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江北皆秋意,白鹿望乡即风景——黄永赞张锦云《行走的风景》暨《白鹿城》品读会成功举行
(2023-12-13 09:11:56)
标签:
新闻 |
文/陈郑
时入深秋,乡愁几许。在江南的深秋季节里,伴随着来自故乡的风和一种乡思的情愫,思绪万千里,飘渺故山秋。11月12日下午,黄永赞、张锦云《行走的风景》暨《白鹿城》品读会在永嘉县瓯北街道双塔城市书房里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永嘉县读书学会主办,为三位作者的两部新书举行品读分享会。活动由永嘉县读书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忠德主持,来自瓯江两岸的文学界的嘉宾代表、永嘉县读书学会的部分会员和热心书友近三十人参加了活动。
会议首先由永嘉县读书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忠德致贺词,他指出,这场品读分享会的举行是温州及永嘉文坛的喜事,他对这两部作品的问世和出版表示诚挚的祝贺。他说,高沐女士为了创作《白鹿城》,潜心十载,多方查证史实和资料,再现了温州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这70多年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展现了温州人民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民运抉择,堪称是为温州近代历史立传的大作品;同时,黄永赞先生用散文记录人生的风景,记述家乡的印象和往事,充满了浓浓的故乡情结,他的语言质朴而又生动,情感真挚,作品传递出很好的正能量,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好作品;而张锦云先生在诗词造诣上也是有着较高的水准,他的作品同样注重诗意的营造,对温州和永嘉有着很深的感情,在词的艺术提炼和表现上下了不少功夫。为三位作者的两部作品的出版致以热烈祝贺。
会上,著名小说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傅建国做了讲话,他通过对三位作者作品的阅读,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我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好故事,都有不一样的记忆,也都有一种深深的对故乡的情怀,这是他们三位作者身上所具有的共同点。高沐女士的《白鹿城》,对于展现温州的近代史的进程是很有分量的作品。往事并非如烟,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走进历史中的温州,去抚摸岁月风尘中的故乡;而同是作为安徽人,黄永赞的作品,在字里行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穿越山水,连接梦想和现实,抒写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第二故乡的热爱,这使他写出了非常有真情实感和接地气的作品。而张锦云先生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优美,充满古典的气息,有着另外一种美的感受,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追求和感悟。总之,读他们的作品,他感觉到,文学不仅是个人心理上的表达,也是一种深深的情怀和心灵的寄托,他勉励大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要坚持内心的最初的情怀,要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激励和担当,才能支撑自己走更远的路,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随后,作为现场主讲的高沐女士,黄永赞和张锦云先生分别就长篇小说《白鹿城》和诗文集《行走的风景》谈创作体会和感想,回顾了创作的缘起,写作的过程和其中的收获等。
在三位作者介绍了自己创作体会后,会议进入了现场嘉宾文友的品读环节。各位嘉宾及文友纷纷发表对两部作品的品读感受并做了现场分享与交流。
作家、诗人,永嘉县读书学会名誉会长周永温先生说今天的品读会是永嘉文坛的一大盛事。他指出,高沐女士的小说,历史跨度长达70多年,以林家医馆为主线,再现了温州人民在大时代中的奋斗史,是温州近年来关于温州本土题材的历史佳作,是一部具有史料性质的温州历史纪实性小说力作。同时,他认为黄永赞先生《行走的风景》中的散文作品,文字很朴实敦厚,但是也写得生动,优美和形象,有较深的文学底蕴和特色,他善于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进行写作,有较好的艺术性,情感流露的真挚与自然是最难得的。而另一位作者张锦云的词作,用词精炼,韵律很美,把现代的情感和古典的优雅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词的魅力。
