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前对北大的了解和选择院系
(2014-07-11 23:25:26)| 分类: 素心 | 
 
要讨论自我定位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的,是一个北大学生刚进入校园时的自我定位。他为什么会来到北大学习?他对北大和所选的院系是什么印象?他对自己四年的生活有怎样的期许?这些最初的心态和理解,是他在北大四年生命轨迹的出发点。
我们访谈了物理学院的十一名同学和中文系的五名同学。物理学院的一部分同学是因为搞物理竞赛,自然的就报送了物理系,另有一部分和高考报志愿的分数线有关,除去这些因素,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念是物理是基础学科,出路宽;大家了解物理学院的渠道有通过父母、老师、亲戚朋友和网络,了解的信息不太多。而选择中文系的同学有一部分是带着作家梦来的,后来知道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这些说明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对北大及专业的了解其实相当少。另外我们关心一个问题,来到物理系的同学是否在一开始就有更多关于出路的考量?选择不同院系的高中毕业生的共同心态特点,会影响院系的学风,使该院系学生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一种共同的倾向。我们看一些材料,一下摘自四位物理学院的同学的访谈记录。
 
“我自己对广泛的未知领域抱有强烈的兴趣,例如当时对计算机的强大功能的原理十分好奇,选择物理,正是出于这种好奇心。我们选专业最大的缺点是信息的问题,我们对很多专业完全不了解。”(1)
“知道物理是基础学科,学习物理可以为自己打好数理基础,将来前途宽广。我的了解主要来自父亲的朋友(他们是大学的教师)。我认为,无论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最重要的是将来的出路。因此,在我看来,选北大远不如清华。没有选择清华,是因为当时有北大的自主招生。至于选物院而不是别的,其实我在高考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后来这样选择,是因为那些更可选的专业分数(光华,经济)太高,而其他的还不如物理。”(3)
“对物理的了解主要来自高中竞赛的经历。而对北大物院则没什么了解。现在我对这个选择颇感后悔,对后来没有转选清华,更加后悔。(因为看到在清华学工科的同学方向很明确,找工作很容易。)”(4)
“(了解的信息)来自高中老师,父母均无建议,自己想法:自己物理学的还不错,将来出路也宽泛,现在觉得挺好”(5)
“当时其实了解也很少,但不夸张的说,确实有一些不是算计出来的原因。当时大概以为北大有一种“精神的魅力”。清华以工科为主,我对那些完全不感兴趣,还是喜欢基础学科。”(黄笛)
以下来自中文系。
 
