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比较

(2011-03-18 09:19:57)
标签:

杂谈

“国民收入账目”(national income account)是宏观经济的第一课。公认是最沉闷的经济学题材。当年同学之间没有一个有兴趣﹐可幸大 家知道老师不会在这方面出试题。国民收入账目是教政府怎样统计几种不同的国民总收入﹐国际贸易怎样入账﹐税收及政府财政怎样算﹐等等。闷得怕人﹐当年我无法集中五分钟。这里要说的是比较有趣的有关话题。国民收入账目用政府的统计方法﹐没有多少经济内容﹐如果我们以经济学的概念来衡量这些统计数字﹐会发觉不少地方跟经济理论是合不来的。不幸是“宏观”以这些数字来论经济。

 

日本的例子

国民收入的统计是为了大概地衡量生活水平。一国之内﹐这些统计数字的变动误导成分不高﹐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是另一回事了。

二○一○年八月报道说﹐中国的总国民收入开始超越日本的﹐意思是说刚刚超过。这是以美元算。以实质总国民收入算﹐我认为早就超过﹐而且超过很多。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土地三十多倍﹐好用的土地约二十倍。以美元算﹐中国的总国民收入要超越日本十倍恐怕是很久的将来的事﹐但以实质算超越十倍不应该困难。日本的物价比中国高出很多﹐而日元在国际上奇强﹐这样与中国相比日本人的实质收入是高估了。中国与日本的实质收入差别要怎样调校才对不是浅学问﹐是我要说的题外话了。

 

要说的是比较有趣的三点。其一﹐我认为日元在国际上强劲是政治压力使然﹐早期有外来的压力﹐后期日本人出外投资者众﹐保持日元的强势有助。国际上有些专家认为日元持久地有强势是因为技术上政府难以减弱。这不对。日本的经济不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二○○一年在旧金山跟弗里德曼谈到日本﹐他关心﹐说那里的货币供应量推不上去﹐日元过于强劲﹐是以为难。我认为一只弱币要增强可能不容易﹐

但强币要转弱则易如反掌。大手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导致可以接受的百分之五左右的通胀率﹐日元的国际汇率会因此增而下跌﹐何难之有哉﹖弗老当时指出日本的国会不通过可以大手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法。二○一○年九月日本某政要说要用直接干预的手法来压制日元的强势﹐是一种政治言论。一个国家的国际币值弱﹐要加强可能要推行外汇管制﹐或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购回自己的货币。但货币在国际上有强势是另一回事﹐要调校转弱是容易的。一只货币的弱势与强势的调校困难是不对称的。

 

购买力平价说是蠢理论第二点。国际上的言论﹐老是喜欢把国与国之间的国民收入相比。不是以实质收入算。通常以美元算。这种比较源自经济学上的Purchasing PowerParity Theory(中译“购买力平价说”)。此说也﹐指同样的币值﹐在不同国家其购买力会相同。这里牵涉到的一方面是深学问﹐说来话长﹐这里不说﹔另一方面是浅学问﹐只几句就说完了。说浅的吧。浅的有两个看法﹐读者选哪一个都“对”﹗第一个看法﹐是阿尔钦提出的﹕“购买力平价说”是套套逻辑﹐永远对﹐因为不可能错。这是说﹐无论国与国之间有没有汇率管制﹐或关税各各不同﹐或有多种贸易约束——在这些及其他局限下﹐物价不同只不过是反映􃠥局限不同﹐非不“平”也。扣除这些局限物价会相同﹔加进局限﹐物价因而不同﹐不能说parity 不保﹐所以购买力平价说是套套逻辑﹐非理论也。阿师之见当然对。好比你走进内地的机场喝一杯咖啡﹐其价比机场外高五倍﹐局限不同﹐价因而有别﹐你可以不喝﹐何不平之有哉﹖另一个看法是以一只货币算物价﹐漠视局限﹐国际相比﹐同价但实质的享用不同﹐或享用相同但物价不同﹐所以不平也。这看法当然也对。怎样也不对的是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因为根本不是“理论”﹐也没有说明是哪个看法﹐属无家可归之类。蒙代尔的弟子(R. Dornbush)曾经大书特书﹐萨缪尔森大赞特赞。不知是套套逻辑而试行以之解释世事是令人尴尬的。

 

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比较

第三点也有趣。为写此节﹐我挂个电话给一位对日本楼房市价有认识的朋友﹐得到的二○一○年中期的资料是﹕日本城市与中国城市的楼房市价﹐以美元算﹐大致相同﹐奇怪地近于完全一样。不是历来一样﹐而是二○一○年报道的﹑中国的总国民收入与日本的打平之际﹐大家的楼房之价一样。是以每平方面积算价的。我们知道在这时期中国的高楼大厦林立﹐多得惊人﹐而中国的土地面积比日本的大很多。这样﹐以房地产的总值算财富﹐中国比日本高出很多是没有疑问的﹐虽然高出多少倍我手头上没有数据——若有数据﹐为这倍数作大约的估计不困难。房地产的财富中国比日本高出那么多﹐总国民收入怎会是刚好打平的﹖

房地产的市值是任何国家的财富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日本与中国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财富是收入以利率折现所得﹐而收入是将来的收入﹐无可避免地牵涉到大家看不到的预期。无从观察的预期是经济分析的大麻烦﹐我们只能从看得到的局限转变衡量。二○一○年﹐中国内地的住宅租金的每年回报率只约楼房之价的百分之二﹐非住宅约百分之五强﹐皆低于百分之六以上的银行借贷利率。这显示中国的预期收入或通胀或二者的合并会上升。这预期上升﹐加上经济稳定﹐外资涌进中国不难理解﹐可能是内地楼价政府总是打不死的一个原因。

