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我们用什么来解脱那一种伤痛(其实是题外话)

(2012-01-01 22:24:57)
标签:

杂谈

看了《金陵十三钗》,从技术角度来说,相比于过去总是用细节动作眼神和道具来演绎故事,张艺谋终于学会将故事了,能把一个故事讲得饱满一些了。而得益于他的摄影专业出身,镜头依然唯美。他善用色彩渲染故事,只是过去更多的是用红色,这一次他选择了绚丽斑斓的玻璃,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喜欢的万花筒,每一次摇动,都变成不同的图案。而在电影中,教堂里那些晶莹剔透、美得令人心惊动魄的玻璃,一次次被击碎,每一次被击碎,都意味着一个如花的生命逝去。

 

我总是逃避战争片,因为它太残酷。但我无法逃避每一年在12.9拉响的汽笛。关于那场抗战,已经有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演绎,人们不断从士兵、从对手、从普通人那里演绎人性,之善、之恶。其实,人性之善恶及其如何交织重叠,已经不那么重要,机械的灌输被解构之后,人们早已读明白人性深处的东西,也给了极大理解。问题在于,无论怎么演绎人性,那一场屠杀带来给我们这个民族,给我们无数观众,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的伤痛,都无法抚平。因为,它不仅仅是人性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性问题。有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孩曾经想揭示对手的残暴,但是她最后被打倒了,据说她留下一封遗书,她是被本民族人性之恶打倒了。其实,她的理解同样是不足的,在那人性、民族性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国性问题?

 

在一个家庭,让一个孩子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让他读书或做事,这孩子的性格会发育成什么样?在一个国家,平民只能挣扎于求温饱之生存,而毫无机会参与国事,自己的社会命运被掌握在他人手里,社会毫无自组织能力,更遑论开出普遍开出灿烂的人性之花?许多学者一反20世纪中下叶的教育,试图从远古时期寻找政治的温情,然而,即便在远古时期,我们何曾有过论欧洲那样贵族与教会对国王的分权和制肘?表面看,教权、王权与贵族一体,实际上,教会与贵族又何尝不代表一种社会力量?在英国,国王征战,税收和兵源要依赖于贵族及其庄园,这才有大宪章运动的胜利。在德国,国王与教会、大公相互依赖,同时又互相角逐,反而在其角逐的缝隙中,成长起一个自由贵族阶层,他们因为单个力量不足以对权力构成威胁而被忽视,使得他们反而获得一个自由自在的无需纳税的生长空间。虽然这些自由贵族导致德国走向割据,形成了三百多个诸侯国,并在整体上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但是,由于他们的饱满发育,一旦德国走向统一,他们所爆发的能量在二十世纪曾几度令欧洲诸国无法抵挡。即使是在亚洲的日本,我们又何曾有过幕府那样的执政府?德川幕府和镰仓幕府风水轮流转,即意味着社会力量的雄起,自组织能力的强大,可与皇室分权,一同参与和掌管日本政治。这样的国家虽然小,但岂是民间社会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国家可以抵抗?当民间社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国家限制它有任何大的组织形成发展,个体无依无凭无靠,也没有任何社会资源与政治资源为自己争取利益与权利,除了弱肉强食,还会发生什么?

 

在这种社会格局下,我不喜欢任何战争,也不喜欢看战争片。虽然,我不得不看了,但在看的时候,我总是感到心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