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悬疑惊悚片窥探电影发展变化——60年代前后电影比较与分析
(2011-03-10 00:02:37)
标签:
娱乐杰弗瑞宋体主流电影古典主义杂谈 |
诡异的镜头,噩梦般的光影,死一样的静寂构成了最骇人的恐怖。难以捉摸的光线与深不见底的黑暗将电影世界营建成一个另类的世界。恐怖电影就是潘多拉魔盒,里面藏着奇迹和恐惧,即使它不是精灵的好作品,那也是顶级魔法师的武艺。
从电影史上首部恐怖片《恶魔城》至今,三分钟的恐怖短片已经成长成了90分钟左右的心灵震撼。恐怖片作为电影中的代表类型,它的发展也带我们见证了电影从古典主义到新主流的转变。
希区柯克1954年的《后窗》和奈特·沙马兰1999年的《灵异第六感》,作为为数不多的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恐怖影片,很好展现了电影从古典主义向新主流的过渡。
古典主义电影在时间上强调正序连贯,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清楚告诉观众讲的是什么;在空间上强调场的统一性和位置的逻辑性等;情节上注重因果关系,排除一切与情节无关的内容。言外之意,古典主义影片顺着观众的理解思路进展,除了必有的悬念和伏笔设置,理解影片不是难题,即使是悬疑惊悚片。在这一方面《后窗》就是典型的代表。
影片讲述的是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闲来无事的杰弗瑞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的生活。体态迷人的舞蹈女演员、独居的作曲家、单身的女子、新婚的夫妇……杰弗瑞就在窥视中打发无聊的时间。 就在这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杰弗瑞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邻居中的推销员杀妻分尸。带着自己的疑问,杰弗瑞和自己的朋友开始了艰难的求证,最终证实了自己的想法。
《后窗》故事情节简单粗看似乎只是一部平常的侦探片,只是希区柯克利用自己的技术成功营造了恐怖与悬念的气氛,形象地发掘出个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偷窥心理与欲望,展现出了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古典电影一般都是单线线索,没有很复杂的故事情节,即使是《后窗》也只是一个怀疑加求证的过程,背后隐藏着的罪恶我们一目了然,反而是杰弗瑞的女友偷戒指等具体情节更牵动人心。
看完《后窗》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个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紧张的只是过程。但看过《灵异第六感》,我对它的评价是“意想不到”,这也正好验证了新主流电影的特点。
新主流电影叙事比古典电影更为复杂,在时空运用上更加自由,也往往采取多线索叙事,在细节处理上对于偶然性(非关戏剧主题的)细节给予更多的重视。
按照电影的顺序,我们了解的就是一个心理医生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救助治疗受阴阳眼困扰的儿童柯尔的故事。当我们看到柯尔在医生的开导陪伴下逐渐接受自己拥有阴阳眼的事实,渐渐回到了正常孩子的快乐生活中时,我们以为影片就要完美的落幕了。谁知导演编剧却告知我们其实医生也是一个鬼魂,已经死了,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回顾影片中的细节。这种时间空间的大规模调度,不像古典电影那样用强烈的标识符号提醒观众注意,反而加强了新电影的叙事节奏,也有意提醒观众需要全心投入地观看。
除了更复杂的线索,还有更复杂的内容本身。新主流电影更喜欢讲一个由多重因素制造多种冲突的复杂故事,往往还故意不把来龙去脉讲明,认观众边看边串联索解。有意识地阻碍叙事,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情节统一性,是新主流电影的一种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