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全世界啄木鸟一共有200多种,它们被称为“森林医生”。
啄木鸟用喙敲击树干,以寻找隐藏在树皮内的昆虫,确定目标后,其坚硬的喙能快速啄出一个深深的小洞,并闪电般伸出长长的舌头捕捉猎物;而在繁殖季节,雄性啄木鸟还会大声鸣叫,并有节奏地啄击空洞的树干,用鼓声向雌鸟倾诉爱的心声。
在辽宁省关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里,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几只白背啄木鸟的生活,欣赏了它们的“鼓乐表演”和亲情故事。
【筑巢】巧用朽木的能手
白背啄木鸟在选址筑巢方面是天生的高手,有一种传承久远的本能,就是能发现哪些朽木可以用来建巢,又不会倒掉;而且能判断在哪个部位啄洞既方便施工,又不会导致折断。
4月下旬,在辽宁东部的关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树木刚刚发出黄绿的嫩芽,阳光可以透彻地照到山坡上。此时,刚刚迁徙而来的白腹蓝姬鹟已经麻利地划出了各自的地盘,雄鸟站在高枝上争着为自己的爱人一展美妙的歌喉,歌声婉转清亮,音色中那种令人心动的感觉很像古典吉他的琴音。
一次当我正陶醉于这歌声时,突然在不远处的树干上响起一阵急促的“梆梆梆”的叩击声,高亢而短促,一时间盖住了森林间的所有鸣唱,迅速在山间传响,在持续数秒后突然又停下来。
我紧张地向声音处仔细观察,发现一个不大的黑影从声音响起的树干向森林深处穿飞而去。几乎在它飞去的瞬间,在相隔500多米的对面山坡上也响起一阵“梆梆梆”的叩击声,远远传过来,很像鼓声。像是回应对面的鼓声,这边林间又响起一阵叩击声,就这样此起彼伏,断断续续,一唱一答,成为了这个春天山林交响的基础节奏,而其他那些各色鸟儿的鸣唱则交织成优美的和声旋律。
偶尔,这种热情而不知疲倦的鼓手会大胆地飞到我身旁的大树上。它突然一阵猛叩树干,像是故意要吓我一吓,声音近得似乎在耳边爆响,我本能地跳站起来,一抬头,它距离我不超过15米。这时我完全看清了:它长长的尖嘴上正叼着一只肥大的白虫子,侧对我的黑眼睛正好奇地望着我,朱红色的头顶和黑白相间的下腹特别醒目,一对爪子轻巧地搭在粗糙的树皮上,尾巴触贴在树干上;黑色的眉纹和后背下部的白色羽毛告诉我,这是一只白背啄木鸟,是这一带森林中经常出没的活跃角色之一。
去年夏天,我在森林公园的登山步道附近观察到了三个白背啄木鸟正在使用的巢;今年春天,我再次到那段山路上去观察,又看到两个正在建设中的巢洞。它们似乎并不怕游人,这两处巢洞都选在紧邻步行道的朽木上。5月上旬,一个巢洞已经马上就要啄完了,另一个正在紧张地施工中,两只成鸟轮流着飞进树洞,从内部叩击着,然后把木屑扬出洞口好远。
它们施工一段时间后便双双飞走。我乘这个机会,借用专业工具爬上距那根朽木最近的一棵大树,爬到洞口一样高的位置探身观察。不想正在我观察时,雄鸟并没有飞远,就在我探身向对面的巢洞里探看时,它嘎地一声飞到树干上,吓了我一大跳。它距我不到两米,低声而急切地鸣叫,有时还用嘴触击一下树干。
我为了尽可能少地惊扰它,就慌乱地爬下树来。当我一站到地上,它就麻利地飞跳到巢洞所在的那根朽木的高枝上,像和我捉迷藏一样躲在树干后面,突然从一侧探一下头又迅速收回去,一会儿又从另一侧探出头来望一下。就这样不知不觉间窜到了巢洞口,而后快速钻进了巢洞中。我只好又转到巢洞的另一侧仰望,好像在报复我的干扰,它在巢洞内一阵忙碌,猛地扬出一阵木屑,洒了我一脸。
整个夏天,我都在为它们随时可能随朽木而倒掉的家而担心。有些朽木啄洞部位的直径只有20多厘米,而巢洞的内径已有10多厘米,看到这些朽木在大风时不断地摇晃却一直没有倒下,我感觉到白背啄木鸟一定有一种传承久远的本能,就是能发现哪些朽木可以用来建巢,又不会倒掉;而且能判断在哪个部位啄洞既方便施工,又不会导致折断。
它们在选址筑巢方面的确是天生的高手,因为我观察过5个巢洞,不仅当年没有一个因朽烂而倒掉,而且有3个在第二年还在用。观察它们的巢洞多了,我还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巢洞口都朝向山坡下的方向,这样的朝向会不会有什么好处,我不敢以猜测来进行推断,只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观察了。
