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为奥斯卡风向标的第68届金球电视电影颁奖刚结束,电影剧情类《社交网络》大胜《盗梦空间》、《127小时》等热门影片,电视喜剧类《生活大爆炸》的主演“谢耳朵”摘得视帝,《社交网络》和《生活大爆炸》都是讲述的技术宅男,也就是GEEK(极客)的生活,无怪乎有人感慨,属于GEEK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社交网络》讲述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已经不陌生,它用一种极其扎实但又新鲜的方式展开了一个情商很低智商很高的技术宅男命运改变的过程,这个几乎是世人皆知的现代神话,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依靠自己的某个突如其来的想法拥有了市值250亿美元的公司。这样的故事不会出现在80年代,那是华尔街精英叱咤风云的年代,需要迈克尔道格拉斯那样的人情练达才能吃得开,30年后,那些只有面对电脑才感到安全平静的年轻人开始用他们的方式来改变世界改变生活,这些人就是扎克伯格,就是“谢耳朵”谢尔登。
从电影手法的角度来说,《社交网络》和《盗梦空间》各有特色,同样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量,以及将极其复杂的事情用尽量简单的方式说清楚的特点,大卫·芬奇和诺兰都是当今好莱坞最一流的将外在形式和内在表达结合得堪称完美的成熟导演。如果说今年的奥斯卡最后《社交网络》最终也大胜《盗梦空间》的话,我不得不说,一是诺兰生不逢时,二是《社交网络》只赢在一点上,它就像马克·扎克伯格创造的FACEBOOK一样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这部电影讲述的也是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一部可以反应当下时代正在发生什么的电影,即使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也是一部值得被记住的电影。
和上世纪80年代的发迹史只有意气风发不同的是,大卫·芬奇所表达的扎克伯格的神话总有一股新世代的悲剧意味,他们难以和人形成关系,只能隔着电脑确认对方的感情状态,拥有这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这一点,根本无法为他带来幸福,他所做的只是坐在电脑前,面对自己创造的世界,一遍一遍刷新等待对方的通过,他才能进入对方的世界。
我个人觉得,与其是扎克伯格所创造的神话打动了评委和观众,不如说是这种无法改变的无力感赋予了这部电影更深层的内核,因为扎克伯格的生活我们无法拥有,但是他和谢耳朵的社交障碍却是具有大大的群众基础,被电脑和网络改变了的我们和我们的生活,还有可能被再次把握吗?没有GEEK的天才技术的普通人,该怎么去面对这个被网络阻隔了的世界呢?也许这才是《社交网络》提出的命题。
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