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 :Erikson的人生八个阶段

(2012-01-07 11:55:32)
标签:

育儿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转) Eight stage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 埃里克森 (Erik H Erikson)

2011-04-24 15:37:19
【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

       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

       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羞怯和疑虑则来自社会的期盼和压力。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提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如果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

【3】儿童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性 vs. 愧疚(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创造力、外性游戏)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罪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或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virtue of 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

【4】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勤奋 vs. 自卑

       在本阶段,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和使自己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在这一阶段儿童从所要学的课程中,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将使儿童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如果儿童不能发展出勤奋感,就可能产生自卑感。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virtue of competence);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incompetency)。
       埃里克森认为,好的老师在这一阶段对儿童的影响很大。他说:‘不止一次,我观察到在那些独具天赋和富有灵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是教师燃起了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

【5】青年期(12-18):自我认同 vs. 角色混乱

       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性。什么是自我同一性?他有不同的解说,例如:‘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出现的一种内在的自信’。自我同一性这个词含义非常广泛,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自己的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等等。
       虽然,同一性的形成是个终生过程,但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其原因是:1)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同一性危机。青年人突然觉得仿佛他们的那些冲动已受自己意志的约束,不再为所欲为了。2)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了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总是花很多时间对镜左顾右盼,或者耗费不少时间整理自己的仪容。3)承担社会义务压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否符合他人的心意,并为自己在社会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恼。
       如果青年在这一阶段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 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或者只是口头上承担一定的角色,但很快有改变角色。消极的同一性(反向认同)(negative identity) 就是获得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不予认可的、令人厌恶的角色。青年往往痛苦地感到他们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他们感到要做出的决断来得太多太快。为了避免同一性的提前完结,避免过早接纳四分五裂的社会角色,他们有时就进入了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psychosocial moratorium)。例如,有些青年人,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暂时离开大学去旅行,或者去经历各种不同的工作。这是青年寻求某种同一性的时期。
       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virtue of fidelity)。忠诚就是:‘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如果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就会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uncertainty)。

【6】成年早期(18-24):亲密 vs. 孤独(男性的最高期。男性主要是寻找性器官的快乐,女性主要是寻找感觉、被接纳。)

       艾里克森认为,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担当起成年早期的人物——与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只有当一个人确保自己的同一性时,才能在与别人的真正共享中忘却自己。例如,一个青年人只关注自己的男子气概,就不能成为一个最好的情人。他会过分注意自己,不能毫无牵挂地无私而温柔地对待异性伴侣,因而难以与异性情侣达到真正的感情共鸣。他所体验到的是孤独。本阶段的发展危机是亲密对孤独(intimacy vs. isolation)。
       为了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埃里克森认为应当发展下列的亲密关系:1)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3)异性;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5)能够并乐意与他严格遵守:a. 工作周期,b. 生殖周期,c. 娱乐周期;6)还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在埃里克森看来,真正的亲密感是两个人都愿意共享和互相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
       如果一个人在此阶段形成的友爱亲密胜过孤僻疏离,那么他就形成爱的品质(virtue of love)。艾里克森把爱定义为:‘永远抑制内在分裂机能的互相献身。’如果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就会导致青年乱婚(promiscuity)。

【7】成年后期(25-65):繁殖(爱、关怀)vs. 停滞(颓废)

       这一阶段的男女成人已建立了家庭,他们的兴趣开始扩展到下一代,生儿育女,关怀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他们进入到繁殖对停滞(或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的阶段。所谓‘繁殖’具有广泛的意义,不仅指对下一代的照料,而且指通过工作创造事物和思想。
       有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滞和人际贫乏’为特征的。如果一个人的繁殖感高于停滞感,那么在其人格中就形成关心的品质(virtue of care)。具有这一品质的人,能自觉自愿地关心他人的疾苦和需要,能给他人以温暖和爱。反之,则形成自私的品质(selfishness)。

