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格非《春尽江南》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08-14 10:35:22)
标签:

杂谈

 

 

 

我是去年看了《春尽江南》,后来王侃到我家里玩,他当时没有看过《春尽江南》,问我《春尽江南》怎么样?我说我看了《春尽江南》以后对格非有敬意。他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每一代作家都有自己的使命,要把他所处的这个时代写出来。很多作家都想写当下,但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超现实的惊悚的现实,我们确实有时候感到无从下手。格非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疑难。格非这个作品当中,他把这样一个现实整理的如此干净,并且信息丰富,非常了不起。

前不久我和清华一起在欧洲,有大量的时间闲聊,清华一路上都在赞叹格非的小说,说格非写得太好了,文字太好了,都舍不得读完。清华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至于这部小说怎样伟大,我想等会儿清华会谈。我作为格非的同行,谈一些简单的读后感。

第一我想谈情怀的问题。我觉得中国作家,特别像我们这一代作家,可能更多的受到西方文学资源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精神背景更多的是西方背景。我觉得格非这几年的精神背景是有转移的,从先锋小说那儿转移到古典文学的精神背景上。我觉得格非在小说中处理的现实,不光是一个审美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背景的问题。我指的是东方式的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经验的处理。

我们东方人确实有自己对世界的处理方式。我前段时间读过日本的不算太好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很薄的一本书,讲了三段隐隐约约的情感,一个女孩子到了东京,居住在一个老太太家里面,故事始终在一个空寂而安静的世界展开,里面充满了日本式的对季节的敏感、对美食的享用、对细节的讲究等等。读完以后,我感到从那些细节当中升腾起一种生命的痛惜感和虚无感,非常有情怀。我非常喜欢情怀这个字,我觉得这是东方人对世界的看法,东方人对世界的看法是自下而上的,它喜欢在具体的细节中升华那种生命的感觉。

东方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经验的处理方式,西方可能还是有隔膜的。格非的作品在海外的传播还没有余华和莫言他们成功,这个里面可能是格非的小说中有很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审美,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很难翻译的。

我经常听到批评家或我的同行抱怨说说中国长篇小说写不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宗教。我觉得这个看法可能是个伪命题。我认为《红楼梦》的传统,那种东方式审美的传统,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背景。我不喜欢用信仰这个字,我喜欢情怀这个字。我觉得好的小说应该是这样的,读完以后,这个世界会变得遥远。这里面有情怀在起作用。现在有很多写实的小说,这些作品当中,读的时候世界非常近,非常具体,读完后,这个世界依旧是非常近,非常具体。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缺少情怀。

第二点,我想讲一下情感这个问题。格非是先锋一代,我从先锋小说谈起。永新今天也在这里,我看他的微博,他声称很喜欢“提衣人”这个词,即能找准作家脉的编辑。应该说,先锋小说确实改变了中国文学的进程,使中国文学从写实的传统进入到了形式的、幻想的、诗性的和哲思的那样一个领域,这个进程永新确实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必须指出先锋小说有其先天的局限性,在先锋小说中,器官永远是非常发达的,听觉、味觉、视觉、嗅觉等等被无限放大,但我觉得它欠缺的是人的正常温度,正常情感。

《春尽江南》是一部有情感的小说,里面写了一些故事也好,人物也好,细节也好,因为与这个时代有共时性,我们都感同身受。在小说的最后,庞家玉从一个世俗的女人转变为女神的时候——这个地方逻辑上是不是成立,这个另说——格非所描述的世界有了光亮。这个光亮我把它称为人的正面价值。

在一部好小说中,它的黑暗和光亮是需要有平衡的。比如《红与黑》,其主人公于连十分复杂,《红与黑》里的于连,是如此复杂,他在人类价值的两极,是一个矛盾的产物:他是如此自私又是如此慷慨,如此自卑又是如此骄傲,如此胆怯又是如此勇敢,如此理智又是如此疯狂,他是个既黑暗又光明的人物。但基本上于连在这部小说中更多的还是人类黑暗的部分。但另一个人物,雷纳尔夫人就不一样了,绝对是光明的,她是个善良的人,她对于连带着母性的无私的爱,她在小说里几乎没有缺点,是个女神。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使这部小说的光亮与阴影得以平衡。如果没有这个夫人,这部小说的魅力是要大打折扣的。她的魅力来自哪儿呢?其实来自于人类的正面价值。这很奇怪,当作家在小说当中对人类正面价值肯定的时候,对读者就有很强的感染力。具体到庞家玉最后变成女神这个设置上,据我周围的普通读者的反馈,他们读到这里,都流泪了。

虽然庞家玉在世俗女子专变为女神的过程当中,逻辑上我个人感觉有点儿欠缺,但是这样处理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昨天我听出版社说,这本书卖的很好。我觉得格非最后的处理,最后的情感爆发对读者是有吸引力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部小说就是要有多元的价值取向,既要对人类黑暗的层面进行探索,又要对人类光明的层面进行书写。我觉得这个平衡在中国当下文学当中可能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们过多地关注那个黑暗层面。

这本书卖得很好,我希望它一直好,被同时代的人阅读,也被后一代人阅读。我觉得一个作家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一本书活着。我希望这本书活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