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的湮灭与记忆:一个城市的建筑与人文

(2011-12-12 18:05:11)
标签:

杂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十多年前还能常听人提起,“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九江佬。”说的是九江人精明、厉害、狡黠、会蒙人,话虽调侃中不无贬义,但至少认可了一点:九江人聪明。就是二十年前的九江女子,也是以时尚漂亮而著称。19世纪开埠,西风渐入,九江成为工业基地,轻纺业发达,这为建城数千年,曾与两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十一篇中小学语文作品有关的古老城市融入新的文化内涵。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提升人。可在近二十年里,就连上面这张挤兑挖苦的话都越来越听不到了,不知是消费越来越趋同的市场化抹杀了九江人的个性,还是集权化的架构使资源和人才集中于大都市,分布越来越不平衡所致?
  
  作为一个城市,九江的历史条件不仅得天独厚,而且极具独特的个性色彩。
  
  在地理上,它南面庐山北依长江,倘若山为虎江为龙,庐山与长江,构成中国龙虎双绝。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视野开阔,庐山却似天降,拔地而起,开国太祖诗言“一山飞峙大江边”。乘车盘旋上山,到山高处看长江,似一条白龙从西向东飘至。有一次上山车至山上的进山口,只见东边半山积云翻滚,太阳初升跃出云上,顿时光芒如金,云海赤红粉白,霞光万道。移目北望,则薄雾如纱依依袅袅。俯瞰山下,长江如练蜿蜒于大地,江北农田阡陌纵横伸向天际,江南九江城的建筑栉比鳞次,甘棠湖像是造物主顺手嵌上的一块玉。
  
  甘棠湖,状似杭州西湖,在九江市区中心,整个城市绕湖沿江而建。湖中有一“苏堤”,风景迤逦,堤上梧桐高大叶茂,浓荫蔽日,乃唐代李渤任南康军时所修。估计梧桐乃近代殖民者所种,湖边杨柳依依,柳枝几乎垂入水面。湖中靠市区一侧,有一个小院,院内建有亭台楼榭,宋代建筑风格,岸边有一个九曲十八弯的小桥通向亭子。此亭原是宋明理学著名开山人物和大儒周敦颐与南康军所建。原叫“浸月亭”,不知何时改为“烟水亭”。 现在是九江历史博物馆。但民间常称它为“周瑜点将台”。因为湖侧过去有条小河通长江,也不知是三国时期周瑜真在此操练过水军,还是民间百姓乐意给自己家乡和心目中的豪杰多添加一些让自己自豪的历史掌故。
  
  湖堤向西的一端,尽头是环湖而建的座娘娘庙和人民公园。庙里有送子观音,民间传闻很灵,香火甚旺。公园一角通到湖心,建有几个亭子。公园里过去有动物园,园内不少动物,小时候大人常带着去,大概是养肉食动物的成本太高,现在大型凶猛动物很少,仅有猴子和许多小鸟。湖堤另一端正对着同文中学西南边的后门。这是一所教会学校,百年历史,古木参天,围墙沿湖而建,49年划去部分给一些政府属下的事业单位。80年代墙内还有好几幢多西式别墅,后来别墅渐拆,现在连学校园内也仅余三幢欧洲老建筑。
  
  六七十年代,湖边靠市区一侧仍有临水而建的亭台楼榭和西式建筑,49年后辟为九江宾馆的二部就在其中,主要接待普通游客和出差人员,宾馆总部则在湖堤另一边的半圆湖侧,宾馆园内,花草精致齐整,两层的主楼50年代兴建,风格带苏式建筑的味道,和同文中学旁沿湖而建的一排西式别墅的风格倒很和谐相称,显示出这座城市的优雅。该宾馆一般只接待有一定级别的政府官员或贵宾,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这样一个政府宾馆。开国太祖到庐山,这里是必经之地。
  