【8】老年期(65岁至死亡):自我整合(完美感、成就感)vs. 沮丧、失望

       通常把老年看成是身心衰老时期。他们丧失了体力和健康,失去了工作,减少了收入,随着时间的流逝,还丧失了配偶、亲戚和朋友。艾里克森意识到老年人必须作出身体和社会的适应,但他侧重于内心的斗争——即保住潜能,用以维系生存甚至智慧的斗争。他把这种斗争称之为自我整合对失望(integrity vs. despair)。
       艾里克森认为,前面七个阶段都能够顺利度过的人,是有幸福生活和有所贡献的人,他们有完美感和充实感,而不怕死亡。这种人在这一段回首往事时,自我是统合的,怀着充实的感情准备告别人间。而回首以往的失败人生者则体验到失望感。由于他们生活中的某一或某些主要目标尚未达到,因而不愿匆匆离开人间,没有面向死亡的准备。
       在埃里克森看来,人生八个阶段以循环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在第八个阶段中,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下一代婴儿期的信任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统合胜过了失望,他就有了智慧的品质(virtue of wisdom)。所谓智慧也就是‘以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反之,则导致无意义感(meaninglessness)和失望(despair)。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如果基本信任超过了基本不信任的话,那么就会形成"希望"这一人格特点,如果一个人心存希望,那么就不会害怕失败与挫折,并且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的人格特点.
  2.自主性对羞怯与怀疑(1-3岁).
  父母应该让儿童发挥更多的自主性,主要要求父母用耐力和弹性训练孩子,按照社会规则约束并教育儿童,使其具备各种良好的行为与卫生习惯的同时,注意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使其在学会服从的基础上保持自由意志,那么孩子就能发展出较多的自主性.如果这样的自主性多于羞怯与怀疑的话,那么就会形成"意志"的人格特点.
  3.主动对自罪感(3-5岁)
  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身体和脑部的发育,他们开始会出现探索的行为,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或说周遭的环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甚至会主动的参与和尝试.这时父母对于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态度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如果父母以理解和关爱的方式对儿童的这些行为加以鼓励和引导,那么儿童就将在获得主动性的同时懂得自我限制,形成"主动性"这一人格特点.
  4.勤奋对自卑(6-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小学阶段,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最重要的是形成"勤奋"这一人格特点,勤奋的形成,要求父母引导儿童去体验由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而非是一味的强调结果,也就是父母要鼓励儿童勤奋学习的这一行为本身.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是阶段是人的青春期.艾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度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如果过去的危机都已经解决,并且能够整合过去的经验,那么一个人就能形成自我同一性.否则会角色混乱.获得了同一性,会形成"忠诚"这一人格特点.
  6.亲密对孤独(18-35岁)
  主要强调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7.繁殖对停滞(35-55岁)
  不仅指生养和教育儿童,而且还包括通过工作创造事物和思想,从而形成"关心"这一人格特点.
  8.自我整合对绝望(55-死亡)
  如果一个老人有过对社会的贡献和充实的生活,就说明他已调整好自身人格的各个层面,在回顾一生的时候就会对自己感觉满意,并且体验着一种圆满感和现实感,从而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衰老和死亡.对自己一生感觉满意,从而形成"智慧"的人格特点,而这个特点是可以传承的,从而为社会后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Eric Erikson的生命八个阶段


 
生命的八个阶段:(按照Eric Erikson 之「完成的生命周期」)
 

 

     阶段

 

    心理与社会的危机

 

     道德

 

     重要的关系范围

1. 婴儿期

(2岁止)

基本信赖基本不信

 

希望

 

做母亲的人

2.幼儿期

(2-3岁)

自主害羞与怀疑

 

意志

做双亲的人

3. 戏龄期

 ( 3-5岁)

主动罪恶感

目的

基本家庭

4. 学龄期

(6-12岁)

勤勉自卑

能力

 

邻居、学校

 

5.青春期

 (12-18岁)

身分认同身分认同的迷惑

忠实

 

同辈团体和其它团体的领袖模范

6.青年期

 (19-35岁)

亲密孤独

 

友情、性、竞争与合作的伴侣

7.成年期 

 (35-65岁)

创造力停滞

照顾

 

分工与共有的共同生活

8.老年期

 (65岁以后)

完整绝望

智慧

「人类」、「我的同类」


 
补充阅读材料:

网络转载:

弟弟說:考考你Erikson八階段發展理論..^^
臨時抱佛腳,發現一時間整合不起來,就讓我一步一步來吧!
這理論我學過三次 ~ 心理學概論、兒童發展、變態心理學
(這三科的書本解釋都有作者的獨到見解)

