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校园文学的忧思
(2009-10-15 23:07: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写作天地 |
校园文学的忧思
第二届“校园新人新作比赛”评选结果揭晓,十篇获奖作品也已展出。为新人新作拍掌叫好的同时,也真切地感觉到目前校园文学令人忧思的病态。
病态之一曰“发育不全”。从获奖作品体裁看,十篇都是散文或诗歌,杂文、小说等杳无踪迹。纵观历届征文大赛,也多属此类,晨钟文学社为此感叹:“畸形发展!”每阅院报副刊,散文诗歌期期占尽风流,而小说、杂文却难见其“庐山面目”。去年晨钟杂文大赛因稿件不足而流失的事实,不也正是校园文学“发育不全”的表现?!
病态之二曰“偏食”。人生和社会五彩缤纷,文学的触角应当伸及各个领域且入其深层。而校园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数跳不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写思乡,写恋情,渲泄烦恼和描绘憧憬是校园文学的主流和特色,这从题材上讲也是一个缺陷,正像人患了“偏食”症。这次比赛的获奖作品大部分取材仍局限于这一领域。
病态之三曰“梦呓”。文章作为传播思想交流感情的载体,首先应使读者能读懂。一些作者却爱故意使用晦涩文字,令人不知所云,从而掩盖思想内容的贫乏,且显其高深莫测。自己也读不懂的晦涩诗,还偏爱写出来让别人去读,并自认时髦自鸣得意,搞这种文字游戏的作者就像精神病人在说梦话,只会把自己引入穷途末路。
诚然,校园文学以上病态的出现,与我们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简单的社会阅历不无关系,但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是否能有意识地去突破它。建议热心的作者们在当前别人都热恋着某类诗歌散文的时候,与其汇入“千军万马”去争过“独木桥”,哪如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了解工农,多看、多听、多做,多写点小说杂文等真正有意义有内容的东西呢?这样,成功的契机也许会更大些!
(刊发于1991年12月《聊城师院报》花坪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