【捕食】技艺高超的猎手
啄木鸟的嘴强直而尖,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它的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舌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粘液,非常适合钩取树干上的昆虫。
整个6月的中上旬,我每有空闲就会跑到森林公园中去观察那两巢白背啄木鸟哺育幼鸟。当时正是森林中昆虫最活跃的时候,在林间行走,阴黑的树冠上常常会有毛毛虫悄然从树上掉下来,有时恰巧会落进衣领中,令人一阵忙乱把它从脖子上清除掉。一路上山行走不到1公里,我就捡到10多条这样掉落的虫子,我把它们小心地装进一个空塑料水瓶中,准备给那对啄木鸟用来喂食幼鸟。
我爬到离巢洞最近的一根成年啄木鸟特别喜欢停落的粗大蒙古栎横枝上,把那些捡来的还能四处爬的虫子放到横枝上,希望这些爬动的虫子能引起啄木鸟注意,叼住它们去喂幼鸟。但很快我就发现它们丝毫不理会我的好意,半个小时过去,它们叼着满嘴的虫子停落在那根横枝上5次,有时甚至险些踩到虫子,但也没兴趣去看一眼那些美味,直到那些虫子慢慢爬开消失在绿叶中。它们好像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方式捕捉虫子,对于这种免费的午餐似乎提不起兴致。
观察成年啄木鸟往巢中送虫子,对我实在是一种乐趣。休息日我会整天坐在树下观察它们娴熟地给幼鸟送虫子的行为。为了一次能填上幼鸟那张得夸张的大嘴,它们每次捉到小虫子都会像我们串羊肉串一样,从嘴角一直排到嘴尖,一串绿色的虫子在嘴上鲜活地扭来扭去,却没有一条可以逃脱,这种叼虫子的技巧实在是令人惊奇。其实,它们之所以能有这种叼虫子的能力,是因为有功能强大的舌头与嘴的高效配合才起到这般令人惊奇的作用。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它们那躲在嘴里的了不起的舌头。我在它们经常飞过的两棵柞树间设置了一台自动触发拍摄的相机,通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成功地拍下了它们在林间穿飞的照片,我在这些照片中发现了一张在飞行中还伸着舌头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它们的肉红色舌头很长,舌尖部位还有一些粗糙的突起。如果不是借助照相机快门的速度,我想用肉眼可能永远看不到它们偶尔伸出来的长长舌头了。据相关资料介绍,啄木鸟舌头的长度是喙的两倍。
白背啄木鸟夫妻轮流外出捕猎,交替着给巢里的幼鸟送来肥美的虫子,几乎20分钟左右就有一只成鸟回巢送一次食物;偶尔也会因为什么原因,好长时间不回来,有时甚至超过1小时;有时夫妻俩又同时飞回来,同时落到巢所在的树干上,各自叼住一嘴的虫子好像比赛一样,分别站在树干的两侧。
我后来观察到白背啄木鸟在树皮中捕猎害虫,为其高超的技巧所折服。啄木鸟家族的嘴强直而尖,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很像木工用的凿子;它的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还有一对很长的舌角骨,围在头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弹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张可以使舌头伸缩自如;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粘液,非常适合钩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
每天清晨,它们就开始用喙敲击树干,在寂静的林中发出“笃笃”的声音,如果发现树干的某处有虫子,就紧紧地攀在树上,头和嘴与树干几乎垂直,开始实施“手术”:它先用像凿子的长喙啄开树皮,在继续深入凿出一个深深的小洞,然后闪电般伸出长长的舌头将害虫一一钩出来吃掉,将虫卵也用粘液粘出。
