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啊不啦卡达不啦——数学魔咒来了!(班级故事会纪实)

(2012-05-16 09:59:27)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生活

 

    闺女中午回家吃饭,对我说:“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啊,都中了爸爸的数学魔咒,简直把我们都绕晕了!”接下来又说:“下周让爸爸去讲《科学魔咒》吧?大家都盼着呢。”看来晕得还是不够深啊,哈哈。

    先来说说《数学魔咒》,源于三三带回来的学校发的教辅小报,上面分两期刊载了本书的改编版,给三三同学一眼看中,要求买回来细读。搜索之后得知本书是《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合集》及《小魔怪黏巴达》作者的作品,约翰席斯卡/著,蓝史密斯/绘,格林文化出品。怎奈国内没有出版,只好从淘宝高价搜购台版,等待月余,连同《科学魔咒》一起收藏。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快乐中队故事时间。

    当做早操的同学们回到教室,三三和同学打招呼:“哈喽,我爸来了!”同学一起欢呼起来“耶!”雨后的夏日格外潮闷。孩子们刚从操场回来满头大汗。电风扇打开,屡次跳闸。风扇的嗡嗡声,伴着孩子们的大笑声,想必隔壁班的孩子们一定羡慕不已。 

    虽然很多人已经在数学小报上面读过故事大概,但听得仍然很认真,教室里爆笑声不断。

    故事一开始,随着数学老师借三爸的口说出:「生活处处皆数学。」全班的孩子就跟随书中的小主角一起,沉溺在数学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吃饭、睡觉、穿衣、购物,无不与数学有关。

    风趣的作者还在文中设置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所谓数学问题,黄聿君的翻译更是无懈可击。三爸在黑板上写“邮+筒=邮筒”,“唇膏—膏=唇”,“二哥+二哥=……”还没写完,下面孩子们喊成一片:“四哥——”。好吧,三爸说,以后大哥和二哥一起进屋,你就这样打招呼:三哥你们来了!

    数学魔咒的高潮发生在晚餐时间。三爸再次板书:

    妈妈说:“你爸爸说谎。”

    爸爸说:“你妈妈说的是真话。”

    回头问同学:你们说,到底谁在说谎,谁说的是真话?

    孩子们开始动脑思考,有人给出答案,马上有人提出反驳,又有人说出相反的答案,然后又被驳倒。左绕,右绕。一遍,两遍……教室里沸腾了。

    有人大叫:“我晕了!”还有人说“我要崩溃!”

    数学魔咒的法力无边。好吧,别想了,“还是去睡觉比较好”。

   “我中了数学魔咒,变成数学僵尸。”这样的译文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节奏上,都太适合读出来给孩子们听了。

    最后到了故事的结尾。牛顿先生说:“生活,处处皆科学。”

    教室里一片叹息,很多同学作势晕倒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三爸又来问:数学魔咒是如何解除的?……

    前排男生小声说:“做个梦就解除了。”孩子们的智慧不得了。

    三爸的理解是,如果你害怕,魔咒就会生效。如果我们发现数学其实可以很简单,魔咒就解除了。

    好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解两个小魔咒。

    三爸出题:两位数乘11,口算。12*11=?

    很快有男生应答,结果正确。具体方法是120+12。

    很好。

    38*11=?三爸开始倒计时,也有人快速算出,方法与上题相同。

    揭秘快速解咒方式:12*11,把1和2分开,中间填上1+2的得数。38*11也一样,但3+8=11,十位要进到3上面,得418。有人动笔在草稿上验算,有人搬弄手指,有人互相询问,数学原来可以很有趣啊!

    再来一题:1+2+3+4+……+10=?

    马上有人答:55?

    三爸问:怎么算出来的?

    片刻,有小男生不肯定地说:1+10=11,2+9=11……

    非常好。然后呢?

    “忘了。”

    三爸在黑板快速演示,1+2+3……+20=?

    有人听懂,有人茫然。魔咒继续生效。

    下课铃响。课堂上的数学魔咒到此为止,生活中的数学魔咒无穷无尽。 

    课后三爸问刘老师:这些问题会不会难?

    刘老师:“不难啊。连续数字相加,给菲菲做的举一反三题里都做过。”

    三爸说:这样的题,数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做。因为阅读不仅是语文课的事情。

    刘老师:“数学老师不会讲这样题的,能把正常教学任务完成就不错了。”

    三爸感慨: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激发。没有兴趣,数学魔咒也会生效。

    三爸个人阅读心得:《数学魔咒》其实并不是一本帮助解决兴趣问题的书。正如作者在献辞中透露的,他自己怕数学三十年。

    这本书,一方面在揭示生活中数学无所不在的现实,同时也在通过“我”的嘲讽和自嘲,表达着对数学的恐惧。也因此,结尾中,关于魔咒解除的过程,是含糊的。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或者,作者根本无意为读者提供解决方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