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晚,我在黄老师家“串门”儿——读《行走的风景》第一辑有感

(2023-12-18 08:12:39)
标签:

散文

/胡锡琼

 

杨绛先生曾说过读书就像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平日里,我不喜客套,因此不常串门。但“隐身”的串门儿——读书这事,我却非常喜欢。对于书,我向来求知若渴。悉闻黄永赞老师的散文集《行走的风景》已结集出版,我便求来一册。今晚,小丫头吃过晚饭,就在书房趴着睡着。我由着她睡去,乐得有一点自由的阅读时间。今晚我在黄老师家“串门”!

一看《行走的风景》封面类似我家乡的风景——茗岙梯田的照片,封底照片也是我熟悉的丽水长廊,顿生亲切。原先,我只知道黄老师是我们永嘉县读书学会的副会长,读了杨丽和会长为此书做的序,我对黄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爱,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哪里,发光到哪里。”这是我努力的方向,一路向阳,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黄老师的自序里,我深深地感受到黄老师对故乡岳西的热爱,这是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的真性情。虽然我一直生活在这生养我的这一方水土上,感觉自己无法真切体会黄老师的乡思,但这份感动还是溢满我的眼眶。

第一章《行走山水》,所记皆我熟。行走之处亦有我的足迹。夜幕下的丽水街,我也曾驻足“留声物语”的休闲驿站,观看那黑胶唱片和古铜色的大喇叭留声机,赞叹店主肯定是个文艺青年。黄老师所行之处皆能勾起我的回忆,我也乐得比较我的体会和黄老师的文字。我是一个比较直白的人,每到一处地方,我觉得内心舒适安宁,呼吸的时候,想闭上双眼,张开双臂,就这个地方就是好地方。“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我不曾把夜幕笼罩下的丽水街比作一位文静的少女,但此刻却非常赞同黄老师的比拟,更羡慕他笔端流泻的华丽词句。

今晚,我在黄老师家“串门”儿。《烟云一卷》,仿佛黄老师,此刻就坐在我对面,抿着清茶,采风事宜娓娓道来。我向来不擅长接茬,多好,此刻,我就静静聆听。听黄老师介绍“十一间•清苑”,听黄老师讲他躺在锦里眺台的躺椅上看书、看鸟,听黄老师讲在“林山•十一间”听笙箫、写世事……心驰神往!

野炊,是我一直乐衷的事,现在几乎每周六,我们都会外出野炊。美丽的楠溪江,到处都是风景,我们往往择一处人少的地儿扎营,孩子便可撒欢儿去。男人们起灶,准备饭菜,女人们喝茶、嗑瓜子,唠嗑便是。每每,都觉得非常安适。黄老师去楠溪江秋游野炊,与我不同。深秋的柿子,农家小院的橘子,蜿蜒的山路,山脚下的草垛……这些我见怪不怪的事物,变成黄老师的文字时,我有了别样的感受,竟是这样的美丽。石门台景区,我不知走了多少回,感觉最美的还是这一回“串门”时,看黄老师的文字描述。每每,我用“啊!这里的风景真优美!”抒情时,引来伙伴嘲笑,我便打趣“石门台美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今日才知,黄老师可以,他优美、朴实的辞藻是我内心的独白。我有点“相见恨晚”的激动!

小若岩在建设中时,我也爬过一次。出发时就听家人说比较难走,而且走完全程估计要三四个小时。我因膝盖有伤,很担心自己会完成不了此次挑战。因此前行时,只顾低头看路,抬头也只为判断和伙伴的距离,以免自己掉队落单。虽然安全完成整个爬山活动,但沿途风景未曾顾暇,后悔不已。幸得今日“串门”,听黄老师再讲小若岩,“山风习习”、“松涛阵阵”、“悬崖陡峭”、“壁立千仞”,一一重现在眼前。

旅游出行,我一般不会选择探访古村落,因为这是我家门口的样子。看了黄老师的文字,我才知道古老的碎石铺就的街巷会生发古老的气息,就像青石板也会诉说悠久的历史。再回老家,我定会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定是我不曾离开,也以为自己不可能离开,我才疏忽、漠视了这古村落的美和我的情感。

泽雅我没有去过,南京去过一次。那是陪大侄女研学,看看南大的文化底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是无法深刻体会战争的残酷的。近日,我陪孩子们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孩子们读到“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一个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抡起胳膊,其他同学哄然大笑。我赶忙询问抡胳膊的孩子:“这样抡一圈,爆发力是不是大一些?”那个孩子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后来,我利用托管时间陪孩子们一起看影片片段,才加深了孩子们对人物和那场战斗的理解。“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孩子们再读的时候,情感就饱满多了。读了黄老师的《南京,南京》,我对这座六朝古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绍兴我去过好机会。今晚听了黄老师无声的讲述,我觉得自己的旅途只是在看热闹,完全没有深入感受这座梦里水乡的文化底蕴。带着两个孩子,相隔十几年,都买了题名扇,都吃了臭豆腐……我怎么没有黄老师这般动人的语言文字呢?