  同文中学内古木参天,过去多为西式校舍,现仅余三栋。它的正门在北边,门前又是一条梧桐蔽日的林荫道,无论顺着此道往哪一端走下去,稍稍绕弯,都通向甘棠湖。中学对面是著名佛教院产“能仁寺”,内有大悲殿,还有一座高高的白塔。白塔上端几层塔檐边长着灌木丛,或许还是不小的树,因为它太高,仰头望去倒像是草,因此若远眺白塔,塔顶彷如层叠的花盆。老九江的房子多为两层,站在市区很远的地方,都可看到这座白塔。距它不远处,在当地军分区院内,有一座同样高的白水塔,大概是近代所建。在过去,这俩建筑几乎像本城的标志性建筑,蓝天、白塔、红墙、绿树,看上去极美。而在同文中学的正门和后门的西侧,有一个天主教教堂。总之,在仅仅几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里,有三座教堂,一座佛教寺院,一座娘娘庙。城中许多小巷的深处还有西式别墅,中式大宅门。中西文化交融一体,建筑互映交辉。
  
  我家住在湖边,烟水亭附近,从阳台望去,庐山几乎就在湖的对岸。千百年来,庐山人文荟萃。东汉时期司马迁就登过庐山,庐山二字最早就出现在他的《史记》里。此后著名的文人墨客到过庐山的多得不可胜数,如王羲之、李渤、苏东坡、欧阳修、黄庭坚、白居易、李白、周敦颐、朱熹、黄宗羲等,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就居住在庐山脚下。古代著名文人多半官亦文。修建烟水亭的周敦颐也曾任南康军,王宗羲、李渤、白居易均任过江州刺史。江州是《水浒》里宋江被发配的地方,如今长江边上重建浔阳楼,当年他在此楼醉酒题反诗。也不知是真有其事,还是小说构造。李渤不仅建湖中堤,且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所居称即白鹿洞,后来他又扩建白鹿洞,此即后来的白鹿洞书院,由朱熹任南康军时再度重建。
  
  历史上,庐山除有吕洞宾山上炼丹的传说之外,还有禅宗六祖的再传弟子马祖道一在庐山修行建祠建院,从此,庐山成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活动的重要之地。东晋时慧远大师至庐山,建龙泉精舍,后桓伊建东林寺,请慧远主持。慧远与刘遗民等123人立誓共生西方净土,“同修净土之业”,净土宗由此创教。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开始开发庐山,自此,引来西方诸国教会在庐山建别墅,前后四十多年里,共建西式别墅一千多栋,几成东方基督教圣地,牯岭街的规划建筑乃至园林风格,均具浓厚的西方风格。中国之名山,历来胜在奇峰异石古树名花,唯有庐山,除此奇峰异石之外,还汇集古今中外宗教文化于一炉,在20世纪,庐山最具特色的是就是它的西方文化和建筑了,其西方宗教与建筑的种类、形式和特色构建得极其完整而独特。若无历史风云变幻,庐山必成世界各宗教汇集的圣地。


  我喜欢雪,小时候生活在九江,年年冬天都少不了下一两场大雪。雪过之后是晴天,阳光照在街上薄薄的冰面上,闪着道道耀眼的银丝。屋檐下,冰凌如挂,涓涓滴水。街两旁的梧桐叶落尽,只剩疤痕斑驳的枝干,好似千万只瘦骨嶙峋的胳膊,以各种不甘的姿势举向天空。街两旁的房屋均是二层小楼,都带着19世纪欧洲异国的风情。这是因1860年九江被划为通商口岸,英人占据从龙开河往东到西门口的一段做租界,这条路大约三四百米,一直往东是老九江的主街,整个租界面积约三百多亩。在这一地段,甘棠湖与长江之间的最近距离仅60米,最远距离也仅三四百米。是市区最繁华的地段,至今在江边老港口的地方,还留有一栋小楼,就是英国当年著名的太古洋行,这已是九江至今仍保留的为数不多的西式建筑。此后美国一位传教士则在“南门口”的湖边跑马圈地,即在此建了同文中学,最先其实是一座教会学校。此外还有法国人和日本人的建筑,有天主教堂和日本银行等。在仅仅几万人的小城,这几乎等于整个城市都是租界了。上海的衡山路一带僻静优雅,曾是上海最小资的地方,我曾对上海的朋友说,“过去整个九江都是衡山路。”语气中不乏酸楚和痛心。
  