(一)心理學 (作者:張春興 ~ 現代心理學)
艾瑞克遜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Erikson 根據其自身人生經驗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所見,在1950年
提出解釋人生全程發展的「心理社會期(psychosocial stages)」,將
人生全程分為八個時期,理論基礎概念是 ~
A.任一時期的身心發展,其順利與否,均與前面時期的發展有關;
   前一時期發展順利者,將奠定好基礎助於後期發展。
B.人生每一時期均可是為一個「危機與轉機」的關鍵。均有特定困難,
   困難未解決,心理危機持續存在;困難解決,危機化轉機,便能順利
   發展。
C.理論內容:
期別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順利          
                   心理危機          發展障礙
----------------------------------------------------------
      1歲       對人信賴          對人有安全感    
                    對人不信賴       與人交往,焦慮不安
----------------------------------------------------------
     2-3歲     活潑自動          能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
                    羞愧懷疑          自我懷疑,行動焦慮
----------------------------------------------------------
     3-6歲     自動自發          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
                    退縮內疚          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
----------------------------------------------------------
 6歲-青春期   勤奮進取          具求學、做事、待人基本能力
                    自貶自卑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青少年時期   自我統合         自我觀念明確,追尋方向肯定
                    角色混亂          生活缺目標,時感徬徨迷失
----------------------------------------------------------
    成年期      友愛親密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基礎
                    孤獨疏離         孤獨寂寞,無法與人親密相處
----------------------------------------------------------
    中年期      精力充沛         熱愛家庭,栽培後進
                    頹廢遲滯         自我恣縱,不顧未來
----------------------------------------------------------
    老年期      完美無憾         隨心所欲,安享天年
                    悲觀絕望         悔恨舊事,只能感嘆
----------------------------------------------------------
D.艾氏認為其中最關鍵的發展時期是青年期:也就是對於自我統合危機
   的處理。個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如未達統合,則會出現角色混淆,
   迷失了個人行為方向。演變結果可能會造成退縮或異常行為發生。
   而自我統合的形成歷程,在青年群中會發展出四種不同的統合狀態:
   1.定向型統合:化解發展危機趨近於定型定向
   2.未定型統合:未完全化解危機,仍在自我追尋
   3.迷失型統合:無法化解發展危機而陷入困境
   4.早閉型統合:無定見,一切由家長安排


(二)兒童發展
  (作者:Sally W Olds;Diane E. Papalia 譯者:黃慧真~ 兒童發展)
A.理論概念:
     艾氏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追蹤了生命全期的人格發展,強調社
會和文化因素在每個階段對自我的影響。
     每一階段都有轉捩點,亦即每個階段都有和某一特殊衝突有關的人格
危機,此種衝突雖然存在於整個人生當中,卻在此一階段特別重要。
     艾氏的發展理論共分為八階段,此八個危機是依照個體生長成熟的時
間表既定順序逐一產生的。健康的自我發展包含了對各階段特殊危機要
求的適應。如該衝突未獲得滿意的解決,個人將會與之掙扎並妨礙了健
康的自我發展。每個階段的成功乃是解決下一階段危機的基礎。
B.理論內容:
期別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順利    
                                         發展順利出現的人格特質(德行)
----------------------------------------------------------
   出生到  基本的信賴與不信賴   嬰兒發展出外界是能否信賴的意識
   12-18個月                          德行:希望
----------------------------------------------------------
12-18個月  自主與羞怯、懷疑   兒童發展出獨立超越懷疑和羞愧的
     到 3歲                             平衡。德行:意志
----------------------------------------------------------
  3-6歲         主動 與內疚      兒童在試著完成一件事情,且未被失
                                         敗擊倒時,發展出主動。德行:目標
----------------------------------------------------------
6歲-青春期     勤勉與自卑       兒童必須學習文化的技能,或面臨自
                                         卑的情緒。德行:技能
----------------------------------------------------------
青春期至     認定與認定混淆    青年人必須確定自我意識。
    成人前期                           德行:忠實
----------------------------------------------------------
 成人前期       親密與孤立       人們尋求對他人做承諾;萬一不成
                                         功,便可能受苦於孤立感和自我沉
                                         溺。德行:愛
----------------------------------------------------------
  中年期       親代性與停滯      成熟的成年人關心建立並引導下一
                                         代,或是感到個人貧乏無力感。
                                         德行:關心
----------------------------------------------------------
  老年期         統合與絕望       老年人會達到對自己一生的接受感,
                                         使他們得以面對、接受死亡,否則便
                                         是陷於絕望。德行:智慧
----------------------------------------------------------
C.相較於佛洛伊德理論:
     艾氏認為佛氏低估了社會因素對發展中人格的影響力,也認為佛氏的
社會觀點太負面。佛氏視社會化過程為不滿的來源,以及生物慾望的一
種阻礙;但艾氏則視社會為一潛在的正面力量~它形成自我的發展。
D.成功地解決八種危機需要在一正面特質和一相對的負向特質之間取得
平衡。這本書裡面舉了一個不錯的例子來補充這個理論,也在此分享一
下 ~ 例如:在嬰兒期的信賴與不信賴。雖然正面特質應該佔優勢,但些
許負面特質也是必要的。舉例來說 ~ 人格健全的人基本上信賴周遭世
界,但他們也得學習一些不信任以準備應付危險和令人不快的情境。


