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升温对亚硫酸钠溶液pH的影响

标签:
转载 |
升温对亚硫酸钠溶液pH的影响
当单纯改变某一定浓度亚硫酸钠水溶液的温度时,其pH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人们一般会简单地认为“升温既然会导致SO32-离子水解平衡的加剧,那么溶液的pH一定会变大”。
其实,升温可以改变水解平衡常数的数值,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升温还会影响离子的活度系数,还会影响水的离子积。这种种因素也都会导致溶液的pH发生变化。
这三个因素导致的溶液pH变化情况是否都有相同的趋势、相对大小又如何?这还是要通过计算、以具体数字形式给出定量的结果,才是最为严格、且可信的分析与解释。
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定量地讨论,看看它们对溶液的pH,各自都会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一、温度对SO32-离子水解平衡常数的影响
通常查得H2SO3的第二级解离常数的数据为pK2=7.21,相当于K2=6.2×10-8。 [1]
在这里之所以取用这个pK2的数值,而放弃在《计算亚硫酸钠溶液pH几种方法的比较》一文中从教材中选用的那个数据,主要是由于本文计算所需的其他数据也只能来源于此手册,且其权威性也更强一些。
由这个解离常数可以计算出,SO32-离子在25时的水解平衡常数为,Kh=1.6×10-7。
要计算这个水解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动情况,就要用到下面的式子了[2]:
其中,K1与K2代表该平衡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ΔrHom(或写为ΔrHo)为该反应的标准焓变;R为摩尔气体常数;T1与T2为变化前、后的温度数值。
据方程式“SO32-+H2O
HSO3-+OH-”,及标准生成焓数据表,可计算出这个水解反应的标准焓变ΔrHom为:
ΔrHo=ΔfHo(HSO3-)+ΔfHo(OH-)-ΔfHo(SO32-)-ΔfHo(H2O)=(-626.2)+(-230.0) -(-635.5) -(-285.8)=65.1(kJ•mol-1)。
据此,就可以进行SO32-离子水解常数具体数值的计算了。
1. 在30情况下SO32-离子水解常数的计算
在式(1)中相关数据都已知的情况下,SO32-离子在30(303K)时的水解常数Kh就可以计算为:
也就是,SO32-离子在30时的水解常数Kh=2.5×10-7(较25时增大了1.54倍)。
用这个30时的水解常数值,就可以计算出溶液的[OH-]:
不难看出,与25时该溶液的[OH-]=1.3×10-4(pOH=3.90)相比较,确实是30时亚硫酸钠溶液的碱性要更强一些。
2. 在40情况下SO32-离子水解常数的计算
40就是T=313K。将其带入式(1)后有:
也就是,SO32-离子在40时的水解常数Kh=5.6×10-7(较25时增大了3.5倍)。
用这个40时的水解常数值,就可以计算溶液中的[OH-]:
也就是,在40时亚硫酸钠溶液的碱性还要更强一些。
计算证明,随温度的升高,亚硫酸钠溶液中的[OH-]会逐渐加大,pOH会逐渐变小。并且,从25到30、再到40,这个pOH的变化幅度为3.90-3.62=0.28,还是相当可观的。
二、温度对SO32-离子活度的影响
溶液中某离子活度的变化,是由其活度系数的改变来体现的。通常人们要用德拜-休克尓公式,来计算各离子的活度系数[3]。
上式(2)中的z为离子的电荷数,I为溶液的离子强度,
但,这只是一个在25情况下,才能使用的计算公式。
更一般的计算公式是[1]:
式(3)中的两个参数A与B,都是随温度改变而要取用不同数值的参数(见下表)[1]:
画红线处为本计算要用到的数据。
在用这个公式来计算时,其中的(离子的体积参数),也要由特殊的数据表来查得(如下表)[1]。
可知,SO32-离子的有效半径(表的左半部,画红线处)为4.5埃。
据此,就可以用式(3)来计算不同温度下,SO32-离子的活度系数了。
1. 在25时SO32-离子活度系数的计算
在以前曾计算过,0.10 mol·L-1 Na2SO3溶液的离子强度为0.30[4]。
将25时的A=0.5115,B=0.3291,及=4.5,带入式(3)。有,
也就是25时SO32-离子活度系数γ(SO32-)=0.24(这表明只有约1/4的SO32-离子是“自由”的)。
此时溶液中SO32-离子的活度为,α(SO32-)=γ(SO32-)·c(SO32-)=0.24×0.10=0.024。
相当于pOH=4.21。
2. 在30时SO32-离子的活度系数计算
将30情况下的A=0.5161,B=0.3301,及=4.5,带入式(3)。有,
也就是30时SO32-离子活度系数γ(SO32-)=0.24。与25时SO32-离子活度系数居然没有什么变化。
相当于pOH=4.11。
3. 在40时SO32-离子的活度系数计算
将40情况下的A=0.5262,B=0.3323,及=4.5,带入式(3)。有,
也就是40时SO32-离子活度系数γ(SO32-)=0.23。比30时SO32-离子的活度系数(0.24),略小了一点。
相当于pOH=3.95。
比较这几个不同温度下SO32-离子活度系数(25时γ(SO32-)=0.24,30时γ(SO32-)=0.24,40时γ(SO32-)=0.23),不难看出。离子活度系数对溶液中[OH-]计算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相当于,溶液中SO32-离子浓度降低,竟然比3/4还要多)。
但是温度变化对离子活度系数的影响并不大(数值在0.24-0.23之间)。升高温度只能使溶液中离子的活度微微变小,导致溶液中的[OH-]稍微地变小。
也就是说,随着亚硫酸钠溶液温度的升高,离子运动的越加剧烈,离子间作用对其运动的阻碍,只是极为微小地增强了一点点。
温度对离子活度系数的影响,远小于对水解常数的影响。
三、温度对水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温度对水离子积常数的影响,可以直接从《水的电离性质》表中查出[5]。
在25时Kw=1.008×10-14(pKw=14.00),
在30时Kw=1.47×10-14(pKw=13.83),