红原,原来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我没有去过,但黄老师记叙的,他和藏族羌族同胞的情谊让我想起了老舍先生的《草原》,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今晚我在黄老师家“串门”!我在他行走的山水里,回忆我的足迹,用他的文字来填补我那一刻心中的感受!高山流水,难觅的知音啊!

第二章《岁月留痕》,讲述母亲、父亲、儿子、祖父、初恋等故事,也勾起我的家人朋友的思念。“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黄老师的“千层底儿”虽然静静地躺在墙角旮旯的鞋盒中,但却温暖了黄老师每一冬。依稀记得我小时候,我的母亲也做过千层底儿,但我们应该没有穿过。

我时常觉得自己是小人物,因此,我对小人物总是很友好,比如小区的保安等。有时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都顾不过来,哪有时间管别人?今日读了黄老师的《街角的修鞋匠》,内心有了新的感触。有时,我常和街头的小贩计较5角一元,也时常拿出家里的秤称称,看看她们会不会缺斤短两。“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我想黄老师真诚、善良,因此照见的也是美好和快乐!以后,我也要让自己萦绕在爱的美好里。

我属于无肉不欢的,但我更喜欢青菜。野蒜,我没有吃过。但黄老师《故乡的野菜》里的荠菜和野芹菜我却非常喜欢。有一年春天,我们去临海干儿子家,奶奶带着我们在田埂上现挖荠菜,烙饼吃。野芹菜,特别是野水芹,我采摘过一两回。虽然水芹根上的蛞蝓让我害怕,但洗净的水芹用猪油爆着蒜瓣炒起来,那股特别的清香,仿佛现在还在我的味蕾上跳舞。读了这篇文章,我对这两种野菜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感受到了黄老师对家乡、母亲、童年的深深思念。如果有机会,我也想想尝尝阿姨做的野蒜鸡蛋面。

《教师素描》,巧了,今年教师节,我也回忆了几位恩师,但没有这张“群体素描”有创意。另我意外的是黄老师还写了儿子的老师和读书学会的教师会员。我感觉,黄老师的眼界比我宽很多,这也是一种博爱,我要学习。只有心怀天下,才有诗和远方!

黄老师家后院的石棋盘又点中我的心弦。儿子小时候,为了培养他的兴趣,我也是画了好多棋盘,再用胶带封塑好。前几日,小女肺炎支原体感染,要注射阿奇霉素,特别费时。我就在医院院子里摆开桌子,和小女折折、画画做了一副斗兽棋,既打发了时间,又和孩子学会了一种新游戏。这周末,孩子们玩这副斗兽棋,特别新奇和喜欢。虽然我不懂象棋,但我能理解黄老师对爷爷的怀念。

锅巴,柴排灶的铁锅,一整张的锅巴,是我和我奶奶的情感见证。我和奶奶一起生活了近30年,直到工作调到镇上才分开。那30年,奶奶负责给我做饭,没到饭点,她总是急忙回家给我烧好,我爱吃的锅巴。一张锅巴,就是我的午餐正餐啦。而黄老师文中记载的浇上肉汤的吃法,我从来没有尝试过,我担心锅巴会不焦脆了。我奶奶现在已经87岁了,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由我二姑照料。我再想吃她老人家为我烧的锅巴已成奢望。有机会能去看望她,我尽量多去陪伴。毕竟,看一次就少一次了。黄老师的文字就有这样的魅力,总能触动我心底的柔软。如果,下次黄老师返乡,能捎袋他二姑父家厂里的锅巴给我分享就好了。

电视机的变迁,我也感受过。小时候,村里的小卖部会播放录像带,《蜀山奇侠》,就是那会儿看的。晚上,我们大伙儿挤到小卖部的院子里,看录像,长辈们会给我们买点瓜子、可乐。小卖部老板也很和气。现在我们几乎不看电视,有些家庭根本没有电视。一部手机可以代替所有。但春节联欢晚会、中秋晚会,亚运会开闭幕式等,我还是要坐在电视节前看的。我觉得看晚会、吃零食是我最放松的方式。 

我很小的时候村里也是没有电的,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印象中,那时圣诞节,教会聚会,那种手提的灯,特别白,特别亮。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灯。黄老师学生时代,微弱的灯光,清瘦的背影,我没有经历过,想来很唯美,友谊地久天长。不知什么时候,我觉得生活中就有电灯了。那个时候,特别希望停电,停电了,就可以点蜡烛。昏黄的烛光摇曳,对影成三人,那时的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联想起《灯光》里,郝副营长划火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书,一脸羡慕书中插图上的灯光,我不由得感叹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是多么优渥啊!