(三)變態心理學
 (作者:E.Jerry Phares 譯者: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人格心理學)
     因為這本書上有一個譯者與上一本書重覆,我想... 在此我就不贅述
內容相似的部分^^" 此書把該理論喚作「社會心理理論」,亦標記艾瑞
克森為自我心理學家。書中提及艾氏對人類創傷經驗和危機強調其樂觀
看法,認為這是一個使我們在逆境中獲勝且主宰我們世界的機會。
A.對理論概念的解釋是: 
     艾氏的八個理論階段開展是建立在遺傳學的個體成熟生長順序之上。
認為每一階段帶給個人一個危機。
     個人生理發展的程度,合併社會對個人此年齡階段的期待,帶來每一
階段的危機特徵。
     當然,一種解決方法很少是完全正向或負向的,重要的是每一階段正
負向間的平衡。艾瑞克森看重自我和每一危機解決方法所產生的個人與
社會的態度。
B.理論內容:(本書表格特別將艾氏的理論發展階段與佛氏同期的人格發
展時期做比較,似乎外國作者都喜歡把他們擺在一起相對應作論述 ^^")
C.理論內容:
期別   年齡      艾氏階段 (佛氏階段)       成功 / 不成功的解決法導致
----------------------------------------------------------
  出生-1歲    信任與不信任 (口腔期)    希望 / 害怕、焦慮、疏離
----------------------------------------------------------
   1-3歲   自主和害羞、懷疑 (肛門期)  意志力 / 自我懷疑
----------------------------------------------------------
   4-5歲     主動性和罪惡感 (性器期)   目的 / 無價值感
----------------------------------------------------------
  6-11歲     勤勉與自卑感(潛伏期)      勝任感 / 無能感
----------------------------------------------------------
 12-20歲    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忠實 / 不確定
----------------------------------------------------------
 20-24歲         親密與孤立              愛情 / 亂婚
----------------------------------------------------------
 25-65歲       生產性和停滯             關心 / 自私
----------------------------------------------------------
65歲-死亡     自我統整和失望           智慧 / 無意義、絕望
----------------------------------------------------------

D.各階段重點:
1.信任與不信任:促成信任感的重要因素是母親與小孩關係的品質。
2.自主與害羞懷疑:此一階段的孩子行為能力有跑、走、吐、吃、排
   泄、服從等 ~ 是父母和孩子意志力戰鬥的時期。賭注是自主性。父母
   如不能在容忍中持肯定態度,將使小孩產生退縮、退化,導致敵意或
   頑固態度的產生。
3.主動與罪惡感:小孩經由探測環境是否允諾來學習。此期語言能力和
   身體技巧的成長已使孩子能思考、想像並做事情。當父母以鼓勵的方
   式來引導孩子的主動性行為,如能謹慎的保護孩子不受嚴重傷害,孩
   子便會產生自主性和自信;過分的處罰和嘲笑會促成孩子的罪惡感,
   好似父母不情願讓小孩從事自己創始的活動。
4.勤勉與自卑:( ^^" 這點的內容 ~ 我覺得他寫得怪怪滴,跳過)
5.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 ^^" 這點的內容 ~ 也翻譯的怪怪的,跳過)
6.親密與孤立:此一階段是延伸上一階段在建立自我認同期間與人互動
   的情況將影響後續與人關係建立狀態的發展。自我認同如建立成功,
   會產生愛人、與人同盟、與人親密和穩定奉獻的能力;如失敗,則無
   法與人建立長期或真正親密的關係,經不起對他人奉獻的考驗。
7.生產性與停滯:無論是藉著扶養或其他方式來做生產和創造的工作
   者,其行為動機是希望被需要,對下一代能有貢獻。如無法被親代性
   的抱負所引導,則會產生停滯和厭煩的感覺。
8.自我統整與失望:個人整合前面七階段的經驗對自我做出評價。