青年诗人、永嘉县读书学会副会长陈郑则感言,《白鹿城》写的是温州的人,温州的城,温州的往事,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高沐老师遍查史料,十年探寻,呕心沥血,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写出了这本大著作,非常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同时,他认为,黄永赞先生文如其人,正如他的散文集里的内容一样,全书流淌着作者浓浓的对故乡的真情,无论是在行走山水之间,还是感悟岁月的点点滴滴,亦或是对家乡的回忆,对乡情的歌咏,对父母的感恩,都如此真真切切,让人难忘一位赤子的拳拳之心,他用文字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读书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生的美好风景。而对于张锦云先生,他用古典诗词为载体记录了内心的所思所感,很多诗篇里充满了对故乡的赞美和温州这个第二故乡的感怀,把内心的情怀进行了抒发和传达,文字凝练,意境典雅,是一种非常美的享受。
教育作家、永嘉教坛名师吴成业认为,高沐女士通过把温州人几代人口耳相传的一些老故事去求证,并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为那个时代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次,他认为张锦云先生的词写得很好,是非常典雅的。而对于他所熟悉的黄永赞先生,他不吝溢美之词,一赞行途中记录心灵的历程;二赞充实中追求写作的精神;三赞平凡中收获人生的荣誉;四赞乡愁中写出生命的真谛;五赞质朴中绽放故乡的美丽;六赞挥毫中抒发时代的情怀,用六个赞来表达对黄永赞先生为人及作品的高度肯定。
文友郑玲娟感慨说,有幸见到高沐女士和她的作品《白鹿城》,感觉到了“三美”:人美,书美,名字美。对于黄永赞先生,她没有评论,只有赞美。他是一个特别细致,温柔的人,在书写中的情绪很平静,虽然有着一丝淡淡的乡愁,但是在表达上却是平缓,不急不慢的,呈现的那些画面也非常优美,就像是一幅幅乡村的油画在眼前一一展示出来,可以类比台湾的一位叫蒋勋的作家,在看似朴素,平常的叙述里,却有一种平静的,内在的,温柔的力量。
文友陈晓芳说,黄永赞先生的散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书中散发着很深的情怀,这是对家乡的一种藏在心底的挚爱和真情,书中写了很多关于老家的系列的印象,写得细致,描摹刻画生动,画面性也很强,这也是令印象深刻的,也是值得我们向他学习的地方,也借此机会,祝贺他的新书出版。
文友季慧静说,黄永赞先生的这本《行走的风景》,这些文字写得特别让人有共振共情之处。她结合黄永赞先生的为人来谈他的作品,指出黄永赞先生是真挚、质朴的;是坚守、上进的;又是善良的,大爱的。这本书里面的文字也正如他自己所言,行走人生,处处是风景。他盛赞黄永赞先生正是那种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路的人,他和他的作品就是行走的风景。
文友程珺霞对高沐女士的作品表示钦佩,对于张锦云先生的诗词抱以高山仰止之情,而对于黄永赞先生的作品,她感觉宛如眼前飘过的山间的风,故乡的云,牵扯着游子的心。看完以后,有一种感触,所谓情思而牵动,不过就是灶里的锅巴,滋滋作响味飘香,文章就是传递给我们这样一种人间烟火气,让人动心动情。读他的文字,归结起来是一种别样的感触:人情薄意轻雕琢,活在别处亦是佳。
总之,所有与会嘉宾和文友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全面深入讨论作者及作品的方方面面,充分肯定了三位作者和两部作品给他们带来的启发、思考和感悟。对作品给予了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和认可。
最后,散文作家、省作协会员、永嘉县读书学会顾问余哲春先生做总结讲话。他指出,这次的品读会开得很好,很成功,也很有意义和收获。可以说,贯穿今天三位作者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故乡”,无论是生在斯长在斯的老家,还是建设在此奋斗在此安家在此的第二故乡,那都是一种故乡的情节。高沐女士十年如一日,为了一种信念,自带一种责任,为温州的历史传奇而奋笔疾书,写出了这部具有史料价值的作品《白鹿城》,这真是集十年之功,抒写温州故事,非常不容易,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功德很大的事情,这是一种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温州文脉的传承,意义非凡,可以说,北有《白鹿原》,南有《白鹿城》。对于黄永赞,我和他相识最初从一杯温暖的奶茶开始,可以感受到他的待人接物上的热情,细致,关爱,他的文字也是如此,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有着一种读书人的朴素的情怀。他善于观察和捕捉很多细节以及微妙的情绪上的变化,无论描写景物变化还是市井小人物或者写对故乡的记忆都能在平凡之中把很多情感进行了很好的传达,他又很勤勉,一直勤于笔耕,思考创作,结出了今天的硕果,可喜可贺。而张锦云的诗词,用语精炼,注重情境,韵味深长,优雅独到,写得很好,也有很多地方也到了温州的风景和人事,也同样有一种对第二故乡的深深情怀。总之,今天我们在这里品读分享三位作者的作品,它们都萦绕着一种对故乡的情怀,借用傅大作家的话,“我们都是有故乡的人”,此外都有对文学的情怀,这样的品读就多了内涵和深意。
此外,本次活动还精心安排了《行走的风景》中张锦云先生的诗词作品的朗诵赏析环节,与会嘉宾和文友共同朗诵了他的词作《水调歌头》。同时,文友、永嘉县读书学会监事长丁存进代表学会向三位作者赠送了由书法家章晓林老师题写的三幅书法作品,以兹纪念。
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展之前,温州日报发表了由著名小说作家傅建国先生写的品读高沐女士《白鹿城》的文章,而在活动之后,傅先生还把本次活动的精彩记录及相关情况撰文发表在中国作家协会的网站上,引起了多方关注和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