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讲堂------提价收购的胸怀与智慧

标签:
文化 |
分类: 创业课堂 |
文/和庄
河北承德及周边地区,农民素有种植山楂的传统,号称“山楂之乡。”山楂种植是老百姓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012年,风调雨顺,这里的山楂又喜获丰收。然而果农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山楂价格一路走低,最后降到了2角一斤。这是近20年的最低价格。果农们愁容满面,欲哭无泪,因为这个价格连化肥、农药的成本都收不回来,果农们面临着血本无归的悲惨境地。
不少山楂加工企业暗中高兴,跃跃欲试,准备抓住机会,抢收低价山楂,大赚一笔。
然而,有一个企业老总,却命令自己的收购人员,把价格提高到4角每斤收购,并且每10天涨一次价,两个月的时间,把价格提高到了8角每斤。
果农们卖到了较为理想的价格,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这家企业却多支出了整整500万元。
为什么这家企业放着便宜的山楂不收,偏要涨价收购呢?
原来,企业老板发现因为山楂价格低,果农们开始砍伐甚至一把火烧掉山楂树。他认为企业和果农是联在一起的,如果原料基地没有了,企业也必然面临倒闭,绝不能图眼前的便宜,而丧失长久的发展基础。企业和果农双赢,才是最完善最长久的发展模式。所以,这家企业老板严令员工,宁愿多花几百万元也要涨价收购果农们的山楂。
涨价收购山楂表面看多支出了几百万元,结果是保住了原料基地。这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胸怀,也是一名精通经营之道的企业家的智慧。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更好地生存;让合作者赢利,自己才能赢更大的利。2012年,这家企业实现了3亿元的销售收入;2013年,这家企业实现了5亿元的销售收入。
这个企业老总就是中国的“山楂大王”,河北承德怡达食品公司董事长李志民。凭着博大的胸怀、超群的智慧和敏锐的眼光,他把小山楂做成100多种产品,销售到全国1万多家超市,出口到10多个国家,打造出了中国山楂食品加工企业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