(四)如果我答題:
自己理的概念 ~
1.感覺以年紀來區分階段是比較不準確的,我會選擇用階段時期來答題
2.實際回答 ~ 我會以第一本書的理論內容分階段
3.解釋理論我僅會簡述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 ~ 人格成長是
   一生的任務,按照個體生長發展順序每一階段都會遭遇重要危機待處
   理,危機處理成功會發展出健康自我,並有助下一階段的危機處理;
   反之則會發展出負向自我認同、消極甚至異常行為。
4.如老師不介意,我會用表格回答問題,可以省寫很多字 ^^"
  但表格要取夠空間 .^^.
5.如要答理論內容,考試時我會以兒童發展那個表格為主,答發展危機
   處理及產生的良好人格特質。
6.如亂答 ~ 我自己對理論的認知如下: ^^"
期別   年齡      發展心理危機      說明(這部分是個人寫高興滴,如真
                                         遇上考試別參考ㄋㄟ^^" 怕你答錯)
----------------------------------------------------------
      1歲       信任與不信任          嬰兒將從與母親的互動中來建立
                                             外界可否信賴的心理態度
----------------------------------------------------------
     2-3歲     自主與羞愧、懷疑     開始練習基本生活自主技巧的兒
                                              童從父母對其行為的接受度來決
                                              定選擇自由或自我約束
----------------------------------------------------------
     3-6歲      進取與罪惡感          孩子從與父母和環境的互動中來
                                              建立行為被允許及否的導向及行
                                              為勇氣
----------------------------------------------------------
 6歲-青春期   勤勉與自卑             兒童於校園中技能學習的成就感
                                              將影響其後續的學習態度
----------------------------------------------------------
 青少年時期   自我認同與自我混淆   青少年如無法從自我認知及與人
                                              互動間尋找到一致性的自我的認
                                              同感,將會對自我價值感到不安
----------------------------------------------------------
    成年期      親密與疏離            自我認同的價值影響我們在獨立
                                              從事生產性工作中與人互動建立
                                              關係的心態和防衛度
----------------------------------------------------------
    中年期      生產與停滯            社會制度提供我們從生產表現機
                                             會,我們必須引導及扶養下一
                                             代。如無法對該行為意義產生認
                                             同,我們將會失去生產動力
----------------------------------------------------------
    老年期      自我統整與絕望       從檢視、反省一生中做出整合性
                                              的自我評價以界定此生的滿意度
----------------------------------------------------------

我在某本書上翻到 Erik Erikson 曾說:「人格是持續不斷有著危機的,
就像身體的新陳代謝作用在對抗老化一樣」~我想這就是他的理論中心思
想吧! 

有本書進一步去闡釋每個階段發展良好會產生的人格特質的定義,還滿
好玩的,也在此與你分享 ~ ( 書名:人格理論  作者: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 譯者:陳正文等):
1.第一階段產生:希望
~Erikson將它描述為~認為我們的慾望可被滿足的信念。
希望意味著即使有暫時的挫敗或時運不濟,我們仍能維持堅定的信心。

2.第二階段產生:意志~是從自主性發展而來的。
意志意味著在社會需求面下,行使選擇自由或自我約束的決定。
3.第三階段產生:目的~它是從進取心衍生而來。
目的意味著想像和追求目標的勇氣。
4.第四階段產生:能力~它是從勤勉發展而來。
能力意味著追求及完成任務中技巧與智能的運用。
5.第五階段產生:忠誠~它是從凝固的自我認同中衍生出來的。
忠誠包含了與他人關係中誠摯、真實及責任感。
6.第六階段產生:愛~它是從成年前期歲月中的親密感中產生。
~Erikson將它描述為~在共同認同中相互的奉獻;亦即,將自己與他人
融合在一起。

7.第七階段產生:關懷~從生產中出現。
~Erikson將關心視為~對他人廣泛的關心,並相信它展現在對教導的需
求上,不只為了別人,也為了實現個人的認同感。

8.第八階段產生:智慧~由成熟期的自我統合衍生出來。
是一種對生命泰然處之的關懷。它傳達給下一代綜合性的經驗,用「繼
承」這個字來表達最適切。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