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过往(五)——徐佳希:韩愈《师说》晨读略解(2014年9月)
(2015-02-08 19:51:08)
标签:
耕读生命探索教育传统文化 |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佳希按:从师的标准:道。古人为学,学做人第一。《弟子规》有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问和做人要能统一起来,你所学的东西,就在参与塑造你的生命生活本身。人格立定,学问方有正道。道,路也,就是我们每一天如何过,就是我们的人生态度,我们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道”相对的词有“技”、“艺”、“器”、“理”等。古人把形而上的、较为抽象的法则、规律叫做“道”,“技”指技术,“艺”指艺术,“器”是指有形有相的物体。我们现代社会,学校教育里面传授的多为“技”、“艺”、“器”,教我们如何考试、如何竞争、如何赚钱。这没有错,因为我们要在这个社会生存。但是,生存、生活,更根本的层面,我们要学习如何活得从容、自在,如何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如何给他人、给整个社会也带来祥和和宁静。这个层面的学习,具体来讲,学的是“理”,“理”是“道”在不同事物中的体现,道通为一,分而为理。“道”、“理”,好比地基,地基不稳,上面施加的越多,越是麻烦。这一层面的学问,可就不是学历、年龄、身份地位决定的了,只要一个人活出生命本真的姿彩,为人纯粹,身心健康,利益他人,他身上有这样的道德品格,那就是我们的学习对象。如此,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以品格、以道德论高下,而不因外在标准造成不平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佳希按: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好学、无分别地学习。《大学》里面八条目之首,“格物”,什么叫“格物”?向天地万物学习。天地生养万物,但是不主宰它们,厚德、无私;水,处下、宽容、不随物赋形,随缘自在。等等。天地万物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太多了。自然界、人、事,学习是无处不在、时时刻刻的。就我自己来讲,现阶段有一个体会:无论遇上什么人、什么事,我都把它当成一个对境,甚至一个公案来参。这样的过程中我再没有抱怨、不满的情绪,也没有善恶好坏之分,而是所有的人、事、物,都成为我的老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佳希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说得多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短,他人的“长”,要随喜、赞叹,并学习;他人的短,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引以为戒。并且,要懂得理解,理解他这个“短”背后的因缘,从而去包容,而不是因此排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佳希按:韩愈在这里赞叹李氏子蟠这个学生,不受当时风气的影响而谦虚好学、向古之道,故作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