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品发表------随笔《祭灶》发表于山东《牡丹》文学双月刊2014年第1期

(2014-01-24 21:36:58)
标签:

文化

分类: 世界纵横

山东《牡丹》文学双月刊2014年第1期发表随笔《祭灶》

作品发表------随笔《祭灶》发表于山东《牡丹》文学双月刊2014年第1期                             

                        作品发表------随笔《祭灶》发表于山东《牡丹》文学双月刊2014年第1期

祭灶

文/和庄

 

在我的印记中,灶王爷、灶王奶奶的怀抱是温暖的。

儿时的农村,闭塞贫穷,没有楼上楼下,也有电灯电话,更无空调暖气。所以,厨房便成了冬天最暖和的地方。

砖土糊制的灶台。乌黑锃亮的铁锅。呱嗒作响的风箱。木制或秫秸缝制的锅盖。盛水的陶缸。葫芦锯成的水瓢。灶前堆满树叶秸杆柴棒。烟囱里袅袅的炊烟,牵出蓝蓝的饥饿。泥墙上垂附的烟垢,颤动着灰灰的无奈。灶膛里闪耀的火苗,映出红红的希望。“红绸子,土台子,铁箱子,木盖子”的谜语。——这些都是农村灶台鲜活的写照和记忆。

因了一天三餐生火做饭,厨房的温度比其它房屋高一些。大人们便常常心疼地呵叱在寒风飞雪中玩耍的孩子:“耳朵冻掉了,还不滚到灶伙窝里暖和暖和去。”灶伙窝是指柴禾堆与灶门之间的区域。灶门的左侧是风箱。风箱的前上方,贴着灶王爷灶王奶奶的木版年画神像,正慈祥和善地看着挤在灶伙窝里的小脸通红的孩子们。

民以食天,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生存的物理基础就是吃喝。吃喝之物烹制于厨房灶台,灶台的守护神灶王便倍受尊崇膜拜。

查阅典籍,对灶神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等,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神。灶神的来源,众说不一。《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氾论篇》载:“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庄子·达生》说:灶有髻 。汉应劭《风俗通·祀典·灶神》云: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隋杜台卿《玉烛宝典》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 ……一曰名壤子也。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少数民族的传说更是各抒己见,别具一格。

商朝时民间即开始供奉灶神。秦汉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负责监督记录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年终时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使自己的家人免灾长寿,年终时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又称“辞灶”,就是欢送灶神上天,其实有讨好贿赂灶神的意思。辞灶的时间,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 、“船家辞五的说法。但百姓大部分会选择腊月廿三祭灶,希望沾染贵气。宋代范成大《祭灶诗》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鲁迅《庚子送灶即事》诗云:“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腊月二十三日又称小年,也是民间强调全家团圆的日子。奶奶一早就告诫我们,今天少外出,晚上都要在家,祭灶时不能少了人,少了谁灶神就会到天上打谁的小报告。晚上,一家人齐聚在厨房。供上面食、水果、酒和糖块,奶奶和母亲口中念念有词,或唱或说,大意是感谢灶神一年来的保佑,请到天上多说好话,多向我家赐福,请吃饱喝足,再奉送些盘缠,请一路走好等等。祈祷完毕,将贴了一年的灶神像撕下和纸钱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上天,仪式便告结束。

灶王上天七日,初一五更从天庭述职归来。家家户户这个时辰或提前将新的灶神像贴上,迎接灶神。奶奶教导说,灶神像要贴得向锅的方向倾斜,老灶爷,歪向锅,打的粮食好又多。灶神像的两边,贴上“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灶神像的上面部分,则往往印有农历节气表,载有大小月和二十四节气内容。奶奶常常安排上小学的我,去看看哪天是谷雨,哪天是秋分,哪天是霜降,哪天是冬至,哪天是立春。我便常常对着慈祥和善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凝视,觉得这两个老人真是神奇伟大,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祭灶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风俗,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大学毕业后我到城市工作,在钢筋水泥铸成的单元楼里,先后用过煤球炉、液化气灶、微波炉、电烤箱,自己的厨房里再也没有贴过灶神像。春节时回老家过年,年迈的母亲在厨房案板上切菜,驼背的父亲在院子里拾掇柴禾,孩子们在门口嬉戏打闹。我盘坐在灶伙窝里烧火,老式风箱呱嗒呱嗒唱着歌,红红的火苗舔着黑黑的锅底,灶王爷灶王奶奶慈祥地笑吟吟地看着我。温馨、宁静、留恋、怅惘的感觉忽然在心头弥漫开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