当遇到虫子躲藏在树干深部的通道中,啄木鸟的长舌头够不着时,它还会巧施“击鼓驱虫”的妙计,用嘴在通道处敲击,发出特异的、使害虫产生恐惧的击鼓声,使害虫在声波的刺激下昏头转向,四处窜动,往往企图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这里的啄木鸟擒而食之。它们一般要把整棵树的小虫彻底消灭才转移到另一棵树上,碰到虫害严重的树就会连续工作上几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虫为止。
啄木鸟吃食的害虫主要有天牛幼虫、囊虫的幼虫、象甲、伪步甲、金龟甲等。有的害虫潜藏树木中很深,把树活生生地咬死。只有啄木鸟才能把它从树干中掏出来除掉,所以又被称为“森林医生”。
【育雏】单亲家【育雏】单亲家庭的传奇
一整天观察下来,我发现只有一只雄鸟在喂养巢中的幼鸟。我对这只支撑着一家子生存任务的雄鸟产生一种敬意,也有一种好奇,想看看它是如何凭一己之力把这一窝幼鸟喂大。
在繁殖季节,雄性啄木鸟会发出响亮的叫声,那是它们在伸张自己的地盘,警告他人不得侵犯。这些叫声往往因为树洞的共鸣而特别响亮。循着这些“鼓声”,我在森林公园步行道的最高景点“枫王”附近,还发现了一处白背啄木鸟的巢洞。
4月下旬,我刚发现那处巢洞时还在“施工”中,那对成鸟在轮流凿击树干,一点点拓展它们爱巢的空间。6月中旬,我再次去观察时,幼鸟已长到能抢着爬到洞口来争夺成鸟送回来的虫子。观察一会儿后,我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往巢中送食物的只有一只雄鸟,而且这只雄鸟比其他巢的雄鸟胆子要小,我观察的距离稍近,它就会以20米距离为圆心绕着我在林间穿飞,偶尔还大声冲我鸣叫示威,对我反复观察好一会儿才会安静下来。
雌鸟去哪儿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第二天又去观察那处巢洞。一整天观察下来,我发现还是只有一只雄鸟在喂养巢中的幼鸟,这说明那只雌鸟肯定出了变故,不是被天敌吃掉,就是其它原因死掉了。得出这个判断后,我对单身来支撑着整个一家子生存任务的雄鸟产生一种敬意和同情,也产生一种好奇,想看看它如何凭一己之力,把那些由两只成鸟来喂养都很吃力的一窝幼鸟喂大。
这只雄鸟没办法像其他夫妻那样,每隔20分钟就轮流向巢中送一次食物。我观察到它平均40分钟左右才向巢中送一次食物,而最快的一次是间隔10分钟向里送了两次食物,这样不稳定的频率是否影响幼鸟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我一直对这种情况有几分担心。而且,它似乎格外敏感和胆小,我在30米外的观察点上稍有点动作,它就会几次试探着飞向巢洞附近又忙乱地飞走,也许它本能地意识到自己的安全对这一窝的小生命有多么重要。
当它终于感觉安全飞回巢洞时,巢洞里的幼鸟已经早就急不可耐地“吱啊吱啊”地鸣叫起来,它忙碌着喂完幼鸟后,会以一种和其他啄木鸟夫妻都健在的不一样的方式离开,几乎每次它都会发出一长串“嘎嘎嘎”的欢叫消失在森林中。我能强烈感受到它的那份欢快,不管人们是否认为我是一臆断,只要在那片森林的绿影之中听到这声音,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能感受到那份情绪。
有一天,我真的为这个单亲啄木鸟家庭的生存感到绝望了。一天下午,我再次来到巢洞附近时,巢洞那棵树干根部有一条苍灰色的蝮蛇正试图向上爬,这家伙足有1米5长。我的出现惊扰了这条蝮蛇,它慌乱缩回已经爬了一半身子,快速地钻进草丛,又爬过一根朽烂的倒木,消失在一片高草之中。
这种蛇毒性很大,性情也凶,经常主动攻击走近它的人和动物。它试图爬上这棵树,可以肯定它已经发现了这处啄木鸟的巢洞,正准备爬上去吞吃幼鸟,我的突然出现使它不得不退走。我没有去打这条蛇,任由它钻进草丛走掉;但我知道它并不会走远,待周围恢复平静后还会回来。那样这个单亲啄木鸟家庭将有可能面临近绝境,由此我猜想雌鸟的失踪可能也和这条蛇有关。
那天我一直在那里守到天黑,那条蛇没有再出现。第二天下午,我又登山来到那里,在距巢洞的那棵树还有10多米的道路旁,我突然看到一条和昨天一模一样的蝮蛇,由于走得太近,我本能地向后跳了一下。待站在5米外再看时,我发现它一动不动,头部已经被砸烂了,附近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很显然,这天上午的某个时段,这条蛇与上山的游客遭遇了,游客毫不犹豫对二天下午,我又登山来到那里,在距巢洞的那棵树还有10多米的道路旁,我突然看到一条和昨天一模一样的蝮蛇,由于走得太近,我本能地向后跳了一下。待站在5米外再看时,我发现它一动不动,头部已经被砸烂了,附近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很显然,这天上午的某个时段,这条蛇与上山的游客遭遇了,游客毫不犹豫对它下了杀手。