在40时Kw=2.92×10-14(pKw=13.53)。
这说明,随温度的升高,水的Kw要变大,而pKw要变小。
由于,在水溶液中总有Kw=[H+][OH-],及pKw=pH+pOH。也就说是在不同温度下,用式 “pH = pKw –pOH”,据pOH来计算溶液的pH时,要受pKw变化的影响。
温度越高,pKw越小,用pOH计算出来pH就会越小。
如,25时考虑离子强度计算出来的溶液pOH=4.21。换算为pH=14.00- pOH=9.79。
30时考虑离子强度计算出来的溶液pOH=4.11。换算为pH=13.83- pOH=9.72。
40时考虑离子强度计算出来的溶液pOH=3.95。换算为pH=13.53- pOH=9.58。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随溶液温度升高,溶液pOH是在不断变小的(碱性在增强)。但是同时,溶液的pH也在不断地减小。这是由于水的电离程度受温度影响时的变化更大、是主要矛盾,而表现出来的现象。
这一方面是由于,通常表示溶液为中性时的pH=7.00,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为pH=6.77。人们要用新标准来看待pH。
另一方面是由于,。Kw的增大,会直接关系到α(H+)的增大,及pH值的变小。
在高于25的条件下,用pH来反映碱性溶液的酸碱度,是一件要摆脱习惯思维定式,且有相当难度的事情。
而,201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11题,恰恰就是一个涉及到了较高温度下,碱性溶液pH值会逐渐降低,这样的考题。
这个溶液pH值的降低,反映出的是什么因素的影响?是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吗?这还真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四、各因素对亚硫酸钠溶液pH的影响大小比较
为比较亚硫酸钠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时,哪个因素对溶液pH的影响最大。应该把上述计算出来的数据汇总起来。
并将实验测得的一组数据(201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11题给出的),作为表的最下一栏数据,以便找出它与哪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
温度 |
25 |
30 |
40 |
|
一、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
水解平衡常数 |
1.6×10-7 |
2.5×10-7 |
5.6×10-7 |
对应的pOH |
3.90 |
3.80 |
3.62 |
|
折合的pH |
10.10 |
10.20 |
10.38 |
|
二、对离子活度系数的影响 |
离子活度系数 |
0.24 |
0.24 |
0.23 |
对应的pOH |
4.21 |
4.11 |
3.95 |
|
折合的pH |
9.79 |
9.89 |
10.05 |
|
三、对水离子积的影响 |
水的pKw |
14.00 |
13.83 |
13.53 |
水的pH |
9.79 |
9.72 |
9.58 |
|
实测pH |
9.66 |
9.52 |
9.37 |
为使数据能更为直观,可用这些pH数据作出如下的图。
图中的1线是只考虑温度对SO32-离子水解常数影响的曲线。没有考虑离子活度的变化,也没有考虑水的离子积变化。反映出来的只是温度升高,SO32-离子的水解要不断地加剧。
图中的2线是在考虑温度对SO32-离子水解常数影响的同时,还考虑了离子活度的变化,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总的结果(但是,还没有考虑水的离子积变化)。它与1线基本平行。说明,温度升高,SO32-离子的活度变化是很小的。这个因素只是造成了,溶液中[OH-]的系统性降低。
3线则是考虑温度对水离离子积及前两个因素(水解常数,及离子活度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大幅度的pH降低,不但抵消掉了前两个斜率大于一的变化趋势,还使其斜率呈现出很大的负值。
应该看出,升温导致SO32-离子溶液pH降低。这不是水解常数增大表现出来的现象,而完全是由于水的离子积变大而造成的后果。
4线是一条实测线。它与3线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这是升温导致水的离子积变大,而产生出来的现象。是抵消掉水解加剧的影响、掩盖了活度系数变化后,水的离子积变大的表现。
4线与3线的差距,可以被看做是计算的系统误差,或SO32-离子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的表现(时间越长,这个差距越大)。
因此,教师在解释该考题中如下实验数据时一定要注意(原题如下)。
测定0.1 mol·L-1 Na2SO3溶液先升温再降温过程中的pH,数据如下。
时刻 |
|
|
|
|
温度/ |
25 |
30 |
40 |
25 |
pH |
9.66 |
9.52 |
9.37 |
9.25 |
实验过程中,取时刻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做对比实验,产生白色沉淀多。
这个实验到的数据所表现出来的,随溶液温度升高溶液实测的pH要降低,这完全是水的离子积已显著增大而导致的。这不是SO32-离子被氧气氧化的表现(实验4才是),也不是离子活度改变的表现,更不是SO32-离子水解加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J.A.迪安主编 尚久方等译. 兰氏化学手册. 科学出版社. 199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3]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4] 伍伟夫. 计算亚硫酸钠溶液pH几种方法的比较. 新浪博客化学原理补正
[5] [澳]G.H.艾尔沃德 T.J.V.芬德利. 周宁怀译. SI化学数据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