我没有打过赤脚,读到黄老师不忍在雪水中弄脏妈妈新纳的“千层底儿”,毫不犹豫地脱下鞋子系在腰间,赤脚在雪地里走了一程又一程。我仿佛看到那时的黄老师,双脚已冻得通红。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里曾讲述青铜冒雪坚持卖芦花鞋,最后他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也卖了。虽然他光脚踩在雪地上,但青铜觉得自己的脚暖和和的,我想那时,黄老师,摸着腰间的“千层底儿”,内心肯定也是暖和和的。

关于自学考试,我曾报考过几门,后来坚持不住,放弃了。后来,参加了当时流行的网络教育学院,完成了学历提升。大家都说自学考试的学历最硬码,什么函授,远程教育都含有很大的水分。能坚持完成十几门的自学考试,我非常佩服黄老师,那得多少个夜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

黄老师是重情重义之人,他定不仅仅只在清明追忆祖父母、班头、五叔。黄老师常忆大别山,忆大别山的夏,也忆大别山的冬。那些乡村冬夏的栖居时光,镌刻在黄老师的心里,而黄老师优美的文字镌刻在我的心田上,因为我觉得黄老师大别山下的故土,与我这楠溪江边的民俗竟有几分相似。

我家没有牛,割草、骑牛我也当然没有体味过。不过,我非常向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闲适。现在,只要能有机会让孩子体验弄耕的乐趣,我定欣然前往。书里,黄老师好几次提到为了看《西游记》,他把牛随便赶到一处山田,结果牛儿因无人看守,偷吃了一大片庄稼。当然黄老师也受到责骂,我相信那时黄老师可能会生牛儿的气,但现在气肯定是全消了,还盼着有头牛等着他回去放呢!

《岁月无声》《四十而惑》《生日》等篇,我读出了黄老师面对光阴的荏苒,会惆怅,会不舍,会感叹!但我更读出了他的乐观、豁达和浪漫。今年,恰好我也40周岁。黄老师的关于岁月冗长年华未央的文字,亦如春雨,撒向我的心田,我觉得是这样的应景。“岁月安然,日子安暖”也是我的期许!

《快乐时光》《儿子》表达了黄老师对儿子的慈爱。我们也曾为人父母,这份爱意我们都经历过。是呀,我们给孩子跑龙套,纵然辛苦,也觉幸福无比。黄老师说:“上对下路长,下对上扁担长。”我的父亲也曾对我说过一句俚语:“只有上孝下,没有下孝上。”是呀,黄老师,不断的告诫我们要及时感恩,不要待“子欲养而亲不在”,空留“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遗憾。我的父亲近日遭遇小车祸,脚板骨折,打着石膏,不便回乡下走山岭,我执意留他住我家修养。我们都这把年龄了,真正住在一起也很少了。我想彼此珍惜这段相处的时光,彼此温暖着对方。

第三章《乡思入梦》,老屋、灶台、父亲、母亲、中秋、重阳,千里明月寄乡思,黄老师怀念那一个时代!黄老师啊,您是首届“十佳”新永嘉人,温州市“十佳新居民”,您现在是我们永嘉人啦!别把永嘉当他乡,永嘉是您的第二故乡啦!这不,您行走过的楠溪山水里也有您对我们楠溪的深深热爱。我们现在共饮楠溪水,亲如一家人!

第四章《书香盈袖》分享的是黄老师的阅读故事,黄老师爱阅读与生俱来,从小好读书。我也曾在孩子幼儿园里分享过我们的阅读故事。弹棉花营生的父亲,吃尽了生活的苦,亲手给我焊了两大一小三个书架,希望我们兄妹三个多读书。果然,我们兄妹三个不负他的期望,成年后虽然在不同的岗位工作,但仍坚持读书的习惯,特别是我哥哥,他每天坚持给大家推荐一首古诗,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读书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作者简介:胡锡琼,小学教师,永嘉县读书学会会员。

今晚,我在黄老师家“串门”儿——读《行走的风景》第一辑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