“从小喜之,有当作家的愿望,让人和人和文化多接触。”
“顺其自然,北大在社会的印象好,北大资源更多,对个人成长有好处,中文系应该还行,但来之前有转系的打算”
“我是被调来的,原本不愿。我们是估分报志愿,原来选的是法院。”
“因为家里不让选考古,我一直都想学考古。”
问:之前对中文系有什么认识?
“知道中文系不是一个写小说的地方,能够接触古籍,学到为人处世的能力。”
“以前很不错,有很多状元来此,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与之有关。觉得中文是一个锻炼写作、培养口才的地方。”
“[你上大学前对中文系有认识吗?]有过非常少的了解。上网看些资料。父母提供些信息,但没什么作用。非实质性。上网了解到所分的专业和课程内容。”
“有认识,知道有文献。[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呢?]看介绍的,在北大招生网。高中老师不介绍,同学不说,家人不研究。”
从上面的访谈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毕业生对北大和所选专业的了解比较少,且“非实质性”,与来到北大之后现实的学习生活之间存在差距。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访谈的十一位同学当中有四位同学选择物理是因为“出路宽”,(经物理系的两位组员证实,这是物理系普遍认同的一个观念)但在就有五位觉得选择清华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出路明确。“出路宽”似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既指导了大家的选择,而大家又不真的理解这个概念的意义。从这些现象,我们得出初步结论,在高中毕业生选择大学时,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在选择北大之前,一个理性的父母或学生一定会尽可能地了解选择的对象。但问题是北大与一般的高中差别太大,一般的人无法理解其中的很多现象。北大是一个相当自由、多元的地方,在信息量上与影响普通人生活的信息量相差许多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已经大到无法用语言的沟通来弥补。社会对北大的了解很不够。一般民众,以及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起来的中学生,欠缺广泛收集信息、作出最优选择的能力。我们下当讨论并描述这个选择的具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另一方面,选择中文系和物理学院的同学都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出于兴趣的,有出于出路考虑的,也有被调来的,看不出大的共性差异(这一点需要定量研究确认)。但我们注意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中文系的同学总体上兴趣在增加,越来越少考虑出路的问题,对成绩不太关心,物理学院的同学兴趣在减少,很多地考虑出路问题,对成绩比较关心。这是在下面几个问题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
为更深入的了解一个高中生具体的选择的过程,我们小组的同学谈了各自选择时的心理。冯俊龙说他看到中文系的信息时不太认真,因为上面说的有多少老师,多少试验室,他都没有感觉,一些具体的课程名字,他也不了解。李林芳说,他认真比较了中文、哲学、历史三系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具体课程,因为家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他看到这些信息还是比较有感觉的,经过慎重的比较,选择了中文,将来准备读文献专业,将来从事传统典籍相关的工作。彭义来说,一些同学高中搞过竞赛,对其他的又不太了解,又知道“出路宽”,就自然的选择了物理。因为知道黄笛准备转哲学。有同学问黄笛,在北大选专业时有没有考虑选择一些文科专业的理科方向,比如中文系的应用语言学专业,黄笛说当时不太了解。
就此,我们讨论的选择的问题。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一个高中生基于有限的知识背景,其实很少具备在诸多专业中作出最合适的选择的能力。能上北大,对许多学生来说,已经非常好了。这种“好”是他身边的环境说的“好”,以及一些宏观概念上的“好”,与他本人所经历的现实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由于缺少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也很难有愿望和勇气去怀疑、求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确切的含义。考虑到自主招生、高考分数等原因,在很狭小的范围内选择了一个看似最优的方向。
举一个例子来说,“出路宽”是物理学院的学生对学院的共同的认识之一,从老师到学生,学生在进校前和进校后都会这样认为,但似乎又没有切身的感受:到底宽在哪里,这种“宽”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因为许多同学觉得课程难、兴趣下降,又没有明确的实用的目标,觉得很茫然,好像还不如清华的工科那样,出路非常明确的好。那么对“出路宽”这个概念到底如何解读呢?大家对它的理解有没有偏差呢?
我参阅了《北大招生网》的两篇文章《你所不知道的物理学》,《选理还是选工》,上面这样说“理科的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基础理论 研究(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或为应用打基础),三是应用研究,纯粹理论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理科研究的突破将对工程技术发展起巨大推进作用”“一个国家没有基础学 科,就没有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 “在产业界中,物理工作者是研发团队技术带头人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们经过了最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掌握现代实验方法,熟悉研发的基本 流程。在研发团队中,物理人才与工科人才相互依赖:物理人才长于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物理模型,在更深、更高的层面认识问题,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工科人才则更擅长工艺和技术性问题的解决。”这里的出发点是国家学科建设的大背景。那么我觉得“出路宽”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1从理、工科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对于工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于国家学科的建设,物理的应用是很宽的2对于具体的人,确有从物理转到金融、工程、生物等的3物理的学术训练对于其他许多专业的科研、产业、研发确有很大的作用。
但这中间忽略了兴趣和自信的培养的问题,缺少由一个学生当下的位置到某一个他喜欢的工作岗位的具体道路。许多被访者表示,并经黄笛和彭义来证实,上大课的方式许多同学不太满意,老师的讲课不太能引发大家的兴趣。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看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又因为物理书比较难,难以深入。黄笛和彭义来认为,小组的讨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另外谈到实验课,黄笛和彭义来觉得实验课没有充分达到调动大家兴趣的目的,只是把一套操作流程混个手熟。
于是,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么多出路其实是一条一条,一批一批被封上的。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他愿意去接触和选择的道路是很少的,没有兴趣的支撑,心没有打开,很难说自己要选择哪一个,由于物理学院竞争很激烈,自信心受到挫伤,也很难有信心和勇气去考虑一条新的道路(或者学习成绩还可以,同样没有信心和勇气去选择一条不确定的道路),乃至于在学习了解的时候,由于对出路问题太关注,也没有静下心来去体会,允许自己生命的这另一种可能性。只能说,这个恐怕不适合我;那个太遥远,我现在成绩这么差,再去选恐怕没戏。这样,对于个人来说,路越走越窄。
一种典型的选择方式是一种线性比较的方式,比如进入北大时会觉得光华和经院比物院强,到了物院又觉得清华的工科比物院好找工作,然而自己在北大,于是想出国,也想过经双,但是出国优于国内,所以不选经双,选择出国。由于工科好找工作,所以出国想转工科,但是工科很难转,转不了就继续学物理,如果出不了国,就在国内学工科。但事实上,这种线性比较的每一步都是值得怀疑的,选光华和经院不一定比出国读物理好;出国读物理也不一定比在国内读工科好。这中间所有的信息都是由环境所给的不完全的信息,更没有考虑到最重要的因素,即自己如何去学。这种思维方式缺乏反思的精神、求实的勇气和广大的格局,完全是依据环境所给的观念,反而达不到最好的出路。
黄笛和李林芳的选择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李林芳热爱传统文化,进学校前就抱定了宗旨。黄笛由对理想的追寻,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领纳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最终选择了哲学。他们都选择了自己内心深切热爱的东西。我认为,所谓“出路”是心的出路,我们是否为自己的心找到了依于它本性的坚定的方向。如果心找不到出路,我们对一个学科的了解不可能真正的深入,我们都在比较一个外相,就像高中毕业生比较各个院系时更多的只是在比较一个外相。北大的学生,只要在一个方向上用功深入,其实不大可能找不到工作,这一点可以参见各院的统计数据,也是老师们的共识。所以我们其实有一个很宽松的选择的环境,只是我们有没有信心抛开环境的影响、允许自己静下来深入发展一个兴趣,有没有勇气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否足够勤奋,愿不愿意为追寻一个理想在一些习惯上适应环境。
中文系的同学大多对中文比较有兴趣,但在访谈记录中也有一些令我担忧的地方。没有经历磨难,找到一个还比较感兴趣的学科、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一定就有内在坚定的东西,可能会放逸、懒散。
“刚来觉得很神圣,看书,不玩游戏,参加一些活动,校 学生会和系学生会,因高中一直是,后不做,因不喜之,在学工部做。大一上比较好,大一下贪玩因觉大一上不用功亦可,所以不太认真。”

 加载中…
加载中…