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自信,有主见、有思想,同时又兼有大公无私,愿意与人分享的豁达性格。在我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偏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觉得这种秩序感一旦建立,就是生活的基本准则也是道德的萌芽。在玩耍中,儿子的“自我意识”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儿子的玩具由他自己随意支配,而别人的东西在没有经过他人的充许不能随便动。正当妈妈颇为得意的时候,一种唤作“自私”的东西随之而来,仿佛也出现在了儿子的意念中。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分享食物的时候,儿子经常会“自私”的说,“这是我的,不给不给”,在到幼儿园的路上,如果提出将儿子的好吃的东西分给自己的小朋友时,儿子坚决反对。可是在幼儿园里,他拿出的东西也会与小朋友分享,再得到小朋友和老师的感谢下,儿子还会高兴的又蹦又跳。反反复复的表现,让我陷入了困惑。
http://s2/bmiddle/621d8873t95da5a3268b1&690
这天,爸爸买了水果提子回来,看着爷俩津津有味的品尝时,还没容得我小乐一会,分歧出现了,老子说:“给爸爸一个吃”,儿子回答:“不给不给”,他爹思考一下:“这是爸爸给你买的,如果不给爸爸吃,爸爸下次不给你买了”。话一出口,妈妈看到米琦满脸的迷惑,这样的话语会不会带给儿子对老子的不信任感,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只有你付出我才付出的感觉呢,虽然觉得他爹的言语欠妥,但我一时不知用什么言语来抚平孩子的疑虑。夜深人静细细的思考,想想自己也经常脱口而出同样的话语,只是因为自己习惯了自己与儿子如此的对话,这次听到儿爹和儿子的对话才幡然醒悟教育中的不足,于是埋头在生活中和“黄金屋”寻找解开头绪的发结。思考总结一下,希望能够提醒爸爸和妈妈在生活下无意识的错误行为,引用《爱和自由》的一段话:“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很自私,喜欢吃一样东西就把住不放,不让别人动。十二岁以前的孩子没有道德意识,无所谓自私。如果在吃上得不到满足,儿童的自尊心肯定不强,他会经常看别人的食物,这不是出于饥饿,而是一种心理需求。”
http://s6/bmiddle/621d8873t95da92c2eb65&690
蝴蝶的例子也给了做母亲的我一些启迪;幼蝶刚出生,必须吃特别嫩的叶子,它怎么去吃嫩叶子呢?这时它对光最敏感,它一生下来就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过去,那梢头必定是最嫩的叶子。但是当它开始强壮起来,能够吃粗糙的叶子时,它对光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这个过程遵循的是它内在的发展规律,没有外力的控制。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所以我在想,孩子在把住一样东西不放的时候,并不能用自私这两个词简单的定义孩子,就像教育心理学者说的一样,孩子还没有道德意识,无所谓自私,也像幼蝶一样,只是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用占有食物来完善自己的自尊心罢了。
http://s3/bmiddle/621d8873t95dac1909472&690
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儿子的观察,和生活中行之有效“操作”,觉得如此方法还是行得通:
一、每次准备吃食物时,都提前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洗干净,由你分给大家啊”,儿子几乎没有拒绝的时候,经常还是很高兴的和大家分享。同时孩子也会享受与大家共同品尝食物的乐趣,感受大家对他“慷慨”的鼓掌奖励;二、如果儿子拒绝把食物分享给别人的时候,我会很痛快的接受儿子的抉择:“好的。这是你的食物,由你来分配”,仔细想来,每当说完这句话不多时,儿子都会大方的分给我一块好吃的,还必须得吃进肚子,我说牙疼呀,肚子饱了不想吃还不管用,儿子必须监督着我咽下肚子才能放心的离开,好像我是他的宝宝一样,不过,当他宝宝的感觉真好!三、如果我们大人十分主动的向孩子“抢”食物,我的儿子会毫不犹豫的拒绝,:"我的我的,不给妈妈,不给姥姥,......."可是当我们做父母的给孩子一点点空间时“这些好吃的是宝贝的,所以这些食物由宝贝来分配”,如果我们把“选择”留给孩子的时候,几乎不费口舌,你就会发现孩子“人之初,性本善”的一面,儿子会思考片刻,哪怕是当他把食物放到嘴里品尝的时候,也会很高兴的拿给身边的亲人,分享给每一个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