  我虽未专门考察过九江的历史,但历史像惯常作案的案犯,会在现实里留下许多遗迹。小时候住的大院离江边不远,大院北边有一个小院落,内有花草,还一个小亭子,名“小乔梳妆台”。 “小乔梳妆台”是两层的,窄窄的木梯通上二楼,中间放有古色古香的瓷桌瓷几。估计最早是可眺望长江的,近代建房设厂,挡住了视线。年幼时曾上去玩过,依稀印象,文革时给拆了,在原地建了一个灰呼呼的状如土堡的礼堂,礼堂造型不好,有人说像棺材,好像出过事,结果人们便认为那里不洁,渐渐弃之不用,又凋敝了。
  
  在大院不远处,有条小巷据说原是吴国孙权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巷子叫督府巷,不知名字是不是由此而来,还是由租界而来。市区主街还有一个小巷,巷子另一侧通到江边码头,这一带叫“西园”,小巷里曲里拐弯,当地人说里面像迷宫一样。紧挨码头,过去是商业繁华地带,估计传统时期,也少不得灯红酒绿,文人墨客云集,小巷深处有一口井,苏东坡题为“天下第一井”。怪不得中国人好名,它意味着一种“学术”权威,古人题词总是“甲天下”、“天下第一”之类。
  
  在农业时期,交通不发达,水路航船是重要通道和工具。九江由此成为长江边南北交通的重镇。沿江朝东走去,有数个码头,继续东行,有两座相距不远的亭台楼阁,一座是白居易驻足过的琵琶亭,一座是宋江题反诗的浔阳楼。这个楼倒是电视剧《水浒》放过后恢复修建的,琵琶亭也重新修赁。再隔一里地左右,有个灰塔,叫锁江楼。江南这类塔很多,大概与风水道士的传说有关。也有的说锁江楼是周瑜操练水军的地方。锁江楼边有座红色砖墙的英式建筑,过去是美孚公司办事处。有好长时间,没有利用,建筑早已破败不堪,被遗弃在江边,给人孤零零的感觉,最近好像开始整修。
  
  无论是“周瑜点将台”,还是“小乔梳妆台”,都肯定不是原迹。岁月已跨过两千多年,风化雨淋,原迹早已不存,但从这些建筑和地名,大概可管窥九江悠久而的历史。
  
  没有哪一个千年古城不会衰败,古希腊神殿几乎都毁于战火,只剩一些残垣断瓦和柱子。然而国人曾长时间忽视古建筑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不太重视保护维修,也是事实。八十年代后主街开始由各业主自行拆建,二十多年里,街两旁与梧桐相映成趣精致玲珑的“西洋景”渐渐消失,小巷深处的别墅更是不见踪迹,所剩仅一两处。到现在,又开始想恢复,有些近代建筑正在重建。
  
  改革大潮已过三十年,回头来看,一个地区在其经济不发达时期搞拆建实在令人痛心疾首,20世纪最后的两个十年里,九江街道两旁的西式建筑尽毁,代之而起的全是实用型建筑。可不出二十年,这些建筑已现颓败,墙体上到处是积雨留下的锈黄斑驳的污迹,近几年复又拆建,主街上全搞成上海南京东路那样的步行街。古代中国大小有两千多个城市,每个城市虽然都是中式建筑,但却风格各异,一城与一城不同,就如周庄、同里和西塘,同是水乡,还是有很大差别一样。而现在这种源自大上海的步行街,在本省任何一个城市都可看到一段,但却和农民工把西装穿成了工作服一样,全无大上海的气势和雅致,街头上成天炸响着镭射和录音机,高音喇叭里,用急促的语言播出各种降价广告,配之以恶俗的仿雅建筑,使九江完全像乡镇批发市场。毁异兴难,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近代工业文明曾给这个城市带来的干净、优雅与从容不迫的气质,不知何时才能找回来了。

 

九江甘棠湖湖景 

http://s8/middle/621cb69bxb3e261f71e67&690 

 

浔阳楼,宋江醉题反诗处
http://a4.att.hudong.com/41/10/01300001021337128892104507553.jpg

琵琶亭,白居易作《琵琶亭》处
http://www.uu0792.com/UploadFiles/2010-12/admin/2010120215122484829.jpg

 

美孚公司办事处
http://s15/bmiddle/621cb69bxb3e25d77b11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