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人生,是不断地被跌入与抛出生活的过程,没有假释(一)

(2011-02-07 23:12:22)
标签:

杂谈

《肖申克的救赎》与《子弹》的风格很像,都是用极丰富的意象来展开思考,细细打磨每一个细节。所不同的是《救赎》的导演擅长用场景和语言表达意象,而姜文则擅长用实物道具和对话。可能因为这个因素,《救赎》更流畅一些,而《子弹》略显生硬。

 

有网友和我谈《救赎》,希望我写个影评,可写影评不是我的强项,《救赎》也不容易写,在我看来,鲨堡监狱其实是个意象,导演用它隐喻人生、隐喻社会,内容过于丰富,每个细节、每个场景都有展开的无限可能性,反而容易落得个下笔即是俗的感觉。

 

可谁叫我喜欢这部电影呢,俗就俗吧。

 

1.权力、原罪与作奸犯科

 

人生是不断被跌入和被抛出的过程,这是看完《肖申克的救赎》的第一感觉。

 

鲨堡的名字很形象,主楼的确像巨鲨的肚膛,中央空旷地又像超大的舰艇甲板。楼上狱室列成两排,被分割成一个个不足六平米的小方格,密集狭小。每个格子都囚着一颗孤独的灵魂。

 

最能体现人类权力和关系本质就是监狱。在监狱里,权力是赤裸裸地呈现,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犯人处于另一极,他们是监狱的底层。我们常说社会底层,其实权力在社会底层也是有边界范围的,有不敢触动之处,譬如乞丐趴地上或者在街上大叫大喊,权力不敢随意随时触动的。可在鲨堡监狱,没有什么是权力者不敢碰的东西。这是权力的纯粹形态、极端化形态。《救赎》的编导之所以将人生与社会现实置于鲨堡监狱的环境,意在凸显权力至高无上的背景下,世界将会有何样场景,人生将会有何种样态。

 

诺顿和海利,鲨堡权力系统的代表,诺顿的个人意志便是鲨堡监狱的意志,海利则是权力意志的坚定实施者。两个人,一个是头脑,一个是载体。鲨堡和现实一样有权力系统、信仰系统和关系序位系统。权力至高无上,与之相应的必然是权力无所不包,触角伸及各个角落。首先,也即最重要的,是真理和信仰被权力垄断,“不可渎神,不可滥呼主的名字”,诺顿定下的两条铁律在鲨堡的跌入者和上帝(真理)之间立了一道永远不会打开的铁栅栏。

 

原罪说原本是西方宗教的重要观念,而原罪是也仅仅是相对上帝而言,具有超验的本体意义,寓意人的具体性、局限性、人性之有善有恶,故而人需时时警觉、反思乃至忏悔。每一宗教或准宗教体系都有类似的相关概念警示世人,如佛家讲“戒”、儒家讲“慎独”。但,这必须是一个内在的自觉过程,在基督教、佛教和儒家文化中分别为“救赎”、“觉悟”和“成圣”。一切外在的道德绑架都会使之走向反面,产生道德虚伪。一则是道德施压者自身的虚伪,一则是道德压力下的虚伪。如诺顿随时把主挂嘴上,对《圣经》熟悉到第几章第几页,背地里无恶不作。

 

原罪的超验性质必逻辑地蕴含一种理念:上帝面前人的罪与权是平等的,没有人能超然其外、超乎其上。可在世俗世界里,上帝与真理被权力垄断,必然是原罪说延伸到现实层面,人人成为“作奸犯科者”,末日审判变成现世的裁决,而诺顿们则是尘世的立法者、执法者和审判者。《救赎》里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初入鲨堡的人被脱得一丝不挂,由狱警用消防龙头冲刷、撒药粉消毒之后,赤条条地抱着衣物走过长廊,进入狱室,锁上铁闸门。这个细节隐含着权力者的视角,在他们看来,这是作奸犯科者走向新生的开始。也隐喻权力控制的基础:最彻底的精神控制是从肉体控制开始。诺顿说:“我相信两个东西:一为管训,二为圣经。你们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

 

《救赎》则一再借安迪瑞德等人之口声明:这里的人都是无罪的。

 

2.被跌入的生活

 

瑞德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你就来对了,这里的人都没罪。” 权力大到无所不包,必然将所有的个体被跌入“鲨堡”,任何人都无法幸免,包括青年才俊安迪。子弹、酒瓶碎片上的指纹和邻居证词,一切现场证据都指向他在场,唯一能证明安迪不在场的手枪却不在场,可是手枪的不在场也成为对安迪不利的证据。

 

指纹,是安迪自己留下的,但是只是表明安迪曾经到过现场,并不等于他必然杀人;手枪是安迪自己丢进海里的,但是他潜意识中或许是想遏制自己的犯罪冲动,而不是遮盖证据。可“司法团”(检察官、法官和陪审团)认为安迪丢掉枪是“省事”的做法,以推理为强项的安迪立即反驳说:对他来说,“找不到枪反而费事”;证词,也只能表明安迪有杀人动机,但并不等于他一定实施杀人行为。这其中的每一项证据本来都可推出两种相反的可能,然而,“司法团”假手于制度,选择了他们愿意相信的逻辑,而置真实的逻辑疑点于不顾。

 

这一切仿佛精确设计过,连身为银行副总裁、精于计算擅长推理的安迪都被彻底打蒙,一脸木然,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可是连他的木然也被法官认为是毫无悔意的冷血表现,判了他两个无期,不是一辈子,而是两辈子。昭示他永世不得被拯救。

 

如果说,《罗生门》演绎的是同一场景在不同围观者的不同视角中变形,视角即真相且又遮蔽真相,《救赎》则是所有证据碎片的合成导致场景置换,“证据”是黑幕,阻挡人们通向真相。司法的价值本是揭开黑幕呈现真相,但是《救赎》中的庞大“司法团”,从检察官到法官到陪审员,却依据程序和证据碎片,为安迪构造了“鲨堡式存在”。安迪“被”一个跟头跌了进去。

 

如果说,指纹、证词、司法团分别代表了当事者的某个行为、社会环境和程序与制度,三者构成了安迪的“共在”,将他推入“鲨堡”,则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此际遇。在某种意义上,安迪就是你、我、他。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我们都是“被跌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