉涵提议修改诗歌《乡愁》的用词,被高秉涵断然拒绝。高秉涵说:“乡愁因为思念而起,没有长期流浪的人,体会不到一个老人的乡愁。‘每逢夜半檐雨声,梦也他乡,醒也他乡。’是因为,常年漂泊在外、客居他乡的游子,心里积蓄了几十年的愁苦,连在梦里都回不了家乡,只有孤独逃难,连梦都是苦的。”
山东省委办公厅调研员、山东作家协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刘俊韬结合自身的经历,向在场者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他表示:“每个人都常谈起人生,但相较于一个从13岁起就因战乱孤独逃亡的老人来说,难免有些浅薄。但作为中国人,大家的情是真的,感受是相通的。”
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牡丹晚报总编辑潘若松主持了本次活动。他总结说:“高先生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大书。今天,我们更近距离地走近高秉涵、认识高秉涵、了解高秉涵,品读他的人生经历,感受他的人格魅力,相信他的故事、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他的情怀会更长久地感动我们、激励我们。”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