 

当然﹐楼房之价可以暴升暴跌。这些大幅的波动可能起自牛群直觉的乱闯﹐也可能起自财富累积的仓库选择有转移。愿赌服输﹐历史的经验说这二者对经济为害不大﹐主要是市场把财富再分配一下。然而﹐这暴升暴跌也可能起自政府的政策失误﹐或像二○○八年美国发生的不幸﹐金融市场的合约隐瞒􃠥一个大骗局。源自这后二者的楼房之价暴跌对经济会是为害不小的。

 

人杰地灵也不幸

转看美国吧。二○○三年美国的楼房市价高出中国的不止一倍﹐但二○一○年可能不及中国的一半。从楼房之价看财富﹐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对出现了大变动。然而﹐作这种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局限在两方面很不相同。其一是美国的房地产不是他们最主要的财富。美国的主要财富是知识与科技资产的所值。论科技知识日本也了不起﹐二○一○年看中国还是远远地落后了。这里我要指出的﹐是美国的房地产之价大幅下降﹐代表􃠥的财富下降是上述的不幸的那一类﹐对他们的国民收入增长有不容易解决的麻烦。然而﹐从富裕的比较上﹐因为美国的知识财富了不起﹐他们在国际上的优势还会持续。

第二方面﹐美国不仅地大物博﹐人口不及中国的四分之一﹐以地大而言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冠于地球。这样﹐无论他们的楼房之价怎样下跌﹐在人均的楼房实质享用上﹐日本与中国是永远不及美国的。从国际的局面看﹐楼房的享用收入一般是在总收入享用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样衡量﹐以人均的实质收入算﹐中国要超越美国是遥遥无期了。

“宏观”的国际经济比较难以衡量。就是假设美国的地价下降到零﹐含意􃠥楼房之价再下跌﹐但那重要的人均楼房享用依旧﹐实质上远超日本及中国的。问题是国民的财富下降了﹐那里的市民采用防守策略﹐对经济的增长不利。

当二○○八年雷曼兄弟事发﹐金融危机震撼地球﹐我立刻说美国的资源依旧——房地产与知识资产皆依旧——还是人杰地灵也。单以资源论前景﹐这前景没有变。问题是资源的所值是通过市场来厘定的。金融市场出现了问题﹐是人为之祸﹐原则上可用人为的方法修正﹐收复失地指日可待。传统上这种修正属宏观的范畴﹐但我们看不到这门学问作出了什么贡献。是宏观经济学的大考﹐打个零分的教授恐怕不少吧。国民收入漠视伊甸园最后让我转到《圣经》说的伊甸园的例子。那里除了禁果不能吃﹐其他应有尽有﹐享之无尽。伊甸园之内没有财富﹐也没有缺乏﹐因而没有价﹐国民收入谈不上。亚当与夏娃享受􃠥的全部是消费者盈余(consumers surplus)。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实质收入是价格调整后的收入﹐在伊甸园不存在﹐但说到实质享用消费者盈余要算进去。原则上这盈余是可以量度的﹐但国民收入一般没有算进。

回头看上文提到的美国房地产的例子﹐跟中国相比远为容易接近一个伊甸园。假设他们的地价下降至零﹐他们的人均楼房享用依旧﹐虽然他们的财富及国民收入下降了﹐但因为楼价也下降﹐消费者盈余的上升足以抵消有余。如果我们不管这些下降会带来的其他不幸﹐国民的生计没有下降。另一方面﹐纯从房地产看﹐因为消费者盈余没有算进﹐加上需求弹性系数的考虑﹐一个国家的财富与国民收入上升可能代表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举个例﹐如果某国把房地产的供应量减半﹐需求弹性系数低于一﹐房地产的总财富会上升﹐租金收入的总值也会上升﹐但人民的生活水平会下降。)

地球上不同的国家﹐某程度上各有各的准伊甸园。以我为例﹐中国的古文化享之不尽﹐除了自己的时间其享受之价近于零。曾经提及﹐购买及移植成长了的桂花树﹐中国之价只约美国的五十分之一。这些是消费者盈余很高的享受。国国不同﹐但每国家都有自己的多个准伊甸园。另一方面﹐消费者盈余这回事﹐不同地方的变化可以很大。这些变化﹐国民收入或国家财富一般没有算进去。从经济科学衡量﹐人与人之间的财富相比没有多大意思﹐何况国与国之间。国民收入的相比也如是。可以考虑及有点用场的是财富或国民收入的转变﹐但要基于某些其他情况不变﹐也要考虑弹性系数的左右。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伊甸园。好比今天早上我研究古文物﹐下午写书法﹐晚上做文章——全部自得其乐﹐而此乐也﹐皆消费者盈余。算是富有吗﹖世俗说不算。但上苍有知﹐如果我的多项玩意本领可以转让——不是卖书法﹐而是写书法的本领可以卖出去——排队轮购的人不少吧。伊甸园的放弃是多赚钱的代价﹐要多赚钱﹐是说这代价在边际的相对上是下降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的增加是受到需求定律左右的。

 

摘自经济解释卷二《收入与成本》中信出版社

 

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比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