我正端详这条死蛇时,那只雄啄木鸟又一次喂完幼鸟欢叫着飞走了。始终惦念着鸟巢洞中的幼鸟,让这条蛇走到了绝路,那些游客无意间的行为却救了这巢啄木鸟。此事过后第5天,这一巢幼鸟全部安全出飞了。那只雄鸟终于靠自己的力量把一巢幼鸟喂大了。
第6天的早上,山上弥漫着大雾,我和几位朋友登山再次路过那处已经空了的巢洞,不自觉地向上望了望。这一望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再定睛细看,雾蒙蒙中,确实有一只小啄木鸟立在洞口那里。待我们走近了,它没有鸣叫,扑扑楞楞地飞走了,消失在大雾中。我不知道这只幼鸟为什么又回到森林中这个小小的家里,是本能的依赖还是别的什么?但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忧伤的味道。
“森林医生”每天能吃多少条害虫?
啄木鸟为保护树木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称它们为“树木医生”。
在我国一些古书里,很早就有关于啄木鸟啄木食虫的记载,例如《禽经》中有“志在木”,《异物志》中有“穿木食蠹”的记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记载:“此鸟斫裂树木取蠹食故名”,还指出:“(啄木鸟)刚爪利嘴,嘴如锥,长数寸,舌长于嘴,其端有针刺,啄得蠹,以舌钩出”;此外还有“南山有鸟,其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无干于人,惟志所欲,性清者荣,性浊者辱。”等歌咏它们的诗作,可见啄木鸟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啄木鸟专门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娥、蠢虫等害虫,每天能吃掉1000条左右。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啄食天牛80%以上。
啄木鸟的舌头为什么会长在鼻孔里?
啄木鸟的舌细长而富弹性,其舌根是一条弹性结缔组织,它从下腭穿出,向上绕过后脑壳,在脑顶前部进入右鼻孔固定,只留左鼻孔呼吸。当舌根从下腭向外滑出时,这种“弹篝刀式装置”可使舌头能伸出喙外达12厘米长,加上舌尖生有短钩,舌面具粘液,所以舌头能探入洞内钩捕各种害虫。
如果巢穴通道弯曲或虫穴很深,啄木鸟的长舌头够不着,它就会用一种声波骚扰战术。它测知虫穴部位之后,用喙上下左右敲击,使树干孔隙发生共鸣,躲在里边的小虫感到四面受敌就向洞口逃窜,这就使啄木鸟有了捕捉机会。据调查,啄木鸟一天可发出500?600次啄木声,每啄一次的速度达到555cm/s,而头部摇动的速度可达到580cm/s。
啄木鸟快速啄木为什么不会脑震荡?
据科学家测定,啄木鸟在啄食时头部摆动速度相当于每小时2092公里,比时速55公里的汽车快37倍。它啄木的频率达到每秒15次。由于啄食的速度快,因此在啄木时头部所受冲击力等于所受重力的1000倍,相当于太空人乘火箭起飞所受压力的250倍。既然所受的冲击力这样大,那它为什么不会得脑震荡呢?
原来啄木鸟的头骨十分坚固,其大脑周围有一层绵状骨骼,内含液体,对外力能起缓冲和消震作用;它的脑壳周围还长满了具有减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使其在啄木时头部严格地进行直线运动。假如啄木鸟在啄木时头稍微一歪,这个旋转动作加上啄木的冲击力就会把它的脑子震坏。正因为啄木鸟的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尽管它每天啄木不止,也能常年承受得起强大的震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