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盐现象,看群体性恐慌心理及其应对
(2011-03-19 10:13:00)
标签:
日本抢盐恐慌心理群体性核辐射文化 |
分类: 时事点评 |
本来1.8元一袋的食盐价格在一夜之间上涨到5元甚至10元,本来库存充足的各大商场超市都闹起了“盐慌”,使得日本地震而引发的“天灾”到中国人这里却演变成了一种变形的“人祸”。
政府从几个环节开始了应对:
一.17日卫生部专家称食用碘盐不能有效防核辐射
既然碘盐无法预防核辐射,它就不再是一种工具,它的预防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失去了。
二.17日国家海洋局检测中心称日核辐射不污染中国海域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有关专家表示:日本核电站事故导致的核辐射不具备向渤海及黄海中北部海域扩散的大气、海洋动力条件,监测结果表明该区域海水和大气未见异常。
国家海洋局检测中心对我国东海、黄海、渤海最有可能受到核辐射影响的区域进行的海水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确认这三大海域目前并没有受到日本核辐射的影响。
既然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担心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三.3月17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联合下发通知,称确保食盐供应
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联合向各地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盐业主管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食盐生产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舆论要做好正确引导;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确保食盐的生产供应。各地盐业公司要加紧生产调运,确保3月18日上午起大型超市食盐不脱销、不断档。如因运输条件限制,可采取均衡上市的办法,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惩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不法行为;加强对食盐市场价格和供应、销售情况的监管。
既然供应不再是问题,即使海水被污染,那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得了。
四.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哄抬食用盐价格等违法行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强调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并希望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
现在物价是我们最关心的民生之一。即使我不担心海水被核物质污染,我也不相信食碘盐能预防辐射,但食盐被那些担心者抢购一空,我就不会有食盐吃,或者我也会被迫去买高价盐。现在盐价被控制,我也就放心了。
五.3月17日工信部:加碘食盐90%以上为井矿盐 有充分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随时都可以将原盐加工成加碘食盐。
我国生产的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加碘食盐产量、质量和用盐安全完全能够得到保障。针对部分地区近日出现抢购食盐,造成供应紧张的情况,盐业生产销售企业根据当前市场变化,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安排生产,组织调运,满足市场供应。
既然加碘盐大多是矿盐而不是海盐,那我就不担心海水被污染了。
在一天之内,国家几个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应对一个事件,这在我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上也是个不多的范例。而且使抢盐事件在三天之内得到迅速的平息,这也彰显了我们国家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从本次抢盐风波的兴起和平息中,我们可以看到恐慌心理始于威胁和不安全,终于信心、安全和保障。政府在有效地干预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